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球生命共同体:一周城市生活

明星辰 陈怡芸 陈鑫培 王越洲 薛之韵 Jady Liu 刘懿琛
2021-10-15 16:49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召开。此次会议以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目标,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目前,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人们熟知的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朱鹮曾广泛分布在东亚大陆,进入20世纪,野生朱鹮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相继绝迹。本周我们来回顾曾几近濒临消失的朱鹮,如今在“中国朱鹮之乡”陕西洋县的生存现状。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顾 

朱鹮的浴火重生

朱鹮,不知道对你而言是否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如果看了今年春晚舞蹈节目《朱鹮》,想必一定会恍然大悟。春晚结束后,我不可自拔地被这种鸟儿所吸引,反复观看了节目视频,生怕漏掉每一帧栩栩如生的画面。从朱鹮的走路姿势,到整理羽毛的动作,再到展翅飞翔的姿态,无一不让我感叹创作团队的用心。

《朱鹮》舞蹈作品一共分为三幕,从久远的农耕时代开始,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步入近代,人类肆意的城市化建设破坏了野生朱鹮纯净自然的栖息地,朱鹮种群濒临绝迹;到了现代,在中国陕西洋县发现最后7只野生朱鹮,并在人们越来越自觉地精心保护和悉心呵护下,朱鹮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吉祥征兆。

整个舞蹈的创作灵感最初来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内展示的朱鹮图片,随后在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的牵头下,团队数次赴陕西洋县和日本佐渡朱鹮自然保护区采风,访谈朱鹮保护专家,收集影音资料,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最终编排出这一无与伦比的舞剧。从舞蹈中不难看出,野生朱鹮的重生之旅漫长而艰辛。

《朱鹮》舞蹈剧照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经几十年的保护历程,今年我前往“中国朱鹮之乡”陕西洋县一探究竟。

初到洋县,一下高铁,清新空气扑面而来,似乎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朱鹮会喜欢这个地方。在前往朱鹮保护区的出租车上,我问司机哪儿能看到野生朱鹮,司机给我说:“我们这儿路边就能看到啊。”“啊?”我十分诧异,原来朱鹮已经把这儿真正地当成了自己的家。

朱鹮之乡洋县

在去保护区的路上,司机突然喊道:“你看你看!田里低头的就是朱鹮。”我赶紧让司机停下车,拿出望远镜,快速地扫了一遍田里,真的有一只粉红鲜亮的小朱鹮。司机看我的样子,忍俊不禁地说道:“这只还小,还有更大的,下午它们会从田里一起飞回山里的林子休息,大概四五点吧。现在游客少,它们更自在些。”我心中一阵窃喜,真是来对了时候!

到了保护区,我一头扎进朱鹮的世界。没走几步,就看见有几只在湖边喝水、整理羽毛,微微泛红的翅膀配上晶莹剔透的小水滴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再加上细长的双脚,仙气十足。越往里走,能看到更多的朱鹮三三两两地在溪流边休息。

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我找到一处高地,架起三脚架,希望能拍到它们成群结队飞回山里的照片。此时太阳开始落山,一只又一只的朱鹮开始鸣叫,听着像有点儿像乌鸦,我心底猜测,是要准备集体飞翔了吗?忽然刮起来了一阵风,第一只起飞了,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短短几秒钟,就像过了十几分钟。夕阳如火如荼,朱鹮如翦如染,两者交相浑映。

在保护区内拍摄到了起飞的朱鹮

朱鹮进食

我的眼眶有些湿润。如果了解朱鹮保护的历史,就知道如今这样的场景多么来之不易。多亏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教授,在1978年临危受命寻找朱鹮最后的种群,耗时3年,长途跋涉5万余公里,终于在1981年5月于秦岭南麓洋县发现中国境内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如果没有动物保护者的艰辛付出,我们可能再也无法看到如此令人心动的鸟儿了。

如同大熊猫一样,朱鹮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种,是陕西“秦岭四宝”之一。自刘教授发现之后,国家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并和国际上相关组织共同开展合作保护项目。同时,为了给朱鹮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洋县人民种地耕田时延续不用农药、化肥,历经40年,朱鹮目前的种群数量已达到5000多只,洋县也积累了惊人的绿色生态经济,全县有机农产品认证达15大类81种,产值11亿元。

今年是朱鹮重新发现40周年,也是中国首次承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借助朱鹮这段浴火重生之路,让人们意识到“动物、人、环境”三者不可分离的重要性,这也恰恰印证了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盼着更多的朱鹮能重回蓝天翱翔,也期盼着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濒危动物的行列,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文/陈怡芸,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读博士。文中图片除《朱鹮》舞蹈剧照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本文作者拍摄)

本周主题推荐

书单|审视自然

《朱鹮的遗言》

据佐藤春雄的观察,日本的朱鹮每十年会迎来一次大变化。昭和初年,日本政府将朱鹮指定为“天然纪念物”;昭和一十年代,朱鹮因战争而被人们淡忘;昭和二十年代,以佐渡朱鹮爱护会为代表的保护组织成立,朱鹮重回人们视野。平成七年(1995年),佐藤春雄做梦也没有想到,日本朱鹮将迎来的巨变,竟然是彻底的灭绝。

《大灭绝时代》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创造自然》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亚历山大·冯·洪堡,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的必要性,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

《海鸟的哭泣》

亚当·尼科尔森将历史、传说、诗歌、民俗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动揭⽰海鸟动⼈的⽣活细节和惊⼈的⽣存智慧:它们⾝体的运作⽅式、令⼈⽬眩的⽅向辨识技能、能够运⽤嗅觉捕鱼或寻觅归途的能⼒以及懂得赖以为⽣的风运作的规律等,让我们忍不住觉得,海鸟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

《生命大趋势》

谁是陆地上最大的生物家族?为什么大海中没有昆虫?细菌也分物种吗?为什么岛屿上的动物会比大陆上的动物弱?该书从昆虫世界讲起,再转到细菌、新物种、全球物种生存与分布规律、人类为什么会在生物界中崛起并占据主导地位,追溯生命千差万别的根本原理。

舞剧|《朱鹮》

舞剧《朱鹮》是上海歌舞团以朱鹮为题材,启示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但愿,守望的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

电影|《朱鹮记》

纪录片走进“朱鹮之乡”洋县和现在朱鹮分布的部分地区,采访了朱鹮发现第一人刘荫增、朱鹮保护专家、大学教授、鸟类摄影爱好者等相关人员,探寻朱鹮成功保护的密码,为建设好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一些借鉴。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讲座|“自由建筑教学”主题系列沙龙

详情请关注 那行NMG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奚志农:用影像保护自然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演|第五届思南城市空间艺术

详情请关注 思南公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百花齐放读书会 第三期:生态+怪异

详情请关注 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愚园路的空间实践

详情请戳 这里

上海·分享会|btr「上海·街头·乐园」

详情请关注 假杂志微信公众号

上海·工作坊|生命的力量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演出|圆周的缝隙I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上海有条华亭路

详情请关注 上海影鉴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凡尔赛动物园

详情请关注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一起进入「时间之河」,找到更多摄影表达的可能性

详情请关注 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间微信公众号

上海·招募|“舞在当下-上海”招募认知症“舞者”与照护者

详情请关注 身身不息微信公众号

北京·分享|“感恩的菜心,要忍耐!”——中国西北考察调研见闻

详情请关注 BeijingAIR微信公众号

北京·讲座|王军《历史档案中的梁陈方案始末》

详情请关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讲座|巫鸿:“考古美术中的山水—— 一个艺术传统的形成”系列讲座

详情请关注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北京·放映|山形之形:山形国际纪录片节入围作品展映

详情请关注 在场映画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集|小块儿独立杂志集市

详情请关注 小块儿唱片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北京当代艺博会

详情请关注 北京当代艺博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希望的原理

详情请关注 北京中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广州·放映|无时无刻是种变化

详情请关注 附近在消亡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雄风艺术集团驻地计划

详情请关注 铜场Tproject微信公众号

苏州·风物行|霜降去哪玩?收稻!收稻!收稻!

详情请关注 早春游学微信公众号

宁波·放映|诗与影像

详情请关注 铜场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西安·展览|卜桦个展:奇迹般

详情请关注 OCAT西安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烽火中的华盖建筑师

详情请关注 群岛丨Archipelago微信公众号

讲座|如何像帮助邻人一样帮助远方的人?

详情请关注 三辉图书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中国建筑的觉醒现代性

详情请关注 Harvard CAMLab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东南亚准发展型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与泰国发展模式比较

详情请关注 季风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