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征源头”江西于都多路径突围:力争两年内摘掉贫困县帽子

澎湃新闻记者 宋江云
2016-08-29 10:43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于都县城全景图。陈惟春 摄

有着“千年人文之乡”之称的江西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和长征精神发源地。

82年前,8.6万余名中央红军集结于都,从于都河畔分八个渡口,夜渡600多米宽的于都河,开启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

不过,这个“长征之源”,至今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范围。于都也是目前江西赣州唯一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县,2012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

目前在于都县城和农村,“立下愚公志,打响攻坚战”、“扶贫攻坚、脱贫摘帽”等诸多宣传口号随处可见,脱贫攻坚“战役”也已打响。

近些年来,于都县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园、易地搬迁、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等多种路径扶贫,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8.1万人减少至如今的8.5万人。

2016年5月,于都县委书记蓝捷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表示,到2018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将全面脱贫,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

长征渡口。陈若冰 摄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谢金俊 摄

现代农业观光园

于都县城一路向北,沿着于宁公路驱车十几分钟,便是岭背镇的金溪村。这个村庄距离县城8公里。2013年前,这个村庄也和大部分江西的村庄一样,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金溪村地势低洼,又毗邻贡水支流梅江,这里的农田经常被洪水所淹,村民种植的水稻亩产并不高。

金溪村现代农业观光园。

“该区域的农田经常被洪水淹,后来有不少农田都荒芜了。” 岭背镇党委书记王曲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收成不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不高。

2013年,岭背镇金溪村找准定位,制订了精准扶贫方案,对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引进鑫盛现代农业公司等农业产业龙头,打造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园,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如今金溪现代农业观光园内,道路两旁都是标准化大棚,大棚内种植着茄子、辣椒、豆角、羊角蜜香瓜、醉金香葡萄等。

“近千亩的农业园的各类果蔬,主要销往县城和赣州中心城区,不愁销路。”王曲生介绍,金溪村现代农业观光园是综合金溪村的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打造以生态农业旅游、采摘、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涉及漂流、农家乐、生态旅游、体验农业等项目。观光园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目前已解决了周边800余群众的就业问题,其中容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420余人。

现年66岁的邹桃香曾是金溪村的贫困户,现在她在现代农业观光园内做工,年收入2万多元。

金溪村,邹桃香

“以前家有4亩耕地,只是种了甘蔗和水稻,一年的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日子过得很紧巴。”邹桃香说,现在土地流转了,每亩耕地每年500斤稻谷,在农业观光园做工,每个月都可以拿到21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较之前翻了一番,“像我这么大年纪的,出去打工也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做工就能赚这么多,家里也彻底脱贫了,盖起了新房”。

邹桃香只是金溪村众多贫困户中脱贫的一个缩影。

承包金溪现代农业园葡萄园的回乡创业者王国强,是邻乡车溪乡人。早年,他在广东的电子厂打工。2013年,他放弃了外面的稳定工作,选择回乡创业,承包了200亩葡萄园,带领当地百姓一起脱贫致富。在王国强的葡萄园里,也有20多名像邹桃香一样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王曲生称,优先解决贫困农户就业问题,实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最终把产业的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这是岭背镇打造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易地搬迁扶贫

8个月前,30岁的王检秀带着两个孩子,住在段屋乡枫树村一栋简易的土坯房中。这个村子离于都县城约四十公里远。

“丈夫在东莞模具厂打工,自己在家带着两个小孩,照顾长年卧病在床的公公,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公公于2015年初病逝。”王检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在家种了两亩土地,土地上的收入根本不够家里开销,经常需要丈夫寄钱回来补贴家用。

2015年底,她一家四口通过摇号,搬进了思源社区一套11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房子。思源社区位于于都县城南部,在楂林与上欧两个工业园区的中间,紧邻瑞赣高速。

思源社区。 陈若冰 摄

一排排崭新整洁的七层楼房,矗立在两个工业园中间。思源社区看上去跟附近的商品房楼盘并无不同,社区内有物业管理、卫生所、幼儿园、便民超市。附近商品房楼盘价格均价都是三四千元以上,而王检秀购买的思源社区房子价格均价却低了一倍,每平方米是1400元。

房价缘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来思源社区是于都县易地搬迁扶贫的样板工程,是针对居住在偏远落后深山区村组的贫困人口的一项惠民工程。

王检秀和两女儿在新家。陈若冰 摄

于都县在县城工业园、中心镇、中心村,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梯度安置”的办法,建成了上欧工业新区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区(即思源社区)、岭背镇中心镇区移民搬迁扶贫新型社区和罗坳大桥移民新村等一批山区群众“进城进园 ”整体移民搬迁扶贫新型社区。

“原地扶贫,成本高、难度大、不可持续,要想脱贫,必须走易地搬迁之路。”于都县扶贫办副主任叶小飞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思源社区36栋移民安置房,共有1193套房屋,目前入住551户,深山区搬迁户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户都可以申请购买易地搬迁安置房,不愿搬迁到县城的可以自愿选择安置在中心镇或中心村。

叶小飞说,这些安置房都是政府先行垫资建设的,以成本价卖给安置户。除了享受成本价,安置户还可以享受4—5万元的安居扶贫补贴和政策性贴息贷款。

王检秀是边远山区的贫困户,搬迁到思源社区后,她将两个小孩都送到学校,自己在工业园区制衣厂找了一份工作。

“以前在家种田,一家四口仅靠丈夫的三千多工资过日子,吃穿下来基本存不下什么钱。”王检秀说,现在搬迁到思源社区后,既可以照顾小孩,自己每个月还有两千多元工资,除去每个月一千多元的房贷,每个月还能存下两千多,现在就是希望丈夫明年能在于都工业园找到一份工作,这样一家四口就可以团聚在一起了。

“易地搬迁扶贫对于政府和贫困户来说,都是双赢,有的深山搬迁户对我说,只要搬迁出了大山,他们就实现了脱贫。”叶小飞说,要让这些贫困户既能搬进来,还有能生存下来。思源社区模式既帮助贫困户脱贫了,又为工业园区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

贡江镇红峰村一角。孙娟 摄

贡江镇红峰村样板

红峰村,地处于都县贡江镇最北边,全村312户1230人,其中贫困户68户278人,是“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点扶贫村。2008年,贡江镇将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综合站站长刘良华下派到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贡江镇红峰村感恩楼。孙娟 摄

贡江镇红峰村感恩楼。

“原来进村路都是烂泥路,下雨天车都开不进村,党支部租老表房子办公,村小在庙里上课。”刘良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8年前这里是全镇最偏远、基础设施最薄弱、民风最复杂的山区贫困村。”

“此前红峰村虽然贫困落后,但是它也有潜在的优势,”刘良华说,山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适合蔬菜和脐橙种植,所以我们因地制宜,制订了大力发展蔬菜、脐橙产业的扶贫计划。此外,该村还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光伏扶贫。通过这些扶贫方式,每年可给农户平均增收近6000元。

红峰村老安组地处大山深处,这里群山连绵起伏,山顶云雾缭绕,山脚一条弯曲的公路从山外蜿蜒盘入,老安组十来户人家就散落在入山口。

高山小气候、日照时间短,村民一直有种植高山商品蔬菜的习惯,蔬菜口感好。加之,近年来前来登山旅游的人流日渐增多,红峰村党支部看到这些潜在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整村旅游建设,成立了村旅游公司,在原村民步行小道为基础进行扩宽、硬化,打造成游山休闲小道。

45岁的钟灶生是老安组贫困户,看到村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想开农家乐,但苦于没启动资金。刘良华说,村里了解到钟灶生的情况,及时为其办理了10万元贷款,帮他开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改变了钟灶生的生活,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刘良华说,他一直坚持使用本地的蔬菜、鸡鸭鱼、蛋类等食材。现在,他的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每餐只安排3桌,还要先预订。

贡江镇红峰村屋顶光伏发电。郭传城 摄

除了发展农家乐,钟灶生还建起了家庭光伏发电站,如今,各项收入加起来,月收入有6000多元。

“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安装价格为7.6元每瓦,其中政府补贴1元、安装企业捐赠1元,按这个价格算,安装5千瓦的光伏发电板,农户只要投入2.8万元,而且政府还给贫困户提供了5年的全额贴息‘光伏贷’。”刘良华说,光伏发的电以1.18元/千瓦时售出,光伏发电质保20年,这样可帮助每户贫困户20年持续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

贡江镇党委书记朱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红峰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脐橙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光伏扶贫,一改以往给贫困户“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转变为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的扶贫方式。

截至2016年3月底,于都县“光伏扶贫”已覆盖7390户贫困户,建起村级联户电站156个,预计未来将有3万多户贫困人口通过光伏发电产业实现脱贫。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