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外交@G20|习近平杭州再推多边外交:或延续两大情怀

澎湃新闻记者 樊诗芸 于潇清
2016-09-04 07:2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开栏语】

中国外交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引人瞩目,今日开幕的杭州G20峰会便是最好的例证。为此,澎湃国际特别开设“大外交”栏目,集中关注中国外交的重要动态,力图全面、客观、专业地展现中国与重要国家间的交往、互动、博弈与斗争,以多种形式呈现中国外交的广度与深度。“大外交”栏目近日推出“G20”系列专题报道,作为开篇。

今天(9月4日)下午开幕的杭州G20峰会的一大看点,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的重要演讲。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不断在国际多边场合发出中国声音,阐述外交理念。“习近平主席通过不断的对外访问与参加讨论,寻求让这个世界更好地接受中国,增加中国在世界上的受欢迎程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日前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通过对中国领导人以往在国际多边场合演讲的梳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认为,作为以杭州为举办城市的这场多边外交盛会的东道主,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如何进一步体现他的两大情怀——即“传统文化情怀”与“世界主义情怀”——是值得关注的焦点。也有专家表示,习近平主席如何利用G20峰会平台展现大国外交,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也是此次峰会的重要看点。

“我们希望向国际社会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国,也属于全世界。”在3日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开幕主旨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如此阐释他对G20与世界关系的看法,“我们的目标是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来!”

双管齐下:现有机制中国方案

从今年年初的阿拉伯联盟总部演讲开始,到4月份的华盛顿核安全峰会、6月底的上合组织会议……仅在9月之前,习近平今年已经至少参加了5场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重塑地区以及国际秩序的雄心,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领导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范文丽(Alice Ekman)在今年发表的一篇《中国的多边主义》的文章中如此写道,“在2016年担任G20峰会主席国之际,北京方面试图引领全球治理的改革。”

“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习近平在3日的演讲中对B20峰会的工商界领导人们提出了中国对于“全球经济治理”的看法。

在现有机制之内,“此次G20峰会将是一个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里程碑,以此为契机,中国可以从国际秩序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引领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近日对澎湃新闻表示,“G20机制本身将因为中国作用的极大发挥而发生重大的变化。”

但这只是中国对国际多边机制采取“双管齐下”策略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中国也积极创建新的多边机制,如“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的多边外交。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明确为中国外交定下基调:“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这种敢于提出“中国方案”的自信深受亚投行成功启动的激励,亚投行的想法最早由习近平于2013年10月提出筹建倡议,于2015年12月正式成立,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在亚投行取得成功之后,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中国谋划国际合作事务的能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近日也向澎湃新闻提及了这种变化。

2017年,中国还将担任金砖国家峰会的主席国。

习近平外交与“新全球主义”

在国际多边外交场合,武心波分析认为,习近平表现出了一种“世界主义情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3日的演讲中说道,“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

“习主席所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来自于人类传统的和谐相处的国际观……这有助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武心波说。

这种情怀一直得以延续,如早在2014年亚信峰会的演讲中,习近平就援引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的例子,阐述了亚洲新安全观。

“强调’共赢’是习近平外交的一大特色,”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明昊认为,“这与中国现在所处的国际地位和全球环境密不可分。”

面对眼下G20机制遭遇的全球化危机,赵明昊对澎湃新闻说,在即将召开的G20峰会中,中国要倡导一种“新全球主义”,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延续,纠正过去20多年间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资本”、“国家”的越位、错位和缺位。

“在气候变化等新型的全球挑战方面,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治理方式,包括弥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 他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杭州G20峰会将最大地体现中国积极倡导的国际秩序集体领导。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习近平在一系列多边场合的亮相,已经预示着中国多边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掀起来一股新的浪潮。

如在当年的金砖国家峰会上,第一项重塑西方主导国际金融架构的实质性一步便是建立起“新发展银行”以及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而新银行总部最终选址上海,这被外界视为习近平领导的中国外交的一次胜利,因为在那之前,围绕新银行的总部地址、结构等问题,各方分歧不小。

“不拘一格的大国外交”

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先后举办了两场重要的多边外交活动:亚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

在这两场多边外交盛会上,习近平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摘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 卷二之忧边第十二篇)都是习近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寻找到的充满“东方智慧”的方案建议。

在今年1月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同样引用中国古代圣贤孟子所言“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此告诫别国,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习近平在3日对工商领导人的演讲中直言“东方文明基因”,“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穷兵黩武的道路走不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观察认为,除了“世界主义情怀”,“习近平主席在多边场合下的话体现(的)……首先是传统文化情怀。”

“习近平在多边场合的话语,常以‘和’文化为底蕴,这既是最动人之处,也是沟通中外的魅力所在。”他告诉澎湃新闻。

“中国外交所崇尚的‘和合’思维,践行的‘义利观’与西方的冲突哲学形成了鲜明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学者阎德学进一步对澎湃新闻说,习近平“计利当计天下利”、欢迎“搭便车”的义利观来自中国的传统哲学《易经》,“是中国外交得道多助的重要理念基础,也是中国对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庄严承诺。”

欢迎“搭便车”的表述发生在2014年8月习近平对蒙古进行访问之时。在参加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时,习近平对蒙古国家主席大呼拉尔说,“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罢,中国都欢迎。”

“从习主席外访的很多安排能看出,他很重视策略运筹。”赵明昊说,“例如针对某些国家的‘点穴式’外交,体现了外交资源要有的放矢,是独具匠心的安排。”

不可忽略的是,“习近平的外交,还非常重视’底线思维’、’辩证思维’”,赵明昊认为,“习近平在表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强调绝不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据长期研究中国领导人并在不久前受到习近平接见的布鲁金斯学会的李成介绍,每每参加外交活动,尤其是外事访问,习近平总会亲自做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听取智囊团队的建议,仔细准备自己的发言。

总体而言,习近平外交的这三年,“走出了不拘一格的大国外交之路,”赵明昊认为,“这三年来,在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方面,都有所创新和推进,战略引领的意识和能力更为突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