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5后能理解女排精神?北大学子:郎平是王母娘娘那样的神仙
“什么是女排精神?”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开学第一课”上,给学生留下了这道课后题。而在北大和清华的校园里,欢迎女排姑娘的现场水泄不通,几千名学子只为一睹她们的“芳容”。
但是,这些90后甚至95后的孩子理解“女排精神”吗?他们自己打排球吗?他们会因为喜爱女排去参与排球运动吗?在北大校园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随机采访了24位学生,却始终没有寻找到答案。
追星?这些都会很快过去
9月4日上午9点,这是女排姑娘来北大的前一天。
“领票的队伍从新太阳学生中心几乎排到了南门”。据媒体报道,为了拿到清华女排交流会的入场券,不少清华学生早上6点就赶去排队领票了。
9月5日,是北大和清华近6000名在校学子的狂欢日。中国女排走进校园,站到了他们中间。
多位接受采访的北大学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身边那些即使平时从不看体育比赛的同学,在女排夺冠后,都加入了微信刷屏队伍。
“连规则都不懂的人很多,他们只在那看个输赢。”可是,在几位“内行人”的眼中,看不懂规则,就体会不到那种逆境重生。
一位北大女排校队队友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她觉得同龄人以追星的方式追捧专业运动员“没什么不好”,运动员受到关注,也许能吸引更多人来了解这项运动。
至于这是对女排精神的追捧,还是在追星,在她眼中“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运动员成为明星,他们便别无选择地需要承担起比赛之外的工作。
女排队员惠若琪。几天前,朱婷曾回到河南,却在繁忙的行程中抽不出空回老家周口探望父母。8月23日,女排随奥运代表团回国,惠若琪的母亲在机场守候了几个小时后,一路跟着疯狂的人群小跑,赶到即将离开的大巴前,才好不容易隔着安保人员的手臂,对着几米远大巴车窗玻璃后的女儿挥了挥手。
事实上,在采访中,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并未完整地看过一场里约奥运会女排的比赛,决赛也没有。
女排北大行结束后不久,在五四体育场内,北大男排校队的一位运动员手持排球,正耐心地在教几位新生垫球的技巧。
“奥运会女排夺冠,来打排球的人多了。今年招新,也许容易些……”正如一个小时前惠若琪在舞台上示范的那样,他把右手的手掌叠在左手掌心里,掌根紧靠,伸直胳膊,手臂夹紧,做出垫球的姿势。
坐在一旁的队友说,“他是队里的球星”。但这位校园里的排球明星却说,“排球是个不太接地气的球类运动。”他相信,女排走进校园,的确唤起了学生的热情,“但这很快会过去”。
在与大学生们的互动中,女排姑娘们毫不吝啬地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和感悟。她们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那样神仙吧
“什么是女排精神?”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试图在北大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不知道”,这是最高频的回答。
“这个太抽象了。”一位中文系的大二女生说。在采访中,“女排精神”几乎人人都听说过,但再追问“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不清楚”。
一位光华管理学院的新生对澎湃新闻记者说,“精神不会过时,但女排精神太被符号化了,好的品质我们需要,但是不是女排精神,我不知道。”
中国女排队员们与北大清华学子欢聚一堂。北京大学曾有一段与中国女排的渊源。35年前,北大学子高喊的那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了一个时代集体记忆里最响亮的回音。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女排活动开场的致辞中,回顾了这段历史。这是一段刻在许多60后心中仍然鲜活的记忆。
“父辈那一代,对女排精神的理解更多在于‘团结起来、报效祖国’。对于我们90后而言,女排精神更多地可能是在激励个人不屈不挠的努力进取吧。”一位女生说。
站在澎湃新闻记者的镜头前,一位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的男生坦言,自己从小就不爱体育运动。
听到我们问及“父母是否有提到过女排精神?”,他停顿了一下,“我爸老说郎平很厉害,在我心目中,小时候觉得她可能就像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差不多的神仙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