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习近平的G20时间:一个自信的大国阔步走向世界

杜尚泽、胡泽曦/人民日报
2016-09-08 19:0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南海 >
字号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集体合影。  新华社 图

西湖上的玉带桥历史久远,桥上重檐四角亭飞动有势。千百年来,“玉带晴虹”点缀着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

随着杭州牵手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玉带桥也作为原型,绘成峰会会标,从江南一景走入世界视野。

风雨飘摇的过去,它是摆渡到彼岸的一段路。大国崛起的今天,它是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之桥,一座连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之桥。

G20遇见中国,这是爬坡过坎的世界经济走向复苏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大国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

潮平岸阔的钱塘江见证历史时刻。细节里,有国际关系的风云激荡,有世界经济的静水深流。翻开习近平主席夙兴夜寐的日程:多边活动成果斐然;双边会晤密集紧凑,峰会期间他出席了33场双边会谈会见并同其他来宾接触交流,转场精确到了分钟,每日披星戴月。

聚焦习近平主席的“G20时间”,追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壮丽篇章的徐徐铺展,世界感知着中国——

感知着中国的道路自信。细读杭州峰会公报,和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发展的方法论启示,为破解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

感知着中国的理论自信。“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中国方案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折射出中国发展符合而且引领世界经济潮流,中国正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变为引领者。

感知着中国的制度自信。行胜于言,杭州峰会标注了G20发展史上的“丰收之年”。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将成果落到实处,中国引领前行,一再佐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感知着中国的文化自信。杭州城内绽放的文化元素,采撷于流淌了五千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之河。全球治理凝聚更多共识,需要寻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自信是一个大国的姿态。从睁开眼看世界,到叩开世界的大门,再到逐步融入世界,直至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迁的路口,习近平主席的“G20时间”,留下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出路,也有世界对这个古老国家的新认识,更有世界走向未来的新力量。

3日下午3时 B20峰会开幕式

阐述中国经验 纵论世界大势

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  新华社 图

这是习近平主席飞抵杭州之后,面向世界的首次亮相。

国际会议中心的会场座无虚席,安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开幕式上,G20成员和嘉宾国800余名代表坐在台下,凝神静听。世界经济的决策者们,也将从与G20峰会背靠背举行的这个会上,零距离感知全球市场的温度。

“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长达50分钟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既讲述了世界眼中的中国,也描绘了中国眼中的世界。这篇演讲被称为杭州峰会期间中国理念的最集中展示、中国主张的最系统表达。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般渴望倾听中国。

今天的中国,人口占世界近1/5,第二大经济体,走出“一条同西方制度迥然不同的成功道路”。它的抉择判断、进取作为,深刻影响着21世纪乃至更久远未来。

“恐怕找不出比中国更合适的国家来传递关于经济未来的信心。”国外媒体的这句评论,恰是今天中国与世界互动的一个注脚。两年前的布里斯班峰会上,第十一次G20峰会落户中国的消息传遍世界时,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开启了对中国方案的新期待。

一年前,安塔利亚峰会上,世界认真倾听习近平主席阐述杭州峰会的思路。“相信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这一年,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25%,在主要经济体中首屈一指。

中国经济转型的出色成绩单面前,杭州峰会的钟声敲响了。这一刻,习近平站在讲台,自信从容,演讲娓娓道来。“四个进程”“五个坚定不移”,向世界介绍了中国走过的路和未来的路。“四个建设”“三个共同”,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推动G20实现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

中国信心,也是世界的信心。中国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新主张,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他强调,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在全球化逆风而行的背景下,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如春风拂面,为G20机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核心平台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

3日下午5时许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

携手西子湖畔 续写中国担当

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   新华社 图

一场不同寻常的安排。主角只有三人,却吸引了全球目光。

全球面临的挑战中,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全人类未来。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相聚在此的缘由。

“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现场的蓝色背板上,这行字格外醒目。去年年底达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而能否通过各国批准,是《巴黎协定》能否走下蓝图,走进干涸的湖泊、喘息的大地、雾霾笼罩的天空,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一步。

中国和美国,已经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此时,借杭州峰会见面契机,举行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中美两国元首分别向潘基文秘书长递交法律文书。

从北京到华盛顿,从巴黎到杭州。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最大的发达国家,近年来先后携手发表三份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在关乎人民福祉和人类未来的问题上一次次选择合作,一次次引领前行。交存仪式上,潘基文赞赏中美两国的领导力,他强调说:“我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的高瞻远瞩,作出了这样一个有勇气的雄心勃勃的行动。”

今年4月,中国倡议G20发表首份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声明,此次交存仪式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呼吁G20成员共同发挥表率作用。事实上,一些西方媒体的评论道出了此举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中美的榜样力量将带动更多国家行动起来,为《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奠定基础。”

习近平主席着眼于合力和恒力。他说,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共识。奥巴马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单枪匹马能够做到的。”

合作的背后,是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是中国“不是让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的行动自觉。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众多责任担当案例的一个典范。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热点问题,中国没有缺席。

今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每一秒钟都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一个崭新的时代,倒逼着全球治理的升级,呼唤着世界观念的转变。恰如空气没有国界,共治才能催生变革,当前全球经济、安全、文明等诸多领域存在的形形色色挑战,同样需要各国携手才能有效应对。西湖之滨的气变行动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自觉践行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也映照出一个满怀自信的发展中大国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44年前,中美首份联合公报就是在西子湖畔谈判,中美关系一段新的历史始于杭州。而今再度携手于西子湖畔,为着山清水秀的绿色家园,为着我们共同的美丽星球。

4日上午10时许

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

不为风雨所动 传递中国信心

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杭州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祖马、巴西总统特梅尔、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  新华社 图

在G20峰会前夕,金砖国家领导人以非正式会晤的方式举行“会中会”、先行协调立场渐成惯例。

每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非正式会晤,以及各种国际会议期间见面磋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节奏。

外交活动的偶然蕴含着必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金砖国家作为其中的领头羊,它们的发展速度和经济质量,折射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

西湖国宾馆迎宾大厅,习近平主席微笑伫立,依次迎接南非总统祖马、巴西总统特梅尔、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印度总理莫迪。

“早上好,休息好了吗?”习近平主席迎接祖马总统。

“昨天到的?”习近平主席亲切问候普京总统。

特梅尔总统一上任即奔赴杭州,习近平主席对他表示欢迎,并祝贺巴西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的奥运会。

“来,我们一起来吧!”镜头前,世界经济风雨中并肩前行的五位伙伴,手紧握在一起。

回溯金砖国家合作走过的10年历程,它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像是坐上了过山车,随着金砖国家经济数据的波动而起伏。上坡时,世界对“金砖亮色”一片赞誉;下坡时,一些国家炒作“金砖褪色”、质疑金砖机制。

任凭风浪起,习近平主席始终保持着对金砖机制的信心和定力。

人们犹记,安塔利亚峰会上,面对正处困境之中的金砖机制,他的一席话语意味深长:“伙伴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顺境中共襄盛举,更在于逆境时携手前行。”

这份坚定源于深邃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判断力。此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再次向世界传递对金砖机制的信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同舟共济的信心。他从世界经济的宏大背景下把握方向,从金砖国家的内生动力中找寻路径:“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要看到金砖国家的体量和潜力,看到金砖国家所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机活力。”“不为风雨所动,不为杂音所扰,不为困难所阻,不断强化伙伴关系,金砖国家必将实现更大发展。”

固本强基,方能行稳致远。习近平主席发言中,既讲权利,强调“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也讲责任,提出“尽力而为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增强发展能力,让他们搭上金砖国家发展快车”。他的字里行间蕴含不忘初心的情怀。“确保各国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是金砖合作的出发点之一,也是一段跋山涉水、任重道远的征程。

金砖五国领导人相约不久后重聚于印度果阿。

他们也同样期待明年,当中国接任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后,再一次相聚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

4日下午3时许 G20峰会开幕式

拨开前行迷雾 阐明中国方案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新华社 图

杭州汇聚天下宾朋,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缺席。他们为友谊而来、为发展而来、为世界经济的未来而来。

会场顶端,黛青色的圆形吊灯,典雅中透出温润光亮。每位领导人面前,“中国风”的卷轴平整铺开,静待各方合力书写新的全球故事。

这是世界走到又一个关键当口下的一次G20峰会——

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世界经济如何“开源”?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各国经济社会如何“承压”?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国际经济合作如何“重振”?

深层次变革正在酝酿,全球发展困局亟待破题。从中国经验出发,习近平主席主张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自圣彼得堡峰会初次亮相G20峰会,习近平主席为这个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带来的中国方案,始终超越全球市场短期的起起伏伏,致力为世界经济行稳致远出谋划策。

2016年,G20“中国年”,主席国引领会议走向、影响峰会成败,责任更为艰巨。习近平主席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更深刻系统阐述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打造创新型世界经济,方向更清晰。杭州,一座因创新而活力迸发的城市。峰会前后,走访阿里巴巴写入多国领导人的活动日程。专注“创新”的中国探索,给G20决策者带来启示。全球创新呼唤各国合作,G20拥有作为空间: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为世界经济增长谋动力;坚持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空间。

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声音更响亮。“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在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的背景下,部分经济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逐步加剧,一些国家筑堤拦坝。大国责任总是显现在艰难险阻处。面对逆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声音和实践。远见决定高度,行动决定结果。习近平主席强调,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看似短期内能缓解一国内部压力,但从长期看将给自身和世界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打造联动型世界经济,路径更明确。历史演进到今天,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成为现实。国家的发展同全球的增长形成联动效应,才能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习近平主席着眼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痛点难点,为各国联动发展进一步厘清思路:继续加强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共同维护金融稳定,提振市场信心。

打造包容型世界经济,行动更坚决。杭州峰会一个鲜明特色,是把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投向所有人群,缩小各国发展鸿沟,使世界经济增长红利为各国人民所共享。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责任担当,也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开幕式致辞,习近平主席用这个数字警示各方。

为世界经济前景增加“确定性”和“方向感”,G20这个“关键少数”能够也应该发挥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G20建立起相互协作的伙伴关系,将为世界经济复苏传递信心、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驱动。

“二十国集团承载着世界各国期待,使命重大。我们要努力把二十国集团建设好,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习近平主席心存长远。着眼于G20机制发展,他给出“四个倡议”——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一份充满针对性与前瞻性的开幕辞,让杭州峰会的方向为之明晰,一段集众智、聚合力的崭新航程由此开启。

高瞻远瞩又务实有效的中国方案,总能激发最广泛共鸣。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可持续发展“说易行难”,中国推动杭州峰会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制订行动计划,这是历史性的贡献。德国《世界报》透露,默克尔总理在峰会现场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让她感到非常满意的是,作为G20的轮值主席国,中国特别致力于结构性改革,以提振低迷的世界经济”。

4日晚 晚宴、晚会

别样的外交舞台 别样的中国讲述

9月4日,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G20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在杭州西湖景区观看《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  新华社 图

江南好,最美是杭州;杭州美,最怡是西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也曾接待过无数贵宾佳朋,却从未像今日这般。此时,它汇聚了代表着全球2/3人口、近90%国内生产总值的G20领导人,汇聚了万千聚光灯。

4日晚,领导人们走出会场,来到垂柳依依、星光璀璨的西子湖畔。习近平和彭丽媛以一场持续4个小时的中国文化盛宴,欢迎出席杭州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及所有嘉宾。

这是中国故事的舞台,一次别样的中国讲述——

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历史。晚宴现场,人们屏息凝听习近平主席在讲台上的致辞。千余字讲话,一半的篇幅留给了历史。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交往史,在杭州城内竟然俯拾皆是。

这座城,这片湖,意大利教廷的使者利玛窦来过,印度非凡的诗人泰戈尔来过,南非伟大的总统曼德拉来过。今夜,它是沟通中国与世界、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一座桥。

“山站在那儿,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飘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动。”意境如诗如画,习近平主席高声诵读泰戈尔关于西湖的诗句。

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文化。国宴瓷、杭帮菜、丝竹乐,如果说漪园盛宴是中国雅文化的一次展示,那么西湖晚会则是一曲诗与画的欢歌、一出光与电的交响,一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

美是真正的世界语言。看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啧啧称赞,纷纷拍照留念,久久回味。当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到德彪西的“月光”,当发乎情止乎礼的“梁祝”触碰缠绵悱恻的“天鹅湖”,当淡香悠悠的茉莉花引出慷慨奔放的“欢乐颂”……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全球治理的磨合,首先要寻求文化的认同;全球治理的共识,也要从文化传统中探索沟通之道。

这是外交关系的舞台,一次别样的“散步外交”“游船外交”——

风轻云淡,烟波澹澹。晚宴前,习近平和彭丽媛同贵宾们一起,沿湖边小路漫步前行,边走边谈,笑语盈盈。

晚宴后,他们一道乘船,来到西湖岳湖观看演出《最忆是杭州》。夜游西湖,如在一幅湖光山色的水墨画中行走。眺望远方,雷峰塔熠熠生辉,古老而现代的杭州城静谧祥和。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意境,领导人们切磋交流,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留下难忘回忆。

此景此情,重温习近平主席在晚宴上的一席话,品读出更深刻的含义——

“我们为了共同的使命而来”,“我们为了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而来”,“我们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而来”。

“只要我们不畏浮云、极目远望,就能看到山明水秀、无处不美的景色。只要我们彼此包容、守望相助,就能无论晴时好、雨时奇,都坚定前行,共抵彼岸。”

5日下午 G20峰会闭幕式、记者会

标注历史高度 揭晓中国答案

关于杭州峰会的两个疑问,在习近平主席宣布G20峰会闭幕的一刻,揭晓了中国答案。

一个问题是,中国能否带领世界经济找到新的出路?

这是中国首次担任G20主席国,是习近平主席首次主持G20峰会,它被形容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拥有如此巨大的政治构建空间”。尽管中国作为一再被证明、被赞誉,但阴云密布的大背景下,荆棘仿佛挡住了世界经济前行的路口。

杭州峰会可以说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形势最为复杂、面临挑战最为多元的一次峰会。中国迎难而上,一系列成果在G20历史上成为首创之举,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行方向,以丰硕的成果树立了新的G20标杆。

行胜于言。

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将成果落到实处,成为杭州峰会留给世界的一个鲜明印象。看看这份沉甸甸的答卷吧!

贸易投资领域,峰会制定了两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致力于扭转当前全球贸易疲软态势,一份是《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这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

发展领域,更是硕果累累。习近平主席总结峰会在这一领域的成果讲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第一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

世界情怀,天下胸襟。中国办会的独特视角,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国,也属于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

“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期待犹在耳畔,G20的行动已经在路上。

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G20“中国年”能够逆势突破、聚沙成塔,成为“丰收之年”?世界的追问,也为中国在当前国际事务中越来越频繁扮演的“桥梁”角色探寻奥秘。

“丰收之年”源自聚焦问题的中国视野。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改革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深层原因之一。肩负困难时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任,中国将“问题导向”带入杭州峰会主题议题设置,为峰会拿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公共产品奠定基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切中世界经济病灶,鼓舞G20以战略远见和雄心携手合作。

“丰收之年”源自以己率人的中国方式。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行之以躬,深耕细作——中国深入推进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杭州峰会通过结构性改革有关文件产生引领;中国发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将落实发展议程同“十三五”规划有机对接,对G20制定类似行动计划产生推动。

“丰收之年”源自开放包容的中国风格。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习近平主席在峰会期间介绍了中国的办会理念:“我们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外围对话,走进联合国,走进非盟总部,走进七十七国集团,走进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小岛国”。中国倾听各方利益诉求,对话覆盖了几乎所有联合国会员国。这一切,无不诠释“G20属于世界”的中国承诺,彰显“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底色。

站在世界经济前行的关键点上,站在中国和世界命运的交汇点上,杭州峰会向世界传递出虽困难重重,却依然珍视合作、携手发展、追求共享的人类精神,这不仅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财富,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财富。

记者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一句诗结束讲话:“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韵味悠长。

(本文原题为《一个自信的大国阔步走向世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