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邻居眼中的高洪波:集训回家给父母烧菜,为国足输泰国流泪
正找回自信的国足厉兵秣马,准备迎接10月6日对叙利亚、10月11日对乌兹别克斯坦的两场硬仗。
诸多球迷与网友也对主帅高洪波的点赞颇多——一个实实在在的足球人。
媒体关于高洪波及其足球生涯的报道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但我写的这些,绝对独家——他家与我爱人的娘家是好邻居,常来常往,故知晓不少关于他的别样故事。
90年代媒体对高洪波的报道。90年代图片均为网络资料少年老成的“小明”
1980年初,岳父家添了一台小黑白电视,赶上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国第一部引进的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作为新姑爷的我和媳妇常回她丰台桥梁厂的娘家看新鲜。
那年月,电视是个稀罕物,许多街坊的大人小孩来家观看。我发现,无论播放前几个大人的高声议论,还是播到惊险处孩子们的一片尖叫,竟都没能影响坐在小马扎上的高洪波。
这个14岁的瘦瘦少年,总是静静地听、默默地看,活脱一个小大人儿。
“小明,你看这部美国电视剧好吗?”叫着高洪波的小名,我问他。
“这部剧挺新鲜,我要好好看看。”他微笑着回答。“那《敌营十八年》呢?”“挺惊险的,先辈们打江山真不容易!”他又稳稳地回答。
“呀,这孩子真沉稳哪!”我很惊讶。“可不是,”岳母接过话:“这孩子稳稳当当,又有礼貌,我可喜欢他啦。”
那时节,仅看到他对外来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沉稳,谁也想不到他日后会成为中国著名的球星。
在国安效力的高洪波。暑假的一天,我清晨6点出门办事,正碰见住在五楼的洪波也下楼。
“二哥,您早!”洪波先打招呼。
“这么早去哪儿呀?”我很纳闷。
“到体育馆去练球。我要去赶公共,先走了。”少年球员加快脚步走了。
晚上7点半,我和爱人从岳父家吃完晚饭出来准备回自己的家,又看见了匆匆忙忙回家的高洪波。他从身边走过,带着浓重的汗味,后背上满是白花花的汗碱……
后来知道,这小小的足球少年为了训练,一天要来回3个钟头换6次公共汽车。但他一天也没中断过。
干家务的孝顺儿子严父高柱,自高洪波入选北京少年队直至加盟中青队参加国际比赛前的十年间,只要有孩子的国内比赛,不管路途多远、时间多长,都要亲临赛场观战。
这位老球迷,凡是儿子参加的比赛都要记录在册,那种黄色牛皮纸面、比手巴掌略大的笔记本,洪波爸爸前前后后共记录了十多本:儿子赛场上的进步、配合、失误、临门一脚……
而后,细细致致讲给洪波,为他指点和参谋。这当中,老父亲跑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钱、操了多少心无法计算。
慈母郝秀英,在孩子练球期间,多少个夜晚为“游子”缝沙袋、沙背心,补球鞋、球衣。
1979年至1989年,10年中的8个春节,在阖家围坐的饭桌上,她总放一把椅子,搁上儿子的球衣、球裤,为爱子在桌上放好碗筷,全家举杯为东征西战的洪波祝福。
荧屏前,无论哪一次看儿子的比赛她都坐立不安:想孩子,多看一会儿;怕儿子受伤,又急忙走开……惹得洪波父亲不时拿白眼瞪她。
1990年2月,因年龄问题他从效力三载的国家二队回到家乡北京队。
一次我去他家串门,和我寒暄后他脱下球衣走进厨房,系上围裙洗菜择菜切菜掂炒勺。我挺惊讶:“呦,这大球星还回家干家务?”
洪波的爸爸高柱高声说:“什么大球星?就是我儿子,回家干点儿活还不是应该的!”妈妈郝秀英说:“你看我们家小明是不是特懂事,回家就帮我干活儿。”笑容里充满自豪。
一会儿工夫,他拿手的红烧茄子、尖椒土豆丝好几个家常菜,冒着热气、香气端上桌来。好温馨的一家。
2002年4月16日,由于哈恩未在国内,训练课由中方教练负责。课后李树斌和高洪波交换意见。以下图均来自视觉中国吃完饭又去刷碗,之后又抄起湿墩布,忙得不亦乐乎。一旁的哥哥洪涛和妹妹小芳插不上手,只能用赞佩的目光瞧着他。
我挺感慨:“‘百善孝为先’,洪波真是孝顺呐。”“可不是,要不然这全是我的活儿。”
洪波妈妈赞不绝口:洪波不吸烟不喝酒,是个挺纯、特老实的男人。他去女朋友家吃饭,虽然用汽水和未来的岳父碰白酒,但他老丈杆子还是喜欢得不得了。
洪波搞对象也特别专注,就是和程卫一个人,不像有的明星身边女朋友不断……
“妈,”高洪波出面“干预”了:“我就是踢好球,别的什么都不想。”
2011年1月8日,2011亚洲杯A组中国2比0科威特。赛后国足离开赛场。从球星到教练
“低调”、“话不多”,是高洪波给许多人的印象。
1989年秋季的一天,应《中国体育报》之邀,我撰写了一篇《鞋、鞋……金鞋》的稿子让洪波过目,他的毫不留情让我目瞪口呆:
“您把我写过了,这不好!没有双亲的哺育,没有老师的启蒙,没有教练的训导,没有队友的配合,我没有今天。”
一连五个“没有”让我这个兄长顿时汗颜。我把稿子改了,那五个“没有”随文章登在了报纸上。
有了名气的洪波依旧保持工人之子的朴实,对邻居老太太、对街坊小娃娃,依旧礼貌、谦逊。
“高洪波球踢得好,做人也好!”《中国足球报》的老编辑孟广顺感触颇深:“采访他特舒服,不光把球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他对记者谦虚、客气。”
原《北京市场报》记者昆宝军说:“他不论是对大报记者还是对小报记者,甭管资深的还是年轻的一律称老师。不像好些大牌叫张记、李记的。”
2007年11月15日,获得2007赛季中超冠军的长春亚泰俱乐部在机场候机 。那年国庆节前夕,得知中国奥林匹克队打完对巴西桑托斯队的一仗洪波终于回家了,我去串门。
喝着洪波端过来的花茶,望着酒柜玻璃拉门里那只晶莹剔透的“金鞋”,本想祝贺几句,却被家中弥漫的沉闷空气止住了。
洪波低着头,摸着被父亲和哥哥替他捧回家中的“敢斗奖”,嗫嚅着向慈爱而严厉的父亲自责:“这场……我踢得不好,没掌握好射门的角度。上半场……那个头球是应该进的。大家都踢得不错,怨我不好。”
又说:“比起巴西队来,我们差得远。但是不能永远差得远。”洪波转过身,悄悄把那“金鞋”藏到柜门里,又和家人打开电视机,回看那天比赛的实况录像,听父亲对他在场上一传一带、一跑一射的指指点点,听哥哥讲人家巴西队的整体配合、脚下功夫……
1990年7月,我受《北京晚报》的委托去采访全国足球锦标赛北京队对八一队的半决赛,北京队以3比1获胜。在球迷们如潮般的欢呼祝贺声中,我专门采访了高洪波。
没想到,一向友好微笑的他忽然严肃起来:“您别光采访我一个人吧。这次赢球是我们全队努力的结果,您看,李辉、我、曹限东各进一个球,才有了这次胜利呀!”我连连称是,随即进行了集体采访。
监督国脚进行训练。然而,命运似乎在跟他开玩笑——群情激昂的亚运足球赛中,高洪波成了局外人。尽管当时的诸多媒体和广大球迷呼吁他进入国家队。
1990年的国庆之夜,在进入亚运四强的中泰之战中,中国队以0比1败北。
坐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观众席上的高洪波只身走出场外泪流满面:“中国队又输了。但中国足球不会沉沦!我要努力踢球,尽我自己的一份责任!”
那些日子,每每回到家中,父亲给他鼓励打气、母亲天天煎炒烹炸;当时还是女友的程卫时时陪伴他,散步、摄影,给他一片柔情,伴他走向辉煌。
2011年2月27日,范志毅、徐根宝和高洪波观战国奥比赛。在国内教练中,高洪波的勤学好问很出名,他曾自费出国学习先进理念,到英国的南安普敦、阿森纳、水晶宫,又到德国的法兰克福、曼海姆、勒沃库森、拜仁;还有荷兰甲级联赛……
他还是国内较早一批使用电脑进行足球技术定量分析的人。
早在广州松日队踢球和当教练时,高洪波就开始用电脑,记录、统计、总结各种训练数据,他花费数千元购买了一套国外的软件,这在当时的中国足球圈也是极为罕见的。
几乎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那里面存的都是球员的基本数据和球队的技术信息。
这个没有背景的普通铁路工人之子,从小痴迷足球,历经了辉煌,也遭遇过坎坷。在我的眼中,他永远是我身边那个沉稳、聪慧、懂事、执着向上的邻家男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