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文物报:面对质疑,文物保护应扭转开脱责任的习惯思维

中国文物报
2016-09-27 12:03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有评论指出,有些回应往往会引发更多的质疑声。 东方IC 资料

近日,两则被网友、媒体纷议的文物保护工程问题引爆公众眼球。一为山西洪洞广胜寺,有位从事壁画修复的美女一不留神成为“网红”,先是网友狂赞,继而有网帖质疑其技术方法有问题,担心不当修复会造成壁画损坏;二为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因媒体热议而引起网上“围观”。

遗憾的是,面对外界质疑、追问,我们的文保机构在回应时,总是首先强调工程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审批规范,施工单位资质达标,招投标依法合规等,但对工程实施中具体工艺、技术、材料等关键环节的把控是否严格,施工人员及其作法是否专业,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是否到位,文物维修效果是否与勘察设计的初衷、工程方案的要求相吻合等,却鲜有涉及,或语焉不详。难怪有评论指出,这样的回应往往会引发更多的质疑声。

从文物部门、文博业内看,长期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工程领域业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无论寺庙壁画、城墙殿宇,还是青铜书画、漆木织绣,修复、维修中均有基本成形的法规依据、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及档案资料保存以及典范工程技术研究报告等,也都不乏可资借鉴的范例。但文保工程却常常不可能像文物展览那样光鲜靓丽地步入公众视野,从大众视角看,文物的修缮、养护只是专业团队默默无闻、严谨细致的闭门工作,往往由于工程情况对外宣传不多,文保规律、科学常识普及不够,导致信息不对称,诸如 2014 年 11 月报载陕西乾陵石刻被“洗澡”之类的公众疑问时有发生。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移动互联,使大众话题的形成、放大日趋急速,在媒体、网络的推动下,形形色色有法不依、野蛮开发、破坏文物的事件,大多逃不脱被迅速曝光、舆论谴责、严厉查处的命运,全社会关注文物保护、监督破坏事件的意识也在一次次事件中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中施工作法、工艺技术、材料选用等出现偏差,或工程质量出现瑕疵的情况难免偶有发生,由此引起的褒贬评论甚至质疑、拷问也将日益增多,渐成常态。

这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的有关报道和舆论关注仍在持续中,尽管国家文物局及时回应并采取了组织现场勘验核查的紧急措施,但施工管理、工程质量是否确有问题,问题能否很快查实和处理,都还时时牵动着媒体与公众的神经。虽然现在还不是讨论事件真相和是非的时候,但有关文保单位在面对记者追问时所做的回应,却须引起反思,其中最需要改变的是:扭转率先肯定自身、设法开脱责任的习惯思维,用公众听得懂、辨得明的方式,摆事实,讲依据,解疑释惑,打消揣测;如果一时拿不出确凿、可靠的事实依据,也应给出调查核实方面的有关安排,向公众传导据实、客观、理性、负责的信息。若能如此,我们则有理由期待,下一个文保事件中将不再充斥那么多的质疑和追问,媒体和公众也将会给予文保单位多一分平实的理解、中肯的帮助。

(原题为《文保工作应当如何面对公众质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