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频 | 又到膏方进补时,怎样进补才靠谱?

澎湃新闻记者 肖蓓
2016-10-11 12:40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民间自古流传“今冬进补,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随着天气渐凉,又到了进补的最佳时节。十月初开始,上海各大中医医院已启动膏方预约门诊服务,一年一度的秋冬进补时节已至。

“上海膏方”一直被推崇为“膏方之首”,近几年间,上海膏方的市场需求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那么,膏方进补有何讲究?如何补才靠谱?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筹)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周端教授认为,“养生进补,四季皆宜,但服用膏方宜在冬季。冬季进补有讲究,也有禁忌。总之,养生进补,不等于瞎补乱吃。错误的进补方式往往无益健康,甚至还会有不良反应,并导致旧病复发。”

依据个人体质

周端教授强调,提倡养生进补是中医的传统和特色,除食补、吃膏方外,还包括运动锻炼、起居和精神调摄等形式。但按现时我国尤其是江浙沪地区的生活水平而言,冬季进补的对象应为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劳累过度和亚健康状态的人及久病、术后或大病初愈的人。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者则无需进补。

“最关键的是,人们在进补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体质,辨析体质不仅可指导养生还可治未病,要不然就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说,一旦对体质进行精准辨识后,就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的养生调理了,切记——只有依据自身体质、年龄、所处之地来选食用药、定制进补方案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周端教授解释,一般来说,个人体质主要分为9种:平和型、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如果不懂体质状况就随意进补,往往会适得其反。这9种体质之间常存在着相兼的情况,如痰湿质与湿热质结合,这类人群如果光顾去痰湿而不解决湿热问题易导致湿热上扰,反而会出现上火、口臭、口腔溃疡、肚子胀、便秘、睡不着等不适。同样是吃膏方,有人效果好,有人效果不好,原因也在于此。

周端教授提醒,膏方进补讲究因人而异,辨证处方,因证加减,对证施膏。所以,对证开处膏方也有讲究。周端教授强调:以平为期,不宜太过;通补结合,不能只补不通;温凉适度,不能一味温补;必须顾护胃气,顾及方中药物的偏废及其相互监制。

进补莫陷误区

周端教授提醒, 膏方要请富有临床治疗经验的中医师根据各自体质开具,根据脏腑虚损、寒热等情况的不同选择性味、功效恰当的药物,以突显针对性,增加进补效果。若不顾进补者的身体实际情况,一味进补,会妨碍气血,适得其反。

膏方越贵越好?

很多人以为膏方越贵越好,冬虫夏草、山参、鹿茸等名贵的滋补中药多多益善。其实,膏方并非越贵越好,适合你的那一款才最好。膏方强调辨证,体现调补和治病相兼顾,实多攻多,虚多补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根据病情来选择药材,不应该盲目追求名贵的进补药材。如人参、冬虫夏草等补益药物各有其功效,须针对身体状况正确使用。

膏方可否替代治疗?

不少人认为膏方可以替代治疗。其实,膏方虽具有治疗和调理的功效,但平均到每天的药量较小,需要服用较长时间才会收到效果。对糖尿病、高血脂、肿瘤等一些慢性病患者而言,服用膏方有助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但不能代替原来的治疗。

服用膏方期间,除原本正在服用的中药汤药可以停用外,其他中成药、西药应该继续服用,原来的治疗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仍然应该继续。如果病情确实稳定,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作些适当的调整。

“千人一膏”不可取

还有一种情况是“千人一膏”,无病也补。中医认为,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疾病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每个人的体质因为年龄、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而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个人的症状,针对淤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气血条畅。

因此,在不了解自己体质状况的情况下,盲目去保健品药品商店随便购买一些如传统的益母膏、二冬膏、十全大补膏、扶元和中膏、八珍膏、安胎膏、安神膏等 “现成膏方”是不可取的。虽然这些成药膏方货真价实,但一定要对证摄食。

此外,不遵医嘱、不辨体质服用、全家服用同一个膏方也有违进补原则。一般来说,孕妇、4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膏方,传染病活动期、急性疾病患者也不可服用膏方。

服膏期间有无忌口?

很多人会问,膏方期间是否需要忌口?遇到感冒发热、腹泻、月经来潮等稍事停顿,慢性病急性发作期间不宜服用,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

在膏方服用时,忌口也很重要,少用海腥、油腻食品,不饮浓茶、咖啡,戒烟酒,以利于膏方吸收,也不可以萝卜为菜。而阴虚体质者忌食辛热品,阳虚有寒者忌食生冷饮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