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65年前的今天,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一起了解临夏的由来与演变

2021-11-19 1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1月19日

是一个全州人民喜庆的日子!

也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65年前的今天

经国务院批准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开启了全州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那么,作为临夏人

你知道临夏回族自治州是怎样成立的?

今天,小编就带你循着历史的记忆

一起了解临夏的由来与演变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茶马互市重镇;黄河流经临夏州境内达124公里,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临夏州黄河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丰富,是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等42个民族人民的共同家园。

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图新石器时代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临夏以马家窑为代表的陶文化被专家们誉为图画的《史记》;以林家铜刀发现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将中国青铜文明提前了1000年;以齐家制玉为代表的玉器文化位列中国三大玉器文化之一……

大禹导河积石,“河州八景” ——积石关

但若论临夏有历史确切记载的名称变化到地区区域变化与形成,则经历了2300年的演变。

你知道吗?历史上临夏州境内曾以县、州、郡、军命名的地方很多,其中仅县级行政区域就有25个,它们分别是:枹罕县、金剑县、定羌县、安乡县、允吾县、金城县、宁河县、凤林县、河关县、导河县、和政县、宁定县、大夏县、顺夏县、水池县、米川县、永靖县、康乐县、洮沙县、临洮县、广通回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县、临夏市。

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中国目前为止最权威、最经典的历史地图集,也是判断中国历朝历代面积大小和疆域线的权威依据。今天,让我们以《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的区域为界,将临夏名称变化到地区区域的演变作一简要叙述。

一、秦代枹罕县——临夏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县级区域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临夏境内为罕羌侯所属,后来,秦国灭了罕羌侯,设置了枹罕县。这是临夏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县级区域。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设置了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又从临洮过洮河,灭西羌罕幵侯,置枹罕县,县治在今临夏县双城,这是枹罕县之始。枹意为鼓槌,罕是稀少的意思,希望西羌地少发生战争,故把设在这里的县取名“枹罕”。

公元1073年,宋代王韶率宋军收复河州,设置了枹罕县,属熙河路。从公元前279年到南宋时期,在近1500年历史中,枹罕或以县名,或以郡名,不断出现在临夏的地域名称中,枹罕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地名使用至今。

秦时期关中诸郡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秦·关中诸郡时就会看到枹罕在陇西郡以西。

二、西汉:临夏境内相继设置河关县和大夏县

时间过了近200年,到公元前81年,汉代第七位皇帝汉昭帝即位的第6年,秦代枹罕县的管理上级郡守从陇西郡改为金城郡,县址不变。现在的永靖县,当时地属金城郡允吾、金城两县。

公元前60年,到第八位皇帝汉宣帝继位的第15年,在临夏西部又设立了河关县,也属金城郡所辖。据有关学者调查,县址所在的河关城位于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它也是我州境内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汉代土城遗址。河关城自公元前60年修筑以来,一直作为河关县治,先后经历了东汉、三国、西晋等多个时期。到了十六国时期,随着河关县的撤销而遭到废弃。郦道元《水经注》中有:“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县,盖取河之关塞也”的记载。河关城北侧的黄河南岸,便是通往西域的重要渡口——临津渡。

与此同时,西汉时期,在临夏东南部的广河地区设置了大夏县,属陇西郡所辖。县址在今天的临夏州广河县西阿力麻土乡古城。到公元9年,王莽改易郡县名称,将大夏改为顺夏。

西汉凉州刺史部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33—34页《凉州刺史部》就有枹罕、河关县和大夏县的明确标注。

三、东汉:临夏出现首个封建割据王朝

东汉时期,临夏地区建置未有变化,但在公元36年,光武帝刘秀执政的建武十二年金城郡被撤,枹罕县又改属陇西郡。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84年,在汉灵帝刘宏执政的第20年,即中平元年十一月,临夏出现了第一个封建割据王朝,枹罕宋建割据自立,建元置百宫,立国号为“河首平汉王”。到公元214年时,曹操派夏侯渊讨灭了宋建。

东汉凉州刺史部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57—58页《凉州刺史部》枹罕、河关县和大夏县的标注与西汉基本相同。

四、西晋:河州之名始于公元345年

三国时期,临夏地区虽属魏国势力范围,但与周边以羌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犬牙交错,不时发生战争;同时,蜀国大将魏延、姜维也西出祁山,进兵枹罕地区,战争连绵不绝。

三国魏时期雍州陇西郡

公元312年,西晋司马炽时期,怀帝永嘉末年,凉州刺史张轨上书请求设置了晋兴郡,郡守所在地为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下辖10个县(兴晋、枹罕、永固、临津、临彰、广昌、大夏、遂兴、罕唐、左南),临夏的枹罕、大夏两县均属晋兴郡管辖。

西晋时期的秦州

公元345年,西晋穆帝永和元年,前凉张骏分凉州东界兴晋、大夏、永晋、武城、金城、武始六郡为河州,以张瓘为刺史,河州之名从此开始。河州以黄河得名,古人认为积石峡是黄河的源头,临夏也成为黄河流域唯一以河命名的州——河州。

从公元345年起直到1913年,中华民国改河州为导河县,河州这一名称在临夏历史上存在了1568年,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临夏曾经的辉煌时期,时至现在,许多外地人对临夏这一地理概念比较模糊,但一说起河州,他们就恍然大悟。

十六国时期·前秦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5—16页《十六国·后秦·魏·南凉·北凉·西凉·南燕·夏·西秦·北燕》可以看到河州的显明标注。

五、东晋十六国:鲜卑族乞伏氏在河州建都立国

北朝、魏时期河州

东晋后期,由于“八王之乱”,大一统的晋王朝由瘫痪而崩溃。饱经战乱之苦的匈奴、羌、氐、鲜卑等各民族人民,乘机挣脱枷锁纷纷建立一个个割据政权,从4世纪至5世纪前期的140年中,共建立20个政权,其中势力较强的有16个,史称十六国。十六国时期,临夏境内战乱不断,各地豪强在临夏境内时而自相残杀,时而与氐、羌等少数民族发生战争,人民深受其害。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7年)

北魏、西魏、北周均设河州。北魏时河州管辖金城、武始、洪和、临洮4郡13县。现在属于临夏州的地方有:金城郡属大夏县、白水、金柳城(今和政县蒿支沟);洪和郡的水池(康乐县景古)、蓝川(今康乐县东南)、蕈川县(今康乐县与甘南州临潭县辖区内)。

西魏时期设置了枹罕郡,洪和郡为吐谷浑所占,河州辖枹罕(辖枹罕、龙支、大夏、凤林4县)、金城(今兰州)、武始(今临洮县)、临洮(今岷县)4郡。今州地属枹罕郡,有枹罕、大夏、凤林3个县;今天的永靖县北部地区属龙支县。凤林,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刺史杨宽于黄河南凤林川置凤林县,县治在炳灵寺南附近。

当时,从河州所管辖的地区来说,面积较大,包括现在的兰州、临洮地区(包括临潭、美相、归政、洮阳、洮源、叠川、合川、和政、当夷、临洮10个县。)和甘南岷县等地。

北周,河州管辖枹罕、凤林、大夏3县;今永靖北部地区仍属龙支县(青海省民和县)。

值得一提的是,鲜卑族乞伏氏在临夏建立了西秦王朝,在今临夏州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的谭郊和临夏县新集乡古城村的枹罕先后建都并比较稳定地存在了19年。

公元265年,鲜卑族乞伏部纥干率5千户南出阴山,“迁于夏缘”(今甘肃宁夏交界地带),被称为陇西鲜卑。部族伏部首领纥干被推为统主,号称乞伏可汗托铎莫何。传至祐邻,战败了鲜卑鹿结,收集2万多人,集结固原一带的清水河。到公元385年,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立帝号曰“烈祖”,建元名曰“建义”,都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县北夏官营王家崖村),宣布立国,乞伏鲜卑政权成立。

到东晋太元十四年(389年),枹罕羌首领彭悉念归附于西秦,西秦以悉念为河州刺史。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后凉进攻西秦,夺取枹罕,彭悉念逃往甘松。到公元397年,西秦击败后凉,夺回枹罕,让屋引破光担任河州牧,翟瑥为兴晋太守,镇守枹罕。

据史料统计,西秦全盛时期的疆域,以河州为中心,北至敦煌(遥领,意为:只担任职名不亲往任职)凉州之一部。东至天水之大部,西至贵德一带,势力波及西宁、青海湖一带。南达甘南、汉中(遥领)一带。有人统计,西秦强盛时共辖11州、30郡、48县、一护军一城。

西秦政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频繁迁都。共迁都8次7处。385年都勇士城(今榆中北夏官营王家崖村),388年都金城(今西固城北),395年,都城南景门倒塌,出于忌讳,乞伏乾归又将王都迁回苑川西城。400年都苑川,409年都度坚山(今白银区武川乡宋家梁),410年又都于苑川,412年2月都于谭郊(今临夏州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412年6月都于枹罕(今临夏州临夏县新集乡古城村)直至亡国。412年以前除去失国时间,在短短18年中迁都7次,平均两年多迁一次都。412年迁都枹罕后,比较稳定地存在了19年。

原为西秦国都的广河县嵻琅城

河州西南有一著名的大山叫“太子山”,有一著名的村镇叫“太子寺”。据学者经考证认为,名山、名镇冠以“太子”之名,是以立都河州的西秦王朝的“太子”而得。这个“太子”,是指在河州唯一立过国的西秦第二任皇帝乞伏乾归的太子乞伏炽磐。公元388年,西秦第一任国主乞伏国仁卒,其弟乞伏乾归即位,公元393年乞伏炽磐被立为太子。乞伏炽磐“英略明决,过于其父。”从此,乞伏炽磐以太子的身份兼任尚书令,协助其父创业。公元400年西秦被后秦消灭后,乞伏炽磐以自己的智慧谋略助父复国,在广河境内修筑嵻琅,以此为起点,经过近十年的奋斗,终于如愿。又攻取后秦、南凉、吐谷浑等,国势力日盛。公元412年,乞伏乾归被其侄谋杀,炽磐立位。他平定内乱,充分发挥其文韬武略,东征西战,使西秦迅速强盛。乞伏炽磐被立为太子的20年中,在枹罕(今临夏)、大夏(今广河境内)、嵻琅(今广河南山)一带,开创基业,复兴西秦。在任国主的16年中奋力开拓,国祚兴盛。使草创于西北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在艰难的环境中达到鼎盛,使干戈不息的地区,暂得安宁繁荣。今临夏境内的太子山、太子寺等以“太子”命名的古迹及永靖炳灵寺石窟等名胜,都与十六国时西秦的太子乞伏炽磐有关。

六、隋朝:隋炀帝西出临津关征战吐谷浑

隋时期河西诸郡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37年,历经隋文帝、隋炀帝两个皇帝。隋朝初年临夏属枹罕郡。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改为河州;过了24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将河州又改为枹罕郡,枹罕郡管辖范围为枹罕、龙支、大夏、水池四县。隋代末年,金城校尉薛举占领枹罕郡,他臣服于游牧民族突厥,临夏被突厥纳入势力范围。

临津渡现存的扯船缆绳

隋朝时临夏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公元609年,为了讨伐内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北游牧民族所建的吐谷浑国,当年4月,隋炀帝西征时,带大军40万人马,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过陇西,经狄道,在临津关(今永靖炳灵寺附近)渡黄河,到达西平(今青海省西宁)。返回时,派刘权率军驻守河源郡积石镇(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并命戍守军士“大开屯田”。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到了西部边疆,使河湟一带面貌大为改观。西征班师回朝时又从临夏返回。

七、唐朝时期:政区地名多有变化

唐朝初年,临夏仍然属枹罕郡管辖,枹罕郡辖枹罕、龙支(今青海省民和县)、大夏、水池四县。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废米州,置米川县,县址在今积石关内黄河南岸。

唐代陇右道东部

公元633年,将凤林县从河州分出,划归乌州(今甘肃省环县)管辖。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凤林县西移至河州东北80里,更名为安乡县(今永靖县碱土川)。时间过去66年后,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又将县址移至凤林川(今临夏县莲花乡),又改为凤林县,管辖9个乡。到公元714年,唐玄宗置陇右节度大使以便管理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同时还管束河州。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出嫁吐蕃,都从河州凤林渡过黄河经青海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吐蕃还派遣许多酋豪子弟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当时,河州成为来往中原西藏两地的重要通道。

据记载,唐代时河州政区面积为:“东西288里,南北307里”。

八、宋代:河州管辖县、城、寨、堡、关各种行政区域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宋朝时期,吐蕃与中央政府战事不断,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河州辖枹罕县、定羌城、南川寨、宁河寨、东谷堡、阔精堡、通会关。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增设西原堡、北河堡。元符四年(公元1101年),改吐蕃城桥关为安乡关,南至河州35里。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宁河寨升为县。另有宁河寨(在今和政、广河县间)、临滩堡、来羌城等堡寨。枹罕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置,九年省。宁河县,吐蕃旧香子城,治今和政县城北。定羌城,熙宁七年由吐蕃诃诺城改置,州东70里,今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古城村。来羌城,崇宁三年置,东至安乡关70里、北至黄河20里,今积石山县地。

和政旧城——吐蕃所筑香子城

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时在地方设置“路”一级行政区,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公元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称上道改为路),后又改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

北宋初,吐蕃与中央政府战事不断,吐蕃王族后裔唃厮啰之孙木征据河州。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河州管辖枹罕县、定羌城、南川寨、宁河寨、东谷堡、阔精堡、通会关。到公元1080年,又增设了西原堡、北河堡;到公元1101年,将现和政县域的吐蕃城桥关改为安乡关,位置在河州以南35里,4年后,将宁河寨升为宁和县。宁河县原为吐蕃旧香子城,县址在今和政县城北。熙宁六年(1073),王韶率宋军收复河州,设置了枹罕县,属熙河路。

北宋秦凤路所辖河州

南宋临洮路所辖河州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东·汉时期》秦·关中诸郡时,在21—22页的秦凤路中清楚标着河州的区域。

九、元代:在河州设立了管理藏区的地方行政机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元代甘肃行省

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因此称为行省制时期。元代中叶,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州(府)、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个,府33个,州559个,军4个,安抚司15个,县1127个。

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蒙古攻占河州。刚开始时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到元朝至元六年(1269)时,河州改为河州路,辖定羌、宁河、安乡县。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为便于管理藏区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立了宣政院管辖,其下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分别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思藏纳里速古鲁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元代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是元朝统治甘青藏区的重要机构,对甘青和乌斯藏(今西藏)等藏区诸部影响巨大。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3),在河州设置了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河州。下辖朵思麻路、河州路、洮州元帅府(在今甘肃省临洮)、积石州元帅府(在今青海省循化)、贵德州(在今青海省)、礼店文州元帅府(治礼店,在今甘肃省礼县)、松潘迭宕威茂州宣抚司(在今甘南州川北)等地面。

十、明代:河州卫管辖政区面积很大,成为茶马互市的中心地区

明代宣政院所辖的河州路

明初,河州卫兼掌军政,设官管辖西番各族,先后辖归德、铁城、岷州、十八族、常阳、积石州、蒙古军、灭乞军、招藏军、必里,喃加巴、失保赤、川卜簇、洮州军户千户所14千户所;上寨、李家五族、七族、番客、化州等处、常家族、爪黎族7个百户所;阶文扶州、阳咓等处2个汉番军民百户所。

边墙是河州卫防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 图为明代河州边墙——小茨段标志碑

洪武年间,设河州,辖安乡县,宁河县。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御史大夫马文升将河州政区划为45里,到1526年,由于人口骤减,知州张宗儒将45里削减为31里。

明代修筑的河州城局部

1374年,明代设置河州茶马司,司址在临夏市小什字一带,以茶叶换取藏区马匹。当时,在秦州、河州、洮州、西宁四大茶马司中,由朝廷颁发茶马交易金牌41面,其中临夏拥有21面,茶马交易量占50%以上。成为明代茶马互市的中心地区,是西北地区茶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茶马贸易对甘肃的回族商业经济产生过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河州经济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现存的茶马古道——景古道

当时,河州管辖政区面积很大,东至狄道县三渡水界180里,西至归德(应为:贵德)守御所700里,南至洮州卫界280里、北至西宁卫界170里。

十一、清代:改里甲制为为会社制,河州共设109会486社

清代时,河州不设县,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将明朝时属河州卫所管辖的贵德归西宁府管辖。到1792年,又将循化划归西宁府。同时,河州沿边的韩土司及土番诸族归循化厅管辖,何土司归河州管辖。并废除了明代的里甲制,改为会社。河州共设东、南、西、北4乡109会486社。

清代兰州府所辖的河州卫司

到公元1872年,河州境域四至为:南北以松鸣岩由梁为界,东西以洮河为界,南至新路坡140里,东南至洮河沿170里,西南至松鸣岩110里交狄道州界。

十二、中华民国:改河州为导河县,15年内两易其名

1913年(民国二年)改河州为导河县,属甘肃兰山道管辖,治所为今甘肃临夏市。1928年,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临夏多灾多难,昏庸的执政者不从自向找原因,反而认为“导河县”与“导火线”“导祸”一词读音相近,又将导河县改名临夏县。

十三、新中国成立:区域划分多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得彰显

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1949年设临夏专区,专署驻临夏县。辖临夏(驻韩家集)、和政、夏河、宁定、永靖(驻莲花城)、康乐、洮沙、临洮等8县。

1950年,由临夏县城区设临夏市,专署驻临夏市。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将临洮县划归定西专区。1950年9月25日,由临夏、和政、宁定、永靖4县部分地区设立东乡自治区(驻锁南坝)。

1953年临夏市改为省辖市。宁定县改设广通回族自治区,将临潭县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州;东乡自治区改为东乡族自治区。临夏专区辖5县、2自治区。

1955年广通回族自治区改设广通回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区改设东乡族自治县。临夏专区辖4县、2自治县。

1956年撤销临夏专区,设立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临夏市。将临夏市和临夏、和政、永靖、康乐4县及东乡族自治县、广通回族自治县划归临夏回族自治州;广通回族自治县改设为广通县。辖1市、5县、1自治县。

1957年广通县改名为广河县。

1958年撤销永靖、临夏2县,并入临夏市;撤销广河、康乐2县,并入和政县。临夏回族自治州辖1市、1县、1自治县。

1961年恢复临夏(驻韩家集)、康乐、永靖、广河4县。辖1市、5县、1自治县。

1973年撤销临夏市,并入临夏县。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驻临夏县。临夏县驻地由韩家集迁入城关。临夏回族自治州辖临夏、永靖、和政、康乐、广河5县及东乡族自治县。

198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81年9月30日,该县举行了成立大会。

1983年,恢复临夏市(县级),以临夏县的城关镇和城关、南龙、折桥、枹罕4个公社为临夏市行政区域。临夏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韩家集。至此,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7县1市的区划再未改变,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和政、广河、东乡、积石山县以及临夏市。

参考资料:《河州志校刊》(清)《河州志》《续修导河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市志、《临夏史话丛书》等

来源:民族日报

微信号:康乐妇女

邮箱地址:klxflbgs@163.com

联系电话:0930—4426829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个“在看”证明您已阅,谢谢!:,。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65年前的今天,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一起了解临夏的由来与演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