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豆瓣里集体戒“瘾”的人

2021-11-24 18: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手机是当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人均一台手机是生活的标配。在手机里,人们可以无差别地获取信息,打破壁垒进行交流。

区别于以前出门钱包、钥匙揣一兜子,现在出门只要有手机,基本的生活琐事都可以实现。但同时人们也正在被手机支配,信息焦虑、时间成本骤增,甚至让生活丢失了附近性。

于是,在豆瓣,有一群人想要逆着时代发展长河的流势向上走,重新掌握支配手机的主动权。

他们以不使用手机为豪,自发组建了「远离屏幕计划」小组,在上面每天打卡自己使用手机的时常。所用手机时常最短的人,一天不超过1个半小时。

这是一场与社会习惯博弈的“戒瘾”行为。

很难,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豆瓣小组,不信邪地想要尝试。

今天,十点人物志找到了几位小组成员,想要与他们聊聊为何要进行“手机戒断”,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逃离屏幕陷阱

闹钟响起,林佳迷迷糊糊地摸到手机关掉了闹钟,唤醒siri播放一段轻音乐,以便帮她更好地从困倦的状态里苏醒过来。

早餐时,她照例让siri播放着前一天没有听完的播客。上班的地铁里,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着手机,刷电视剧、刷抖音,林佳却像个异类拿出了随身的kindle读起书来。

整个上午,她直视手机屏幕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林佳正在进行手机戒断。一个月里,她从重症手机上瘾者,慢慢蜕变为一个可以习惯性脱离手机去生活的人。

她给自己安排了集中看手机的时间,午餐时与睡觉前,一次半小时左右。

林佳喜欢看美国情景剧,午餐时会就着《老友记》下饭,一集20分钟左右,刚好够吃完一盒外卖。收拾好桌面后,她会进行一轮午睡,这是林佳实施手机戒断后养成的习惯,之前她会穷尽这个小时里的每一秒进行网络冲浪,看新闻、看八卦、偶尔跟微博上的人吵架。现在,她宁愿带个眼罩,听着白噪音小眯一会儿。

 前一阵子双十一袭来,面对铺天盖地的“消费券”、“直播”、“满减机制”,林佳陷入了深深的担忧,这意味着她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逛淘宝。

那些天,她列了一个自己要购入的商品清单,每天入睡前的半小时她都一头扎进淘宝里,在李佳琦和薇娅的直播间里反复横跳。为了弄懂各种机制,林佳甚至将价格和商家策略都抄写在本子上,白天在本子上计算价钱,晚上看手机来比对价格。

双十一的零点到来,林佳用一分钟付完所有款项,就将手机扔得远远的,再想看,都没有多看一眼。

手机戒断一个月,林佳神清气爽,俗事不问,掌握手机的控制权就好似掌握了人生一样畅快。

但所有的“瘾”在拔除时,都会经历一段非亲身不能领会的痛苦时光,不然怎么会用“戒”这个字来彰显它的艰难。

今年29岁的穆木正在经历第二次手机戒断,上一次发生在她考研的时候,尝尽各种招式,结果以失败告终。

那年,穆木买了一个透明箱子专门用来锁手机,为了压抑自己想要去打开箱子的冲动,她还将钥匙放在室友处保管,并再三叮嘱无论她如何哀求,都不能把钥匙给她。

但转头,她还是趁室友不注意,去柜子里拿走手机箱的钥匙。

B站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推荐过一款可以对常用社交软件定时的时间锁,每次打开手机,该软件就会弹出三个直击心灵的疑问:你预计启动时间是多少?你打开手机是为了干什么?你做的事情真的必要吗?

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有了这款软件,穆木觉得自己可以吾日省很多次身。

一开始,软件的效果显著,穆木使用手机的时长从每天12、13个小时骤减至4、5个小时。

 只是,随着穆木顺利考上研究生,这款软件便成了特别碍眼的存在。

那些曾经给她无数警醒的话语,此刻也变得讽刺又恼人。

“再看到它问我:‘你做的事情真的有必要吗?’我就会有点逆反,我难道就不能为了让自己开心而玩手机吗?”

时间一长,软件还没卸载,但那些语句已经对穆木起不到任何的提醒作用,她会直接选择无视,像屏蔽一条垃圾短信一样,在消息弹出的一霎那用手指点住右上角一个灰色的叉,这条消息就好似从未出现过,只留下穆木毫无波澜的内心。

戒瘾路上,有人成功突围,有人憾对失败。而更有一群人,单是提出这样的想法,便已经做好无疾而终的准备。

斯文作为一名短视频账号运营者,每天在各个平台的视频账号里吸取灵感是她的使命。抖音热搜刷一小时,B站热门刷一小时,再加上微博、网易等各大新闻网站浏览时间,“眼睛长在手机上”是斯文的常态。

尝试手机戒断,她决定在非工作时间不回复任何工作群里的信息,将手机密码设置成大小写掺杂的18位字母,每一次打开手机屏幕都十分吃力。

可接踵而至的工作提醒,让斯文无所遁形。

老板无时间差的工作电话,迫使她将“戒断手机”的念头暂时搁置。

手机的18位密码未改,甚至每次解锁的时间会随着熟练度越来越快。8秒之内,斯文可以将烂熟于心的密码快速输入,主屏幕亮起的一刻,宣布她又将进入新一轮的工作。

斯文深知,想要成功地戒断手机只能辞职,换一个不是非要使用手机的工作。

但她不敢,相比于换工作之后带来的各种麻烦事,长时间看手机这个动作,显得不是那么的非改不可了。

 

被拴在充电器上的狗

线上支付的便携与短视频热的集中爆发,早已让都市人与手机的关系密不可分,那为何还会有一群人想要从手机中逃离,甚至不愿去享受这份便利呢?

穆木给我的答案是,身体正在发出警示的信号。

如果说,上次手机戒断是因为要考研而不得已的做法,那么再一次尝试手机戒断,则是她必须要采取的措施。

穆木的本职是一名内科医生,工作本就需要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写病历,难得的休息时刻也要拿着手机在网上尽情冲浪。

如此一来,好坏参半。好处是,网络上的热梗她从没落下过,跟同事的交流中承担了“普及者”的重任,显得更加风趣幽默。

“我是我们科室的网瘾girl,就像上次郑爽代孕、吴亦凡被刑拘的事儿,我同事还有好多都不知道的,我就特别不能理解。”

坏处是,从9月份起穆木的颈椎与后背会发出难以抑制的疼痛。她去拍了片子才发现,本该成倒C状的颈椎,已经失去了健康的生理弧度,像一条笔直的线,这是长期低头导致的,一度阻碍了她的正常生活。

“半夜的时候经常会疼醒,就再也睡不着了,特别难受,疼得想哭。”

生理上的疼痛迫使穆木想要做出改变,紧随其后的精神打击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

穆木发现自己“不识字”了。

身为医生,穆木经常需要出席各种公开课了解行业知识,偶尔也要参加测试。但她惊讶的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阅读题干,在网络上“一目十行”的毛病,让她失去了精准阅读的能力,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阅读障碍”。

试卷上的字,在穆木眼里像会游来游去的鱼,活蹦乱跳的,就是进不到脑子里。

她的表达能力也在退化,在答一道陈述题时,她脑中回想起的竟都是一些yyds之类的网络梗,憋了好半天才勉强将事情说明白。

短视频里的音像和图画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穆木的脑海里,影响了她的判断力与专业度,若是不及时觉醒,后果将非常可怕。

手机就像一个无底洞,错综复杂的软件里总有一个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们沉浸在无数信息流堆砌的斑斓世界之中。

面对浩瀚信息,自我筛选真的能起到作用吗?有哪些是被强制获取的无用信息?又有哪些是值得探索的有用信息?

普通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正在日益下降。

有时,只有在虚拟的世界里伤了心,碰了壁,人们才会明白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珍贵。

待业在家的小贾,便是如此。

因为正处于职业抉择期,小贾目前正在家里调养生息。按她之前的规划,这本该是丰富自我的“充电”阶段。

但每天一醒来摸到手机,她就好似中了魔一样被封印在床上,可以连续看手机近12个小时。

小贾调侃自己“像被拴在充电器上的狗”,以充电线为半径画个圆,自己这一整天都无需出圈。

头晕眼花是正常现象,偶尔她去上厕所,冷不丁从马桶站起来,眼前就是一片黑。

但真正让小贾决定需要逃离手机的原因,还是她在网络上各种匪夷所思的经历。

小贾属于爱表达的女孩儿,偶尔会发一些日常的穿搭心得,还会在各种豆瓣小组里写下自己的故事。

她也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网友的一个评论一个点赞,都会让她感受到被认可的幸福感,一开始还会耐心地与网友们交流心得。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渐渐地,“骚扰”小贾的人越来越多。

一些男性会直接在后台私信她,“多少钱一晚?”“约不约?”,甚至会放送自己大尺度的照片,配上一句“我可以吗?”的自信文案。

小贾已有男友,面对猥琐男们的骚扰,她大部分时间会选择无视,偶尔心情不好的时候挑几个人骂回去。

有次,她因公事去青岛出差,发了一条微博。受推送机制的影响,这条微博被推给了一些青岛本地人,其中一个男大学生“瞄”上了小贾。

该学生毫不避讳地在后台私信小贾,表达自己想要与她发生“性关系”的想法,言辞暴露,不堪入目。每每想到这,小贾心里都会泛起一阵恶寒。

明确拒绝后,小贾不想与对方多做纠缠就拉黑了他。谁知,该学生开了各种小号在微博上大骂小贾是“荡妇”、“装清高”,一下子,小贾的微博私信充斥着各种难堪的字眼。

愤怒、屈辱一股脑冲上心头,小贾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信息抽丝剥茧地找到了男学生的真实微博大号,通过学校定位、校园卡上的姓名,锁定了男学生的个人信息。

没有犹豫,小贾给男学生的大学打了投诉电话,控诉该学生在微博上不检点,并要求他必须道歉。

隔天,小贾收到了男同学的道歉私信,但她依然不理解,在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好像披上了另一张脸皮,可以无视道德的束缚躲在屏幕后为所欲为,转头又像没事人一样在现实生活里伪装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经此一事,小贾对网络失去了信心,决心将所有的关注都聚焦在现实生活与自身。

手机戒断,很大程度上辅助她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小贾一开始还担心自己会不适应与网络断开连接的生活,但事实证明,她真的一点也不留恋。

纵使实施手机戒断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更加脚踏实地的去体味生活是所有人的统一感受。

 

重新掌握主动权

与手机“割席断交”,不是宣称自己做回山顶洞人,回归原始社会。

以更健康的角度去与世界链接,汲取有用信息,掌握信息主动权,才能更高效的生活。

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形中成为“手机上瘾者”。其中的危害,比常人想象的要严峻的多。

2021年3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名为《智能手机成瘾导致危害》的一篇论文,研究指出在18-30岁的人群中,有38.9%的人有“智能手机成瘾”的症状。该症状对睡眠与脑神经的活跃度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韩国的学者就此观点进行新一轮的讨论验证,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方法深度分析了手机成瘾青少年的大脑。结果显示,此类青少年精神不振与焦虑的程度会远高于其他人。

而更可怕的是,智能手机成瘾甚至会使年轻人有罹患依赖症、抑郁症和孤独症风险。

人们习惯低头给予手机关注,却忘了抬起头看看身边亲近的人。

不知何时起,手机电量告急成了都市人最恐怖的噩梦,随处可见的手机充电桩决定了我们的活动范围。

当手机的屏幕暗淡下去,更多人只是陷入一阵又一阵的虚空。 

手机戒断,不是必要的极端行为,而是想要与现实接轨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次手机戒断异常成功,穆木已经能将平日玩手机的时间控制在每天2个小时以内。

穆木去国博逛王雪涛的画展,很喜欢的画

 没有任何软件、手机锁的强制措施,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就是最好的自控方法。

颈椎疼痛自然是好了许多,多余的时间穆木会留出来专心陪伴家人。只是,她猛然发现父母也正在成为“手机上瘾者”,往常一家三口吃饭的时候,穆木才是那个低头看手机不交流的人,如今角色竟然反了过来,想要与母亲多说几句话,也经常被无视。

少了子女的陪伴,不少老年人也会沉浸在智能手机的世界里,老年人手机上瘾也正在成为另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目前还在家的小贾,也正在享受手机戒断带来的益处。

与穆木不同,小贾并不需要强制、固定使用手机的时间,而是会将时间一一规划好,有目的性地使用手机。

上自己感兴趣的网课、随手画一些生活随笔,让兴趣爱好占据更多精力。没有故意去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但她惊喜的发现,自己最近每天看手机的时间会维持在3-4小时左右。

小贾的规划 

极其自律,甚至稍显极端的林佳,是目前所有人当中维持最好的,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很少超过1.5小时。

甚至在采访当天,林佳还会催促我“我们能不能快点聊,我今天看手机的时间不多了。”

不看手机的时间里,林佳可以做瑜伽放松身心,做一餐精致的饭菜,看一本对身心有益的书籍,离开手机,她觉得自己的时间多得快要用不完。

当然,手机戒断是有“门槛”的,对于短视频运营者斯文来说,她虽羡慕,却也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无法企及的生活。

一次,老板让她分析竞品账号,斯文将几个账号的视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边看边做记录。目不转睛地看了手机近5个小时,她开始身体不适,头晕目眩带着一阵阵恶心。果不其然,当晚睡前,她呕吐了两次。

那一刻,斯文明白她应该调整自己的作息,起码不要长时间地盯着手机屏幕,于是也加入了豆瓣的「远离屏幕计划」,只是至今都没有发出一篇帖子,躲在别人帖子的评论区下留一句“加油”。

工作的需求,让斯文无法放下手中的手机,一个接一个向上翻的短视频,像魔术师从魔术帽里抽出的彩旗一样,无穷无尽。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瘾”,人们或多或少都会通过制定计划来实现“戒断”。

但欲望似火山喷发,单纯的物理控制很难将其整体拔除,手机没电可以充,烟瘾犯了可以下楼买。

“束缚”不是消解欲望的诀窍,发自内心的爱上瘾消失时“心旷神怡”地自我状态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戒断。

被迫或自发,手机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却也在成为“时间小偷”,慢慢掠夺人们所剩无几的独处时间。

可如果长时间地盯住手机,那么窗外的云、溪涧的水、蝉鸣鸟叫、花繁叶茂又将由谁来欣赏呢?

受采访者要求,文章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中配图,除标注外,均来源于视觉中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