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子被偷后抱怨路人晚提醒,央媒刊文:“平常之善”不必拔高

毛建国/中国青年报
2016-11-03 08:33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中国青年报11月3日消息,在商场被偷后,四川眉山一女子公开抱怨事后才提醒自己的男性路人。不谴责小偷却埋怨提醒者,女子因此遭到网友集体炮轰。几天后,那位男性路人跟帖解释,之所以未动手,是因为小偷有几人,自己担心打不过。但这位女子又抱怨这名男性路人应该以“跑几步,假装喊我”等方式提醒自己。

对此事件,公众观点趋向于认为女子不该提出过高要求,不应该强求他人见义勇为,主张被盗者欠提醒者一句“对不起”或“谢谢你”。

我想起西方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的概念。我认为,与“平庸之恶”相对的,还有一种“平常之善”。在道德的好坏之间存在中间层次的“不好不坏”,而且,好像教师对学生写评语一样,道德有着“优秀”“良好”“合格”的区别。见义勇为可称为“优秀”,而男子的做法只能算“合格”或“良好”,即“平常之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是不认可“平常之善”的,“道德词典”一味主张“见义勇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见义勇为的风险,而更倾向于“见义智为”的“平常之善”。

网友对男子的肯定,正是出于对“平常之善”的认可。这说明人们对于道德的认识更全面了。但是,如果对“平常之善”过度追捧,那么置见义勇为于何地?

在众多评论中,我看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评论:“你们就吵去吧,我仿佛看到小偷正在一边偷着乐……”的确,恐怕小偷最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平常之善”与见义勇为是不能对立的,更不能完全取代见义勇为。看到一起不公、不平事件,如果人人只想着会不会给自己添麻烦,这样的社会恐怕不是人们所向往的。

如果说,公众对当事人提出过高的要求,完全不能接受“平常之善”,是观念落后的话,那么只提倡“平常之善”,没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也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具体到这一事件,可以接受路人提醒式的“平常之善”,但也不必拔高“平常之善”,视线里更不能只有“平常之善”。

(原题为《接受“平常之善”但不必过度吹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