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加强对大型互联网平台业务的穿透性监管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2021-11-27 21:46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11月27日,在“《财经》年会2022:预测与战略”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从央行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支持实体经济,提高普惠金融水平,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等方面谈了央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和思考。

王信表示,从货币政策的支持重点来看,要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支持低收入群体增收和绿色低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央行开始较多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业等发展。此外,货币政策还要更加注重就业目标。王信指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支持经济增长。

对于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王信表示,要坚持“房住不炒”理念,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加快完善住房金融政策体系,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此,他特别强调:“这对中低收入者而言尤为重要。”

王信表示,要趋利避害,加强和完善平台企业金融监管。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努力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全面清理整顿互联网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明确要求其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所有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消除监管套利。加强对大型互联网平台业务的穿透性监管,增强业务信息披露全面性和透明度,维护广大金融消费者权益。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金融政策可发挥的积极作用,王信表示,将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等形式及时补充银行资本金,央行可为债券发行创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市政债等绿色金融产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养老基金进行资本市场投资,便利普通民众增加金融投资,提高财产性收入。

以下为发言实录:

充分发挥央行职能,促进共同富裕

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央行全面高效履职,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下面,重点从央行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支持实体经济,提高普惠金融水平,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等方面谈央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维护物价稳定,促进充分就业,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为缩小贫富差距创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从货币政策整体取向来看,由于低收入者高度依赖工资收入,财产很大比重是银行存款,通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可有效避免高通胀和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保障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及财富保值增值。

二是从货币政策的支持重点来看,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支持低收入群体增收和绿色低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央行开始较多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业等发展。我国较早地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扶弱助贫、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人民银行先后三次设立专项再贷款和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共计1.8万亿元;还通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由于低收入者较为缺乏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对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中央银行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在世界上较早构建了绿色金融体系,近期还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以及设立支持清洁煤高效利用的再贷款。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建设,发布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扎实推进碳排放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评价。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中欧推出《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三是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就业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尽管我国尚不具备将就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条件,但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中,为“稳企业、保就业”而出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关注就业目标,有效支持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保障了低收入群体劳动收入的稳定性、持续性。

第二、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更好维护低收入群体利益

低收入群体往往风险意识薄弱,对金融风险的承受力较弱。近年来,我国切实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是健全存款保险机制,多措并举,防范并化解问题金融机构风险。及时处置问题金融机构,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专注“支农支小”主业,促其立足本土,抑制跨区经营。充分发挥存款保险机制作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制度性安排的重要作用。

二是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理念,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加快完善住房金融政策体系,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这对中低收入者而言尤为重要。

三是趋利避害,加强和完善平台企业金融监管。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努力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全面清理整顿互联网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明确要求其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所有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消除监管套利。加强对大型互联网平台业务的穿透性监管,增强业务信息披露全面性和透明度,维护广大金融消费者权益。

四是探索并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我国中小企业也较多参与对外经济活动,但它们普遍缺乏避险工具,对国际经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人民银行持续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更好发挥弹性汇率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建立并优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出外汇风险准备金、完善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有效防范了跨境资金无序流动冲击。

第三点,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改善金融服务。

全球范围内,大量低收入群体缺乏基本金融服务,无法利用金融工具扩大生产,增加收入,这是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目前已基本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存款贷款、支付清算、信息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是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至2020年末,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7%,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二是三农、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显著改善。普惠小微贷款实现“量增、价降、面扩”,截至2021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17.7万亿元,同比增长31%;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30万户,同比增长29.2%。信用信息服务的改善,大大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便于对小微企业、农户开展信用评价,极大地便利这些群体获得信贷服务。

三是数字普惠金融较快发展。例如,我国移动支付便民场景多、用户体量大,其业务量、处理效率、覆盖面均居世界领先水平。金融机构依托数字技术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创新完善线上信用贷款、在线供应链金融、数字农业保险等产品和服务。一些机构探索打造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站式满足小微企业各类金融服务需求。

通过设立试验区探索普惠金融发展经验。例如,浙江台州通过建设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运用各类信息交叉验证等方式,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河南兰考围绕“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显著提高了农户贷款获得率。

第四、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便利中小企业融资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中国央行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融资,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发展货币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深化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渠道;创设扶贫票据和乡村振兴票据,支持精准扶贫。截至2021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累计支持超过4600家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55万亿元,余额约13.27万亿元。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衍生品工具,服务企业套期保值需求。

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还很多,货币金融政策在支持疫情之后经济复苏、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密切关注欧美货币政策可能收紧的影响,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更有效地保就业、保民生。二是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等形式及时补充银行资本金,央行可为债券发行创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因地制宜推动农信社改革,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有效化解问题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能力。三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更好地动员社会资金投资于绿色产业和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市政债等绿色金融产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养老基金进行资本市场投资,便利普通民众增加金融投资,提高财产性收入。

    责任编辑:郑景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