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道家和佛家思想对贾宝玉的影响

2021-12-08 20: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道家和佛家思想对贾宝玉的影响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 #归途如虹 166个内容

作者

归途如虹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中对中国人的思想性格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家了。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不愿意走仕途经济道路,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反对男尊女卑,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可以说,贾宝玉的很多行为都是和儒家的观念不相符合的。

那么,贾宝玉对道家和佛家思想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表面上看,贾宝玉是一个“毁僧谤道”的人。袭人在第十九回里劝贾宝玉改过,其中有一点就是不许“毁僧谤道”。

贾宝玉“毁僧谤道”的具体例子有:第二十九回里,贾宝玉就因为代替他爷爷荣国公出家的张道士给他说亲决定不再见他;第四十三回里,茗烟说贾宝玉平时最讨厌水仙庵;第六十六回里,尤三姐就说贾宝玉怕和尚们脏,把尤氏姐妹们熏到了。

可是,实际上,佛道思想对贾宝玉影响很大。贾宝玉只是讨厌那些披着宗教外衣,却像世俗之人一样,甚至比世俗之人更加世俗的人而已。他并不是对佛道思想本身有抵触情绪。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里,贾宝玉和袭人闹不愉快。他心情低落,就阅读《庄子》里的《外篇·胠箧》,还自己续写了一篇。《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贾宝玉调节林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的摩擦不成,反而被两边奚落,因此心情郁闷,想起了在薛宝钗生日宴上听过的《寄生草》,于是便自己写下了偈子,还写了一首《寄生草》。

为什么和袭人闹不愉快,和史湘云与林黛玉闹不愉快会让贾宝玉心情很低落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贾宝玉太在乎“女儿”了。“女儿”是贾宝玉的精神信仰和情感寄托。所以,他一旦和“女儿”之间有了情感上的冲突,就会感到十分烦恼,觉得难以排遣。

而且,贾宝玉会觉得,自己连调和矛盾这样一件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做成什么事呢。他当时之所以想到《庄子》里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以及“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就是因为这两句话表达是一种无用即大用的思想,能够给贾宝玉带去精神慰藉。

我们再来看看贾宝玉写的《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贾宝玉遇到了人际关系上的挫折,就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和无力感,甚至是无趣感。他似乎觉得,只有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挣脱出来,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

这首《寄生草》里的思想和《庄子》里的“无所待”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尤其是“肆行无碍凭来去”一句,和《逍遥游》里的一样,表达的都是对逍遥的渴望,对人生积极意义的质疑: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道家思想对于贾宝玉的影响除了使得他的思想性格比较消极,不愿意走积极入世的道路,追求精神自由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使得他十分崇拜女性。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对女性给予了很高的赞美: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段话和《尚书·牧誓》里的“牝鸡司晨,惟家之索”针锋相对,对女性提出了高度赞美。在老子看来,女性的力量正如绵绵不绝的道一样,生生不息。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也继承了《道德经》里的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之所以如此欣赏女性和水,主要是因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贾宝玉对此也是很认可的。

而佛教思想对贾宝玉也是很有影响的。

佛教思想对贾宝玉最大的影响就是让贾宝玉有“世法平等”的观念和悲天悯人的心态。

“世法平等”是贾宝玉在第四十一回里对妙玉说的。贾宝玉的很多做法也证明了他的确具有“世法平等”的观念。

“世法平等”不仅是人人平等,而是众生平等。在佛教看来,任何生命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无价的。

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时代里,贾宝玉不仅不像一般纨绔子弟那样有优越感,把女性当玩物,仗势欺人,反而对女奴温柔体贴,呵护备至。

看到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贾宝玉心疼她内心的煎熬,恨不能替她分担,并且好心提醒她去避雨,甚至忘了自己在淋雨;觉得平儿是一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却周旋在贾琏和王熙凤之间,还惨遭荼毒,十分心疼她,不仅帮她在怡红院里理妆,还为她一洒同情之泪;看到香菱学诗有成,赞叹这是“地灵人杰”,觉得香菱忘记了家乡父母,还嫁给薛蟠这个“呆霸王”为妾,十分遗憾,帮助香菱换掉弄脏的石榴裙,还和她一起埋葬花草。

除了以上这三个例子之外,《红楼梦》里还有不少例子体现出贾宝玉的怜香惜玉。贾宝玉的做法放到今天显得尤为平常,不过在一个讲究三纲五常,讲究等级尊卑的年代,贾宝玉能够如此尊重怜惜这些做丫鬟的少女,如此设身处地替她们着想,是非常难得的。

贾宝玉觉得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却和身为戏子的琪官和落魄江湖的柳湘莲关系很不错。贾宝玉在他们面前,丝毫没有富家公子的霸道,态度平易,真心把他们当朋友看。他不喜欢和官场中人结交,却愿意结交一些当时的社会边缘人物,可见他根本不觉得等级制度是合理的,他心中的确有“世法平等”的观念。

第三十五回里,傅试家的两个老婆子嘲笑贾宝玉,说他:

“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其实,贾宝玉不是呆傻,而是觉得万物有灵,愿意融入大自然,把大自然看成自己心灵的交流对象。

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后人将其概括为“民胞物与”。

贾宝玉的行为就是“民胞物与”观念的生动体现。

第五十八回里,贾宝玉看到“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就感叹自己辜负了杏花,觉得遗憾。由此他联想到了邢岫烟的婚事,便感到伤感。后来,他又听到一只雀儿在枝上乱啼,就因为公冶长不在身边而觉得遗憾。可见,贾宝玉对天地万物的确充满了悲悯怜爱之情。

贾宝玉看到林黛玉葬花,不仅不觉得可笑,反而感慨万千,并且愿意和林黛玉一起埋葬落花。后来,他还和香菱一起埋葬落花。埋葬落花的目的是希望落花能够“质本洁来还洁去”,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这份情怀让人感动。

贾宝玉的种种行为说明了他不仅认可“世法平等”的观念,也把这种观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贾宝玉对生命充满了爱,这份爱,超越等级,甚至超越了物种,是对生命之美的爱。

最后,贾宝玉“自色悟空”,选择了“悬崖撒手”,成了“情僧”。贾宝玉即使出家了,心中也是充满爱的。其实,多情既佛心。

总而言之,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一方面让贾宝玉的观念和行为在世人看来比较消极,另一方面又让贾宝玉心中充满了对众生的悲悯,对自由的追求。

原标题:《道家和佛家思想对贾宝玉的影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