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再出发·战略|对话迟福林:大变局下,扩大开放重点是制度型开放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实习生 杨娜
2021-12-20 11:03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澎湃新闻2021年年终特别报道《中国再出发》

今天推出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专访。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国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在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也是在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中国迈入“十四五”的新开局。

共同富裕、“三个统筹”、高水平开放、国际国内市场形势、消费结构升级……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之治也迎来了新的目标与变革。

如何以改革促发展?如何应对发展路途中的新挑战?即将到来的2022年将有哪些新期待?2021年年终之际,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受访者供图

“以开放促改革”

澎湃新闻: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您如何看待这“三个统筹”?

迟福林:“三个统筹”,既符合国际国内的发展变化趋势,更是着眼中长期、做好短期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定背景下,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立起来。既要扩大内需、释放14多亿人的消费潜力,也要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格局。可以说,“双循环”既有利于释放国内的潜力,又有利于保持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疫情的影响下,如何能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也极为重要。要把人民至上作为最突出的目标,自觉地采取既有利于防控疫情,又有利于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使其获得实际利益的重要举措。

澎湃新闻:“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目标,要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个“新”,新在哪里?

迟福林: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要体现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制度型开放成为扩大开放的重大任务。制度型开放不仅体现在开放的水平上,也意味着开放领域更加扩大,意味着开放要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毫无疑问,制度型开放必将促进深层次的制度性变革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是最大改革,以开放促改革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点。要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制度性变革,由此,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更深度的融合,在高水平开放中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改革动力。通过高水平开放,使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争取主动、有所作为,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百姓对公共服务无后顾之忧才敢于消费

澎湃新闻:您曾多次提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性,旨在使国家计划主导的工业化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工业化,使资源配置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决定。目前来看,这种转变进展到了哪一步?距离目标还有哪些差距?

迟福林:目前我国的工业领域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相比而言,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仍相对滞后。从以工业领域的市场化为重点向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化为重点,是下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大任务。

与此同时,我国的商品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这就需要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过程中进一步取得实质突破。

比如各类市场主体如何平等竞争、竞相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如何实现市场竞争基础上的产业政策转型等。

澎湃新闻:国内市场是实现中国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内市场处于怎样的状态?

迟福林:第一,14亿人的大市场潜力的释放,不仅是中国未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二,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物质型消费转向服务型消费为主。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在旅游、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服务型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还不到50%,未来15年可能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35年有可能达到65%左右。这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大利好。

第三,消费结构升级正在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例如,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新科技革命带动了制造业研发水平,由此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制造业服务化占服务业的比重大概只有50%左右,未来可能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了2035年估计将达到65%左右。而且,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与水平的提升,将推动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澎湃新闻:在我国当前独特且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应该如何扩大内需,实现消费结构转型?

迟福林:首先,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而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是直接相关联、相互融合的。

其次,稳增长,重要的是稳企业发展预期、稳企业发展环境预期。中小企业是市场活力的重要部分,是扩大内需的主体力量。当前,需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帮助中小企业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并且,需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城乡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无后顾之忧,才敢于消费,大胆消费。

澎湃新闻: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未来的国际国内消费市场会因此发生哪些改变?这对我们高水平开放的目标是否会形成冲击?

迟福林:疫情给国际国内消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例如,跨境旅游消费受到相当大冲击。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相反,消费结构升级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增强,比如疫情中互联网在农产品供给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信息等产品和服务,将为消费结构升级带来重大利好。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澎湃新闻: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到共同富裕。您认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有哪些条件?

迟福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新中国建立7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发展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最近这些年,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缩小,尤其是城乡差距缩小比较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的就业问题解决得相对较好,这也很大程度缩短了贫富差距。重要的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这些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从一开始就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发展条件提出发展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国的经济增长、城乡一体化、财税制度安排等等,都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

澎湃新闻:怎样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的难题?

迟福林: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解决不同区域和群体收入水平之间差距的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挑战。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问题?例如,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方向。再如,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建设。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解决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西南地区的贵州省为例,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为推进区域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此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来看,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这将对区域平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打下重要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澎湃新闻: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您认为还有哪些重点?

迟福林:首先,要稳定发展市场主体尤其是各类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贡献税收、产业分工的重要力量。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其次,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尤其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教育、医疗产品和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仍不相适应等问题,如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由此,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此外,要突出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例如,如何通过政策和体制的调整,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如果到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能增加一倍,达到8亿人以上,这将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之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在勤劳中致富、在发展中致富、在改革中致富。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14亿人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而是要立足长远,统筹考虑,务实推进。

澎湃新闻:即将到来的2022,将是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的第一年,新的规划也将继续迈进一步,您有哪些期待?

迟福林:2022年是尤为重要的一年。我国正处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复杂背景。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迈出扎实的一步,无论是对长远或是当下,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2022年是“十四五”开局后的关键之年。如何在稳字当头的一年,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立和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实现某些突破,将对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设计:郁斐

    责任编辑:陈良飞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