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魔都烫金地段,谁在吃着街头盒饭

2021-12-27 07: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韩小妮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本文作者/韩小妮 顾筝

在大家的印象中,上海梧桐区的餐饮标配不外乎是ins风西餐厅、咖啡馆、小酒吧……

盒饭这种“古早”的餐饮模式现在已不大听人提起了,在大众点评上也几乎搜不到它们的信息。

不过在巨鹿路、延庆路上,我们发现了几家盒饭店。

这让我们很好奇:今天还有谁在烫金地段吃盒饭?

01

梧桐掩映、洋房林立的巨鹿路,堪称是上海第一代网红小马路。

这条路上最文艺的花园洋房,非爱神花园莫属,她也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所在地。

每到中午,在这里会看到一个“奇怪”的场景:

出租车司机打开车窗,朝作协方向喊一声,然后开着车子在附近兜一圈回来。

呼叫的对象不仔细看还看不出来。那是一个黑黢黢的窗口,夹在作协和一家咖啡馆当中。

上海作协

和一家咖啡馆之间

有个不起眼的窗口

窗内的爷叔接到“暗号”,拿出塑料饭盒开始一个个装菜。

红烧大排、红烧肉、酱蛋、干煎带鱼、咸肉……一码排开,都是本帮家常菜。

满满当当装一盒菜,一大荤一小荤三个素菜,18元。

看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爷叔打的是盒饭。

这一家的盒饭

菜式都是

本帮家常菜

如今在大众点评上搜“盒饭”,跳出来的多是日式便当店,或者像大食堂一样的快餐店。

而这家则是我们记忆中的盒饭:环境简陋,菜式丰富便宜,价位以荤素的数量来区分,米饭管饱。

老板自称姓王,他说在这里卖盒饭已有二十多年了。

其实在巨鹿路上,左手文艺,右手市井。

2008年的时候,曾有网友写过这条路上的三个盒饭点:一个叫“铁窗”,一个叫“铁门”,还有一个叫“××弄老板娘”。

蒜香排骨、百叶包、咸肉、糖醋小排、酱鸭……三家人家各有招牌菜。

“铁门”和“老板娘”我们没有看到,作协旁边的这个小窗口,想必就是“铁窗”了。

这家“铁窗”当年颇有名气,不仅有新概念的作者写过“蹲在作协门口吃盒饭”,在作协上班的作家也写过:

“据说,这里是全上海出租车司机最热捧的午餐集散地,生意极好。那些穿着白衬衣蓝制服的男人们大多是站着吃饭的,他们端着白色饭盒,靠在某一块叫做‘收获’、‘上海文学’,或者‘萌芽’的白底黑字门牌下面,吃得狼吞虎咽、吃得满面红光……以文学佐餐,这景致,整个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想必只在巨鹿路的午间才有。”

“差头”司机是老王的主要客群之一。小店正对面原本立着一块“出租车就餐泊车点”的告示牌,店门口支了两张小桌子供司机吃饭。

然而由于巨鹿路上路况逐渐拥堵,前些年告示牌随着停车位取消而被撤走了。

不能停车,老王的生意冷清了不少,不过还是会有一些司机来匆匆打包。

都是十几年的老客人,不必多言,看一眼发出“暗号”的是谁,老王就知道对方要打什么菜。

等司机开车转一圈回来,盒饭已经准备好,赶紧一手付钱一手取饭,赶在违停被抓拍前离开。

在盒饭点前驻足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除了出租车、网约车司机,这里还有一个主要的客群是上海男人。

来这里买盒饭的

有一个重要群体

是上海男人

从戴手串的中年爷叔,到穿运动帽衫的小年轻,涵盖各个年龄阶段。

这些上海男人专注于打盒饭,都不太爱搭理我们。

好在一个骑着共享单车过来的年轻人,用一句话就概括了他们选择这里的原因:“爷叔烧的菜,味道跟阿拉爷娘(爸妈)烧的差不多。”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上海市中心,价格实惠,可以吃到本帮家常菜的小馆子不多见了。这份盒饭虽然简陋,却能抚慰上海男人的“上海胃”。

老王自己最得意的一道菜是红烧肉。“我跟侬讲,越是油越是好吃”。

而这些上海男人最高频点单的是大排骨和烤麸。

总之,都相当本帮。

02

老王的盒饭无论是价格、菜色,还是售卖形式,都像是从一二十年前穿越过来的。

其实,盒饭店并非上海土生土长的餐饮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才开始有两家专门经营盒饭生意的店——黄浦区的福中快餐厅和卢湾区雁荡盒饭店。

而据当时媒体报道,这一“新兴事物”还是受了日本电视剧《茜嫂的盒饭店》的影响。

日剧《茜嫂的盒饭店》

讲述了一群不良少年在茜嫂的盒饭店

努力工作的故事

1986年曾在上海播出

90年代初,盒饭生意越做越大,很多餐饮企业都加入到盒饭领域当中,就连个体户、街道和单位的“三产”也开出了盒饭店。

盒饭的“红火”和当时上海的城市发展有关。

新办的企业与日俱增;在上海逛街购物的人越来越多;还有那些没有条件办食堂的小厂小店,流动作业者等等,人数相当可观。

1992年3月21日

《解放日报》报道了

盒饭在上海走红的现象

后来盒饭的衰落也是因为城市发展。随着餐饮模式的不断迭代,简单低价、毫无环境可言的盒饭渐渐显得有些过时了。

但是在延庆路菜店旁边,我们发现了一家盒饭店,生意依旧红火。

延庆路的这家盒饭店

在中午时段

客人络绎不绝

和老王单独守着售卖窗口不同,这家盒饭店有几张桌子,中午饭点总是坐满了人。从盛饭到洗碗,店里有几位帮工。

小店正是在90年代初、盒饭流行的时候开张的。

老板从5元一份盒饭卖起,现在的价格是最低14元一份套餐,一小荤三素;最高21元一份套餐,二大荤二素;也可在套餐基础上再加菜。

盒饭店的价目表

这样的价位

在烫金地段属于实惠的

在梧桐区这样的烫金地段,价格依旧属于实惠的。

店里的菜式既有油面筋塞肉、干煎带鱼、狮子头、糖醋排骨等偏本帮口味的,也有一些加了辣椒、洋葱,是外来风味。

这家盒饭店的菜式

融合了各地的口味

“口味都变脱了。”姓吕的老板说,“最早是做上海味道,烤麸啥都有的。”

——烤麸这道普普通通的本帮家常菜再次被cue到,看来是上海男人心目中上海味道的代表之一。

至于口味为什么“变脱了”,是因为找不到上海厨师,还是因为客群变化,吕老板没有细说。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中午饭点,在这里排队打盒饭的有不少穿着荧光橙、荧光绿工作服的装修工人、市政工人。

来这里吃盒饭的

有不少

穿着制服的工人

有一群在附近工地负责拆装、结伴来吃饭的装修工人告诉我们,在这一带吃饭太贵了。“中午吃一点,晚上吃一点,50块没有了。”

店面翻新、市政建设,城市的面貌不断更新,这些在市中心干活的工人们是对价格敏感的客群,但烫金地段适合他们的选择不太多。

巨鹿路上与“铁窗”相隔几百米,靠近茂名南路还有一家盒饭店,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路边可以停车,也有不少工人、司机选择在那里解决午饭。

在这家盒饭店门口

有些人站着

就把午饭吃了

“楼上有雅座。”老板娘一边张罗着打菜一边这样招呼。

但有些客人根本不想走上楼,上街沿上放一张凳子,坐着就能把盒饭吃了。

圆凳当桌子

快递小哥和另一位客人

正在匆匆解决午饭

03

其实,谁不希望午间工作餐吃得实实惠惠呢?在延庆路上排队打盒饭的队伍里,也有不少在附近公司上班的白领。

中午饭点

来排队买盒饭的

也有不少上班族

“现在侬想廿块左右好吃点啥?闹猛的这种地区。”队伍里一个中年男人说。

他来附近上班半年多了,发现周边平价餐厅比较少,“吃碗面也要廿几块”。

排在他后面戴黑框眼镜的小哥表示赞同:“我以前在中山公园上班,比这边吃的要多,稍微便宜一点。”

小哥的公司在襄阳北路上,没有食堂。他一般来点20元左右的盒饭。

“我看上海本地人也过来吃,附近一些阿叔阿婆。”他说。

确实,在巨鹿路的“铁窗”和延庆路这家盒饭店,我们都遇到了高龄老人。

有阿婆在“铁窗”买了3个酱蛋,老王给她“优惠”,5元钱。

“我就住在巨鹿路上,屋里向自家(自己)烧点饭,省得自家烧菜了。”阿婆笑眯眯地说,今年已经83岁了。

这位83岁的阿婆

经常来巨鹿路这家盒饭点

单独买些小菜回去

有时候,她也会单独来买一块大排,10元。

而在延庆路上我们遇到的梁老先生年纪更大,90岁。

梁老先生走路慢悠悠的,但很稳健,手里提着刚打好的盒饭,里面有鱼块、番茄炒蛋、青菜等等。

“总共19块,买一趟吃两顿。”他说。

袋子里打的盒饭

是梁老先生

当天的午饭和晚饭

他就住在附近,每天都来这家店打盒饭,步行过来大约一刻钟。

菜烧得不算特别合他的口味,但已是他综合考虑后的最优选择。

“我喜欢吃得清淡一点,它偏咸。没办法,不能单照顾我。”他说。

90岁的梁老先生

每天都会步行15分钟

来打盒饭

其实新乐路上就有一家社区食堂,只是他走过去要半个小时。

而可以送上门的助老餐,他说“不要那种”,因为菜式没得挑,不像在盒饭店,“我自己好点菜”。

这些年,上海在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到去年年底,已建成1232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

但像梁老先生这样对吃有一些小要求的老年人,社区助餐服务似乎还不能完全满足他的需求。

04

比较意外的是,在延庆路上的这家盒饭店,我们还遇到了一些穿着时髦的年轻人。

中午11点,盒饭店隔壁的咖啡馆里蹿出两个穿牛油果色毛衣的年轻女孩。

往盒饭店一张望,“开了,可以吃饭啦!”语气中满是欢快。

盒饭店里

也会出现

穿着时髦的年轻人

“饿了。”其中一头海藻卷发的女孩小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她和朋友们给盒饭店取了个名字,叫“打工人食堂”。这是他们的吃饭根据地,“方便又便宜”,尤其是“素菜很好吃”。

“我们这群人,虽然在上海,但感觉就像生活在小城镇一样。”小王指了指咖啡馆里的朋友们说。

她的生活圈就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租了一间小公寓,房租6000元。

“本来预算5000元,但在这个区域实在找不到。”为了不和朋友们离得太远,她狠狠心提高了预算。

小王和她在咖啡馆的朋友们

经常去隔壁的盒饭店吃饭

这群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年轻人都把家安在“烫金地段”,可以走路上班,也可以走路去一个熟悉的咖啡馆,在那里遛狗、聊天。

小王观察过,除了她和朋友们,还有很多帅哥美女在盒饭店排队,“大家都很实际的”。

最早发现盒饭店的是咖啡馆老板小郭。

他自己就经常在盒饭店和斜对面的饺子店吃饭。

在烫金地段想吃得实惠点

除了选择盒饭

大概就是饺子店和面馆了

“盒饭挺符合我消费理念的。我喜欢便宜、实在的。”他说,“和牛是好吃,但是不可能顿顿都吃这个。”

他的咖啡馆选址在这里,甚至是希望盒饭店、饺子店和旁边的菜场能够给他引流。

“他们(盒饭店)的东西价格很便宜,是大众消费。在我的想法里,咖啡也应该是这样,所以我的定价也不会太高。”

他希望,年轻人吃完盒饭,可以顺便来他店里喝杯咖啡。也确实有不少年轻人是这么做的。

在90后小郭看来

喝咖啡和吃盒饭

没什么不一样

这一届年轻人的消费理念真的很有意思。

他们可以花很多钱在自己喜欢的地段租房子、买心仪的名牌衣服球鞋,也可以坐在“马路牙子”上喝酒,吃一二十块一份的盒饭。

在烫金地段吃“古早”盒饭的人群,要比我们想象的多元化得多。

反过来看是不是意味着,烫金地段的平价餐饮选择还是有点少?

参考资料:

1. 李树林,《“盒饭”在沪上走红》,解放日报,1992年3月21日。

2. 王嘟,《你的地方·回顾|差头司机小饭店:从巨鹿路说开来》,澎湃新闻,2019年12月10日。

3. 薛舒,《巨大的鹿》,新民晚报,2015年12月29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顾 筝/

拍照片:韩小妮 顾 筝/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刘 娴/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原标题:《魔都烫金地段,谁在吃着街头盒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