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沪幼儿园男教师团队等当选2016上海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12月26日,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电视台和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于共同发起举办的“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公布了“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名单、“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名单、“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报道奖”名单、“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组织推荐奖”名单。
结果如下:
1、“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人物介绍详见链接)
活跃在本科生课堂上的外科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师乐飞;
开辟我国航天服装产品新天地的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科研团队;
85后的中国首位“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员应佚伦;
将传统课上成一门充满温情的人生大课,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张黎声;
专注学前教育事业的榜样力量,上海市幼儿园男教师团队;
用优质民办教育经验办好百姓满意的公办学校,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校长厉笑影;
巧用心理学原理建班育人的班主任,虹口区红旗小学教师李莉;
“组团式”教育援藏的80后队长,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傅欣;
为中国芭蕾舞界精准捕捉人才的“伯乐”,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教师林美芳;
选择“中本贯通”道路追逐工程师梦想的优秀中职生,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学生马旭峰。
2、“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师陈彬、上海海洋大学教师陈舜胜、上海市控江中学教师王伟叶、崇明区长兴小学教师孙志琴、上海市盲童学校教师凃传法、上海商业会计学校班主任杨春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张宇、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张佳慧、松江区泗泾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陈海云、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指挥长唐凌峰等10人则获“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
3、“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报道奖”名单
《解放日报》记者徐瑞哲、许沁,《文汇报》记者姜澎、唐闻佳,《新民晚报》记者马丹,《新闻晨报》记者董川峰、林颖颖,《青年报》记者刘昕璐、刘春霞,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朱玫、周云、刘康霞,上海教育电视台记者孙遥、杨扬,《上海教育》杂志记者潘晨聪、姜新杰、徐倩,《上海托幼》杂志记者陆怡君等18人获“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报道奖”;
4、“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组织推荐奖”名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宣传部、东华大学宣传部、华东理工大学宣传部、上海中医药大学宣传部、徐汇区教育局、虹口区教育局、杨浦区教育局、松江区教育局、崇明区教育局等9个单位获“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组织推荐奖”。
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举办9届来,共有700多位个人或团队被推荐参加评选,90位个人或团队当选历年“年度新闻人物”。其中有坚守立德树人阵地的谢小双、俞丽拿、刘京海、刘伟山、杨敏毅等园丁,有取得科创突破的汪品先、陈南梁、姜世勃团队等科研人员,有以专业之长为上海世博增色添彩的刘晓刚、安栋等教育人,有锐意改革的俞立中、杨振峰、卢起升、陈永平、祝郁、丁利民等教育探索者,有深耕三尺讲台的刘宪权、马九克、李霞等师者,有倾力倾心倾情于对口援建地区教育发展的姚成平、朱列和上海第七批教育援藏干部群体等上海教育援疆援藏团队,有见义勇为的毛智晟、王俊迪、屠剑旭等学生,更有热心教育事业的曹鹏、黄吉人等社会人士。
评出的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使这一评选活动发展成为上海教育界一年一度的特色品牌活动。
链接:10位“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介绍
1. 乐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师活跃在本科生课堂上的外科医生
课堂上,他是学生眼中的“Happy哥”,许许多多看似枯燥的医学知识,他常常引经据典,通过历史段子或者时尚热点话题来引人入胜。学生们自发颁给他“最受欢迎老师”的称号。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当班日一早就要到病房查房,每周还有一二十台手术,同时他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他在大学的临床教学岗位上干得不亦乐乎,从2014年开始为本科生上课,临床带教学生,获得了一系列殊荣,如“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
2.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科研团队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开辟我国航天服装产品新天地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科研团队是一支依托本校特色优势学科、横跨材料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科研团队,“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团队成员集合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与创意设计领域等多学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俞建勇教授担任团队项目技术总指导,相关学科教师14人及博士生、硕士生12人组成。团队致力于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我国航天服装产品的新天地,在2016年“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承担了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的系列专用服装设计研发工作。
3. 应佚伦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员85后的中国首位“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
85后的上海小囡应佚伦,外表上看,亲如邻家女孩。2016年3月25日,2015年度“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29岁的应佚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也是中国首位“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15位获奖者中,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身份获评的应佚伦是唯一一名中国人,获得了1.4万欧元的科研经费。应佚伦一直坚持,科研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自己的工作如果能推进科技发展一小步,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与满足。从她的学术生涯、科研志趣里,展现出一个青年女科学家的风采。
4. 张黎声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将传统课上成一门充满温情的人生大课
张黎声将德育工作融合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内容之中,把传统的解剖学必修课《人体解剖》上成了一门充满温情的人生大课。他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亲身体验,获得感悟,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学生与遗体捐献者进行见面交流,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感恩、敬畏、责任”价值观,激发其对生命和社会应当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在专业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养成、学生工作、校园文化中都做出了很大成绩,并主持了市教委和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十多项,将特色课程“腧穴解剖学”打造成市精品课程和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标杆性课程。
5. 上海市幼儿园男教师团队
幼儿园男教师专注学前教育事业的榜样力量
2016年6月,成立了5年的“上海市幼儿园男教师沙龙”向全市进行了展示汇报。男教师群体已成为学前教育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中既有建国以来上海第一位幼儿园男教师,也有上海第一位80后男园长;既有教师出身的教研员,也有长期坚守在一线的教师;既有走上管理岗位的园长、副园长,也有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专职教师,均秉持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实际行动消除外界对男教师的质疑和刻板印象,展现了这一群体的特有优势,不仅赢得了家长和幼儿的信任,也让其他男教师看到了发展前景和榜样激励,获得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6. 厉笑影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校长用优质民办教育经验办好百姓满意的公办学校
2013年,受徐汇区教育局委托,民办世外中学托管原紫竹园初中部。短短三年时间,在校长厉笑影的带领下,通过“平等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托管原则,原先的薄弱学校变身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康外实中与世外中学实现了管理和教学模式双并轨,实现了课程、师资、特色对接。作为徐汇区探索“优质民办学校托管薄弱公办学校”的举措,开创了局—校(组)管理新模式,也实现了优质民办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及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以民办教育的优质经验,一定能办一所老百姓满意的好学校!”厉笑影坚信这一点。
7. 李莉
虹口区红旗小学教师巧用心理学原理建班育人的班主任
李莉老师是一名勤奋、实干、低调的优秀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实践过程中,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参加过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李莉深知班主任工作必须要在把握小学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她认为心理学的运用是一种无痕教育,是促进小学生自我教育成长的有效模式。她巧用心理学原理建班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了具有“李莉”特点的班主任工作风格。实践,是李莉为师之道的基石;创新,是李莉为师之范的力量。她巧用心理学原理建班育人,用角色体验的新模式开启学生的心智,这不仅是心与心的交流,更是爱与爱的传递。
8. 傅欣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校长“组团式”教育援藏的80后队长
上师大附中“80后”副校长傅欣,在家庭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在家人的支持下仍选择接受援藏任务。作为上海首次“组团式”援藏教育工作队的队长,他提前进藏为团队“打前站”,不到两个月就完成制度建设,帮助援藏支教教师团队迅速完成自身及与当地师生的融合。作为一名“80后”,在傅欣身上既有老一辈援藏干部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有年轻一代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精神。
9. 林美芳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教师为中国芭蕾舞界精准捕捉人才的“伯乐”
享有芭蕾舞界“伯乐”美誉的林美芳,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奋斗在教学一线,透过她的火眼金睛,可以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特点,经过她的严格训练,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她以其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和舞台指导经历,在遵从舞蹈教学规律的同时,兼顾学生特色,因材施教。从教多年来,林美芳不忘初心,秉持匠人精神,为中国芭蕾舞界培养和打造了谭元元、赵磊、邹之瑞、季萍萍、于航等众多优秀人才。2016年,她亲手培养的学生于航在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美国世界青少年芭蕾舞大赛、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等国际赛事中连续摘取桂冠。
10. 马旭峰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学生选择“中本贯通”道路成就工程师梦想的高分中职生
中考590分,进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完全没问题,但马旭峰选择了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中本贯通”机械工程专业,成了今年被中职校录取的最高分考生。中考成绩是能力的肯定,但选择机械专业却和成绩高低无关,而是向他儿时工程师梦想迈出的重要一步。选择“中本贯通”这条技术发展道路,他不后悔。马旭峰是一个个案,但并非特例,他的事迹反映的正是这几年升学过程中,学生、家长理性选择的一种趋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