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半个世纪前,上海人怎么过春节

仲富兰
2017-01-28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生活在内环、中环的上海市民在寂静中迎来了丁酉年的金鸡报晓,没有鞭炮,没有喧闹,仿佛是静悄悄的黎明,这一切都令我感慨良多,半个世纪前,我还是小学生时,那时过年的情景,就如同片段的斑驳影像,浮现在眼前……

我说的“半个世纪前”,大致是1950至1960年代前后。

八宝饭

那个年代,国家遭受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记得1962年快过年的时候,母亲领着我走在番禺路上,母亲花了5分钱买了一个大饼(烧饼)给我吃,饼还没有送到我的嘴边,突然就有人从我手里抢走了,我当时都懵了,母亲说算了,人家怕是饿得不行了,随他去了。

就在这食物极度匮乏的饥饿年代,我们家里还是保留着过年祭祖的习俗。

每当忌日和逢年过节,家里所有的人聚齐,跪拜天地,再跪拜祖先,接着是磕头烧纸,祭祖仪式后,我们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饭菜,以至于稚童的我对母亲说,天天过年,天天烧纸就好了。

确实,作为一个懵懂少年,对于过年还是很兴奋的,一对善良的双亲,不论日子多么艰难,过年时,总是把他们的儿女打扮得体体面面的,这就是过年穿新衣。

腌笃鲜

而我记忆里的春节,红红火火,小孩子家则是从“放鞭炮”开始体验“年味”的。

当时马路上,甚至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放鞭炮”也不敢奢侈,也只是“掼小炮仗”,买来一挂鞭,拆开来,一个一个的放,小心翼翼地点着芯,不慌不忙地向空中一扔,白天听到“啪”的一声,夜间还能看到火花。

从腊月廿四起,家里送灶神,已经是过小年开始,我的母亲就开始了“忙年”的食材准备。

父亲则自己买来红纸,打开砚台,磨墨自己写春联,他说自己写的春联,更能表达我们的心意。

他要我练字,后来就把写春联的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在大门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是我家不变的传统。好处是我可以练书法,把字写端正,然而几十年来,最终也没有成为书法家,这是我一直愧对家父期望的。

那段迎年、忙年的日子,母亲总是为了一家人吃好年夜饭而奔忙。那个时候上海人精打细算过日子,上餐馆是有钱人家的事情,普通平民家的年夜饭,家里摆上一张圆台面,一家老小围坐一圈,满载着亲情和温馨。

但毕竟食品匮乏啊,年前政府给每家每户发一张集合式的大票证,得小心剪成邮票大小一张张,分别购买大黄鱼、小黄鱼、冻鹅、冻鸭、冰蛋、冰糖、花生仁、香瓜子、干发肉皮、粉丝、桂圆等。

澎湃小编亲手制作的蛋饺。

上海人家过年少不了一道讨口彩的冷菜:四喜烤麸,就是这个菜需要木耳、金针菜、香菇等,都得凭票供应。

政府对每户人家分成“大户”和“小户”,以此来区别供应量,户口薄上登记人数五人及以上算大户,五人以下则算小户。

我们家八口人,算是大户,但即使大户,东西还是很难买到,菜场里几乎样样东西都要排队,母亲深夜去华山路菜场排队,我与我的兄弟姐妹,小小年纪有时候也在凌晨三点钟就被父母喊醒,去菜场排队买菜。

当然,夜里三点钟菜场的职工还没有上班,排队的人主要是排在菜场的门口,或者在菜场的摊位前排队,等待早晨菜场开秤的时间,菜场的菜数量实在太少,常常被一抢而空,去晚了,就买不到了。

再说排一个队只能买一次菜,数量也有限制,只有排队的人越多,才能买到更多数量的菜,所以大人无奈地把孩子们也发动起来,一起去排队,这样就可以多买一份菜。

排队时,有些精明活络的人,常常会在晚上在菜场摊位前放一块砖头,放一个破篮子,到菜场开秤时,他们就过来了,理由是他们已经排过队了。

为此,菜场里常常发生“吵相骂”的事情,显得很是杂乱。

好不容易准备了一些食物,除夕之夜的年夜饭要开吃了,这顿年夜饭是一年之中的“丰宴”,普通人家一个神圣的晚宴,当然也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具有祈望将来,迎接新年的特殊意义。

当全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的时候,虽然日子艰难,但上海人家特别善于“穷年富过”,很讲究年夜饭的口彩。

四喜烤麸

四喜烤麸、塌菜冬笋(塌菜在上海话中有“脱苦菜”的意思)、蛋饺(象形的金元宝)、八宝饭、汤圆等,这些为来年讨口彩的菜肴食品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必备。

有钱人家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全鸡全鸭,“年年有余”,吃那种读来和“发财”谐音的发菜;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则讲究实惠,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吉祥如意。

最经典的“全家福”,锅底是鸡汤,放几片火腿和咸肉吊鲜头。里面的食材有肉圆、肉皮、冬笋、熏鱼、菠菜、百叶包、线粉……

吃些芋头即芋艿,上海人有谚语说是:“除夕吃芋头;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为豌豆又名安乐菜,和长生果之类,同样都是很吉利的名称。

至于上海旧俗说的是除夕吃饭时的一些“老规矩”,如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

大年初一,早餐忌吃稀饭、荤食,说是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

我至今还依稀记得,在灶批间(上海话“厨房”)里,看着母亲用铁勺做蛋饺的情形,看她巧妙地用马兰头拌豆腐干的情形……

白斩鸡

除夕之夜的吃,在年夜饭之后,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果品,俗语说:“除夕吃红柑,一年四季保平安。”

母亲则会在糖缸果盘上摆放糖果、瓜子、花生、蜜枣、柿饼等必备零食。年夜饭的饭菜撤走后,家里的守岁酒和果品之类却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

吃过年夜饭后,不能睡觉,大人小孩都要守岁。过去传说是老天爷在此夜会打开天门,将金银财宝撒往人间。其实,这反映了人们希望能过富裕生活的心理。

守岁时,一般人家,除非实在穷得揭不开锅的,一般要点起红蜡烛,香炉里插着一大把香。等到香、烛燃毕之时,也就已经是五更鸡啼了。

老派的上海人坐在守岁桌旁,看大红蜡烛的烛芯结出各种模样,名之为“如意”等吉祥的称呼,表示对年岁的祝贺。

红烧肉

小孩则有所谓“提灯会”,拿着各色兔子灯和点燃的小蜡烛,跑来跑去地玩。各家守岁时于屋中高燃的银烛,名为“守岁烛”。守岁烛在各处各屋都须普遍点燃,过去上海人叫这为“照虚耗”。

在农村里,除夕还在田间点亮烛炬,或者用长竹竿缚着稻草燃照田地,这称做“照田蚕”。

至于穷苦农妇,除夕还在忙忙碌碌地做着家务或生计。正如有首竹枝词所写到的:“锣鼓年除夜闹街,照田蚕烛列村排。抱儿有个贫家妇,此夕还忙手做鞋。”

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上海人家家户户还要“接灶君”,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燃烛于灶前,祭祀仪式如同送灶日那样。

扣三丝

接灶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这时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家中小孩老人有上床稍睡休息的,此外大多数人都是守岁终夜达旦的,至多是坐在守岁桌旁打个盹而已。

当然,事实上由于年夜饭吃得迟,加上心绪激动,守岁之时并不会觉得很长,有吃有喝,有说有笑的,更不会感到有什么寂寞。

“封门大吉”之后,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红纸,家家赶紧燃放起爆竹,“蓬啪”“劈里啪刺,劈里啪刺……”响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

年初一一清早,父母给我们发压岁钱,然后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就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状,再包上甜馅或肉馅。年初二开始,就要外出拜年和进行娱乐游艺活动了。

熏鱼(爆鱼)

上海人尽管从开埠到现在的170多年里,一直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中,接受着“欧风美雨”的熏陶,吃穿讲究流行时尚,追求潇洒的生活情调,但仍眷恋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借此机会祝愿各位鸡年吉祥、新春愉快。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本文原题《 半个世纪前的上海春节记忆》。)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