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完《周末父母》,你还敢生孩子吗
这两年家庭剧有个微妙的趋势,尽管仍是两口吵架,小三纠缠,婆媳争斗之类的碎事,但孩子的成长正成为故事的主线。赵薇和佟大为主演的《虎妈猫爸》,关注的是东方家庭的严厉教育;2016年的热播剧《小别离》,围绕着海外留学的种种风波,把中产家庭的孩子教育摆上台面。王为导演的《周末父母》,则把目光落在了“城市留守儿童”身上,探讨的是年轻夫妇在孩子和职业中的艰难平衡。

“谁来对孩子的成长负责?”这看起来是个无需讨论的话题,毫无疑问父母作为监护人,有义不容辞的权力和责任。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另外一种局面,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其中有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才会下降。

从客观的经济角度看,我们知道在高福利的国家,政府和商业市场会分担家庭的抚育压力。好比美国父母假如有了第三个孩子,那么就可以申请到食品补贴;医疗、教育的福利覆盖到了整个未成年群体。除此之外,在一些州父母双方都在工作的,政府也会提供一些补贴。在欧洲部分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年轻父母可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则更多。比如瑞典丈夫也有9个月的全薪产假,人口严重负增长的丹麦,育儿的福利简直花样百出。

虽然这样的情节设置有些夸张,但不是没有逻辑的。在各种榜样人物的事迹中,敬业爱岗的一个特征就是不顾家庭,在晚会小品里我们也会看到类似的戏码,似乎牺牲家庭生活才是敬业的证明。
此外,我们的家庭文化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后,传统家庭的凝聚力仍然有强劲的生命力,而其结果就是年轻人在成年乃至结婚之后,新的家庭依然是寄生的存在。

你看,在经济无忧的城市家庭里,年轻夫妇就要面对这样的局面:社会无法分担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职场文化和家庭责任难以兼顾;老年父母的精神空虚无法照顾……
中国城市的低生育率时代早已到来,《周末父母》就像是基于现实投射出来的恐吓,种种看起来狗血的事件,哪一个背后不根植于畸形的现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