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提高工匠地位
国人竞相去国外采购、海淘用户规模达千万……这些现象都引起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海代表团的重视,全国人大代表通过调研发现,产品质量品牌问题正是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小组,走访了多家企业,形成了2万余字的《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认为,为推动制造业加快发展,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此外,还需要努力提升高技能“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历时4个月奔赴企业实地调研
专题召集人、全国人大代表张维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之所以将目光放在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品牌的调研上,是因为国人竞相去国外采购、海淘用户规模达千万的现象引起了上海代表团的关注。
张维华说,从原因上来看,国民对产品质量品牌的顾虑,导致了他们去国外购买。“早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与会者都已有体会,上海过去有许多的老牌子,大家都期望上海品牌能率先在全国走出来,提出‘质量上海’的设想,以此来带头垂范全国产品质量品牌的转变。对现象进行了分析后,我们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研究课题。”
张维华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道,本次调研时间为2016年6月至9月,专题调研小组30多位成员奔赴了上海、深圳等地,走访了多家企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华为等企业宁愿多增加一些成本,来保证品牌质量;还调研了上海企业,如大型制造企业江南造船厂、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等,还召开中小企业座谈会。”
调研发现,各省市按照国家要求,纷纷实施省域、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充分重视品牌对于省域和城市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例如上海将全面加强品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各省、市还出台立足本地实际情况的品牌政策文件,如上海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发展工作 提升本市质量竞争力的若干意见》。
同时支持成立第三方平台,以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品牌建设格局。上海于2011年8月28日成立了全国首家品牌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品牌中心。主营产品包括上市企业的品牌授权、老品牌振兴、品牌整合、设计师设计创意的交易等。此外,上海还着力加强中华老字号的恢复,支持举办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市商务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上海老字号门店创新服务明星评选”活动等。
调研报告认为,质量与品牌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好的品牌与质量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在品牌建设方面,首先要明确政府在品牌建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发挥了哪些作用,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国内与国外专业服务机构相比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品牌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品牌培育与保护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何种问题等。
提升高技能“工匠”的社会地位
在产品质量品牌提升方面,调研组提出了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欠缺、技术基础支撑不足、品牌人才紧缺等现状,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调研组认为,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应有短期与长期的法律保障,“从立法的角度,加快制定质量促进法,树立长远的目标。虽然管理型的质量立法存在,但质量促进法的区别在于,促进型的质量立法是从长远的角度,促进尚未得到良好发展的领域,鼓励质量在长期发展中有所提升。"
调研组认为,管理型立法主要解决政府如何有效管理质量的问题,促进型立法则是针对尚未得到良好发展的领域需要“鼓励发展”的问题。通过制定促进型立法,能够弥补管理型质量立法对多元主体参与质量治理的制度性短缺,整合不同质量主体的力量共同促进中国质量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制定质量促进法,以法律形式将质量社会共治制度固定下来,可有效解决我国现阶段的质量治理难题。
在技术层面,应丰富质量评估与监督手段,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应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
在人才与社会培育方面, 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育和稳定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方面,努力提升高技能“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