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过“明月几时有”,吃过“东坡肉”,看过苏东坡的家教吗
四川眉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南,历史悠久,山川秀丽。

纵览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传为千古佳话。

1“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三苏是唐朝移民在眉山的后代,家传源远,苏洵是战国纵横家苏秦、西汉关内侯苏武、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后代。
苏洵的祖父苏杲,好善乐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对朋友诚信。
苏洵的父亲苏序,也是仁爱悲悯之人,在饥荒年代常常拿出粮食无偿救济灾民。

苏洵的这种转变和他的夫人程夫人有莫大的关系。程夫人出生于眉山名门望族,自幼熟读诗书,性情慈蔼,端庄贤淑。虽然当时“程氏富而苏氏极贫”,但程夫人丝毫没有富家小姐的娇贵之气,反倒是“孝恭勤俭”。
苏洵二十七岁时,程夫人对他说:“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并且说到做到,不仅包揽了全部家务,还操持了全部家计,让苏洵专心读书治学。
程夫人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她的教育对苏轼、苏辙两兄弟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两个丫鬟熨烫绸缎,其中一个突然大声惊叫了起来。只见她的双脚陷进地下的泥土里,有两三尺深。泥土下面,有一个瓮,上面覆盖着一块乌木板子。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有人建议取出来看看。程夫人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

有道是:“诗书传家门毓秀,博爱处世人长久。”苏氏家风不变的魂脉,可以归结到这三点: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
而这一切,都源于孝慈仁爱。苏洵在他编撰的《苏氏族谱》中说: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摘自苏洵《苏氏族谱》

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苏洵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科考,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同榜登进士第,名震全国。那一年,苏轼21岁,而苏辙才19岁。
2“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苏父子中,以苏轼苏东坡最为有名。
他开朗洒脱、气度豪迈更兼诙谐有趣,机智百出,不拘俗套。

他才华横溢,几乎是天才型的全能作家,在诗书画等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散文标志着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称“苏诗”,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创立了“尚意”书风,史称“苏字”,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其绘画理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历代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艺,而是他穿越岁月而依旧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优美情操。
苏东坡的仕途堪称坎坷,颠沛流离,但他无怨无悔、随遇而安,所到之处,言行如一,勇于担当。

当时的黄州,老百姓生活穷困。他也生计艰难,甚至不得不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在这里叫起的。

也正是在黄州,他看到猪肉极贱,“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告诉人一个方子: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这就是著名的“东坡肉”。
他更关心当地百姓疾苦。在黄州,他倡议成立民间慈善机构——育儿会,邀请当地富户加入,捐献钱物,管理支出。乡间贫民无力抚养新生儿,育儿会便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育儿会的发起,得以存活的孩子数以百计。

苏东坡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在大规模的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他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被建筑在了湖中,成为了一条连接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并在堤上修建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如今,世人将西湖长堤称为苏堤,在这长堤的别名中,留下了后人对苏东坡的怀念和崇敬。
但命运多变,他辗转多地为官。苏东坡先后在扬州定州为官,后来贬到惠州,离京都越来越远,到他62岁的时候,居然被贬到了海南岛儋州。

——摘自苏轼《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二》
译文:海南岛连年荒灾,吃饭生活等事很是艰难,泉州和广州的商船也很久没来了,因此连药品、咸菜、鱼酱等物都缺乏了,穷困到这种地步,只有听天由命了。我和儿子苏过相伴过日,好像两个苦行僧。不过心中依然超脱自得,没有改变心意,你知道了这些,也不必替我们担忧。
他在海南办起了学堂。自隋朝科举取士以来,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东坡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时至今日,苏东坡还被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他就是这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惠州,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儋州的东坡医所,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不胜枚举,到处是苏东坡善政的足迹。

他就是这样,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他从不向邪恶低头,在一次次困境中找到人生乐趣,在苟且之处活出诗和远方。“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荫。”
他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后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说他:“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
他有着超然的思想境界,于人生体悟处将儒、道、佛融为一体: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东坡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对爱人、朋友、兄弟情感炽烈,不可替代。读他的诗词,总是能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真情击中。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著名的《江城子·记梦》,是为结发妻子王弗所写。王弗26岁时就病逝了,他把妻子的灵柩千里迢迢送回四川老家,然后在祖坟所在的山上,种上许多松树,此后他离开老家,从此再未回去。
十年后,苏东坡在梦中遇到亡妻,他想起了老家,想起了过往,埋在心底深处的情感宣泄而出,挥笔写就。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读来,何人不泪下沾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辙,字子由,与哥哥性格迥异。不似哥哥的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他为人沉静简洁,拘谨、寡言。
他俩的父亲苏洵识人极准,似乎早有预料。在解释二子取名缘由的《名二子说》中,他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名二子说》
译文: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对于车子都各有所用,唯独车前可凭扶的横木,却好像没有用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子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轮印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却从来都不参与其中。虽然这样,车毁马亡时,却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很好地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苏洵的这篇文章提示了兄弟两人的性格差异,也意在教导他们互帮互助。

苏洵应该是欣慰的。苏轼苏辙俩兄弟的感情至深至情至性,苏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则称弟弟“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相互勉励,从未间断。
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出使辽国,苏轼写诗送行。当时苏辙已到知天命之年,苏轼仍然一再叮嘱他不惧辛劳、不辱使命、不忘家国、不要自傲: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译文:用这方砚台学习圣贤之道,应当经常是如饥似渴的;用它追求上进,应当经常有所惊醒;用它书写治理财政的规章,应当经常考虑多给予民众利益;用它书写狱文,应当经常想到多给予犯人悔过自新的机会。
”苏迈未辜负父亲的厚望,史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滚滚岁月,多少流年沦为昨日风景,多少豪迈化作历史烟云。但有些东西并不会“雨打风吹去”。

“三苏”的家风家传,更是超越了一宗一脉的意义,深深地融入进中华文化,传扬着历代传承的道德精神,至今给予着我们无穷的启迪。
三苏魂魄在,万古大江流……
(原题为《读过明月几时有,吃过东坡肉,看过苏东坡的家教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