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丨英国小哥带我们回到那个用手写信的年代,看后笑中带泪



这40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跟着他一起回顾,也会惊叹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报
20世纪初,电报出现了。直到七八十年代,电报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通讯方式,承载了许多老一辈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那个时代,就怕有人在家门口喊:“XX电报”,发电报都是急事或大事儿。
电报上也不敢多写,三分一个字。

那么,发个电报要多久呢?
首先,邮电局在收到电报后将其译成数字码,然后传真到总局统一发电,总局向对方局发送,对方局接收后将数字码译成汉字,再交给投递班,第一时间投递出去。
如果是在大城市,当天就可以收到,如果在乡下,应该起码要隔一天。
不过,这也要看各邮电局的投递和接收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工作人员翻译数字码的熟练程度啦。

电话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各家各户开始普及电话。
到2003年,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3.5亿固定电话。
最早,打电话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要先把电话挂到交换所,由话务员接线,才能与接电话的人联系上。

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话走进了我们百姓家。



BP机
上世纪90年代早期,这个小机器开始风靡中国,人们叫它寻呼机或者BP机。

BP机和公用电话完美配合,通讯变得更便捷,更灵活了。
那时候,腰间别个BP机是特别有面子的事儿。

要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比BP机更显身份的,非大哥大莫属。脖子戴着金链子,手上拿着大哥大,走到哪儿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再依赖固定电话,随时随地、想打就打,这可是个不小的进步。
手机
到了21世纪初,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使得寻呼产业和大哥大逐渐消失。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笨重的大哥大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了,身影逐渐消失在日益繁荣的通讯市场中。
直板机、翻盖机、滑盖机……手机越做越小巧,功能越来越齐全,价格越来越亲民,恍如一夜之间,各式各样的手机,悄悄走进了千家万户。

正因为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承诺,普通中国人有能力拥抱更优惠便捷的通信科技。

它不再只是一个打电话、发信息的工具,而是集通讯、娱乐、购物、支付、办公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了人们的贴身小管家。

下面一起看看,中国在通讯领域还有哪些让你感到骄傲的事呢?
①目前,世界前十大手机生产商有五家来自中国。
②中国积极参与5G网络的研发,去年8月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
③刚刚闭幕的两会传佳音,政府宣布将取消国内长途漫游费。
④中国也承诺帮助“一带一路”上的其他国家发展通信产业。
在通讯方面,中国是后起之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已经迎头赶上,并逐渐成为领军力量。

最后,不妨玩一个暴露年龄的游戏,说说你的第一部手机,和它让你难忘的故事吧?
(原题为《这个英国小哥带我们回到那个用手写信的年代,看后竟笑中带泪丨好运中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