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足仅1人知道怎么踢日本队?全队就他选择“亮剑”

2022-01-29 07: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相信不少球迷都看完昨晚国足的一场比赛之后都深陷绝望,因为国足0-2输给了日本队,而这场失利标志着国足基本无缘2022年的卡塔尔世界杯。当然了其实输球是在很多球迷预料之中的,但是很多人失望的并不是2球落败的结果,而是过程让人触目惊心。国足整场比赛几乎都是被压缩在自己的半场,球连过半场都很罕见,可以说全场比赛呈现出来的场景就是,我们的防守守不住,同时进攻完全踢不出来,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完败。

而纵观这场失利的过程,可以说这个场面并不如双方首回合,虽然同样是被压着打,但意义是不一样的。第一回合的时候,国足选择5后卫摆大巴,虽然输球,但至少在防守上能够稳得住,日本队无法从正面进入禁区,而边路也只有伊东纯也那一次想要的机会。而这次4后卫,防守少人显得薄弱,同时也并没有吸取第一场的教训,没有对伊东纯也进行限制,最后导致了防线门户大开,频频被打身后,最终两球落败。

可以说李霄鹏并没有吸取李铁首回合失利的教训,而且甚至还加重重复了之前的错误。从李霄鹏中场位置的安排就可以看得出,让身体不够强壮的王燊超打后腰,让蒿俊闵打边路,让吴曦去踢前腰,让武磊去踢边前卫。目的其实很明显,就是拼一下对中场的控制,然后发动反击。这个错误其实就是对于自身和对手认识的不足。认为上技术球员就能实现控制,这个错误卡纳瓦罗曾在2019年中国杯上犯过,当时他派上了蒿俊闵、张稀哲和吴曦的组合,结果被泰国队全场遛猴,0-1落败。同时李铁也犯过这样的错误,首场对阵澳大利亚,用吴曦和张稀哲,试图通过中场组织进攻,结果是0-3惨败。也就是说凡是对于国足中场有信心的教练,都得到了教训。

所以说李霄鹏对这场比赛的安排其实就是重蹈覆辙。国足目前唯一的路就是稳住防守打反击,这也是为什么国足能够1-1战平阿曼和澳大利亚,徐新和吴曦的双后腰能够稳住防守,破坏对方的进攻的同时,还能打出反击。也就是说只有防守稳了,才能追求控制,没有防守做基础所谓的控制那就是自我削弱。

那怎么样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防守强度,让对方无法自由地组织和传球呢?很简单那就是踢得更加强硬一些,要敢于上身体,敢于对抗。尤其是对付日本队,我们就一定要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以前日本球迷和媒体总说,中国足球是功夫足球,说我们踢球很粗野。对手这样说其实就是表明了他们的身体对抗并不如我们,这是我们唯一能够让他们害怕的武器。当然了说踢得更凶狠并不等于就要故意伤害对手,而是你要踢得更强硬,更有气势,让对手害怕,不能够从容地传接球。

然而这场比赛我们却把自己最锋利,最能让对手害怕的武器收起来了,我们的球员都变成了小绵羊。基本上都是躲着对手踢,不敢上身体,即便是对手比我们瘦弱单薄很多。甚至我们在进攻的时候,总被对手上身体破坏传球的节奏,自己的优势反而成了对手的优势。当然了也有的球迷会说,人家节奏快,我们想上身体也够不着对手。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在拿球的时候明显对方对我们用身体,他们是在靠近我们,在贴身,怎么就叫碰不到对手呢?对手其实都送上门了,我们就是不用身体。如果我们的每个球员都在接球前,利用身体把位置和空间拿下,怎么会传不出球呢?

所以这也是日本队觉得国足好踢的原因,因为一个没有牙齿的老虎连小花猫都不如,因为你连恶心对手都做不到。不过其实在这场比赛中,我们只有一个人知道怎么踢日本队的,他就是替补上场的韦世豪。当队友都已经坦然接受对手的压迫和羞辱的时候,他始终觉得自己能够赢,能够进球。就像他那脚超远距离的任意球直接射门,以及面对对方利物浦球星南野拓实的时候,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这是其他球队缺少的。

而韦世豪为什么会知道这么踢,一个是他就是这样的风格,另外就是韦世豪曾代表国青2次击败日本队。第一次是在2014年的U19亚青赛,国足小组赛首场面对日本队,韦世豪在那场比赛中梅开二度,帮助国青2-1战胜对手。第二次是U23亚洲杯预选赛,韦世豪代表国青一传一射,再度帮助国青2-1战胜对手。而这两场比赛国青都不占据场上优势,控球权都是对手的,但是我们的球员拼抢够凶狠,也够自信,硬是让对手的狂轰滥炸变得无效,还让对方尝到被反击打败的苦果。

但是国足只有一个韦世豪显然无法改变比赛的结局。而这场失利,除了双方之间的差距之外,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球员主动变成了小花猫,主动收起了自己的最强武器,主动变成了对手想要的样子,而且日本队也绝对不会同情一个主动求败的弱者。而这场比赛最后唯一的价值就是给李霄鹏指导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这样的经验卡纳瓦罗得到了,李铁得到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还会有人得到。而得到了之后呢?他们大部分没有机会让经验转换成价值,这就是中国足球一直无法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不断重复地内耗让我们更加弱小。你怎么认为呢?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