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昨天下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推进会在沪举行。
2016年初正式启动的这项文艺创作工程,如今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创世神话的学术本和文学本已经基本完成,连环画创作已经完成了18套。
据悉,该工程包括4类11个项目,新史诗、《禹神治水》电视剧、多媒体史诗剧、交响乐、《山海经》舞剧等多个层面的创作也在徐徐展开。
上海是海派连环画创作的大本营,创作一套符合现代审美的创世神话连环画作品是本次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初步规划将历时3年。目前,学术文本已全部完成八组内容,整合了《中华创世纪》和上古民间神话传说,共计40万字。在文学、学术文本支持下,第一批30余本连环画目前有18套创作完成,于今年3月底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7月底将完成30本连环画的出版工作。大型主题绘画已签约63张,以大禹治水为题材的电影剧本《禹神治水》已创作完成,主题雕塑创作也已全面展开。已完成的连环画计划4月在上海举办社区巡展,5月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展览。

《伏羲创八卦》
《炎帝的三个女儿》
《伯鲧献身》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打“绘本”概念,汇集冯远、施大畏、罗中立、韩书力等当代著名画家及部分青年画师。工程组委会并未对画家们的创作风格作出限制,以期在丰富的尝试中逐渐摸索出最适合表达创世神话的风格。
施大畏表示,初创阶段最大的难点在于神话人物形象塑造。创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严重缺失,让广大民众喜爱的达到公认程度的神话人物更是凤毛麟角,这也让创作者有些茫然。
“古籍记载中,神话人物常有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塑造唯美可爱的人物形象很不容易。” 如何把神变成人,是神话绘制的观念转变,也考量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在不断研究探讨中,一位学者表达了‘远古祖先都有图腾崇拜,图腾的应用在头饰和武器的装饰上’的观点,给绘画的作者们寻找到一个避免半人半兽形象出现的合理性。”施大畏表示,在塑造神话人物过程中,创作者一直在寻找既贴近现代审美,又符合神话历史背景、文化隐喻的创作手法,“上古神话中还蕴含阴阳、八卦的隐喻,这些以往看来很晦涩、难懂的内容也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融入了故事情节,便于现代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在文学方面,中华创世神话长久散落在《山海经》等古代典籍记载中,缺乏系统的表达。因此,“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成为文学创作领域的重点。
史诗版“中华创世神话”将依据初步定型的文学本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作,采用长篇叙事组诗的体裁。
“这一题材的史诗创作无先例可循,因此我们考虑采用现代诗(白话诗)和古体诗两种不同样式同步进行创作。”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表示,进行多样化尝试也是为后续转化预留更大空间:现代诗版本后续可向朗诵、音视频方向延伸开发;古体诗版本后续可向配画、配书法碑刻等方向延伸开发。
在学术研究方面,上海市社联则计划组建项目团队,启动“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大系”编纂工作,并通过专题征文、举办全国、国际性研讨会等方式吸纳相关学者,传播研究成果。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意识萌芽时期的创造,蕴藏着祖先对自然和世界的原始认识及丰富的想象。我们构想《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项目的主旨,正是想梳理中华文明的源头。”施大畏认为,上古神话之于中华民族之魂,正如古希腊神话之于欧洲文明,反映了先古人民为了生存试图与自然抗争的愿景和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而目前较之于西方文化,中国对神话的研究整理明显不够系统,“当我们的祖国在日益强大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系列,建立起中华民族的历史观,自信地面向世界,在国际语境中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