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样上座率不高,日本球迷如何打造亚洲第一魔鬼主场

奥斯卡错失的两粒点球让上港的胜利飞走了,但在远征日本的球迷心中,除了3分还有一丝小小的遗憾。
埼玉世界杯体育场,浦和红钻主场和上港比赛,这座可以容纳63700人的球场上座率只有21858人。传说中的俱乐部比赛全亚洲第一魔鬼主场的威力,至少在这一场并没有完全展现。
大雨中,一位上港球迷在退场时遗憾地说道,“来浦和最想看看这个主场有什么魔力,可惜了,最多只看到冰山一角。”

亚冠小组赛上座率一直不高
埼玉世界杯体育场位置相当偏僻,乘坐地铁后还需要步行差不多半小时才能到达。
浦和绝大多数球迷都是地铁加步行的方式来到球场,也有人选择自驾,如果从地铁大宫站开车需要半小时左右才能到达球场,期间还需要经过高速公路收费口。
埼玉县与东京市的距离差不多就是上海市区到金山区,上港浦和比赛当天,东京极其周边区域普降大暴雨,这大大影响了比赛的上座率。
当地记者说,亚冠比赛因为在工作日进行,观众人数通常都是低于3万人,再加上这场比赛大雨的影响,观众人数不足22000人,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去年广州恒大也是在小组赛第四比赛日作客浦和,埼玉体育场也就发售了2.5万张球票,其中主队球迷2.2万张,恒大球迷分到了3000张球票。哪怕是面对亚洲最强的球队,浦和球迷的热情,也就只能算是一般。
但联赛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平均上座率在球场容纳一半多一点。”一位当地媒体记者说。
资料显示,浦和联赛平均上座率为36000人,相当于6万人球场的60%,“如果遇到对阵大阪钢巴这样的重头戏,上座率会非常高,接近满座。和一些实力较弱球队之间的比赛,上座率通常则是接近3万人。”

足球,当地人唯一的信仰
那么为什么上座率不高,浦和却被称为亚洲第一魔鬼主场?
在亚洲,浦和球迷团体的助威方式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球迷模仿的方式。
中国最著名的蓝魔球迷会一位创始人还记得,1999年奥运会预选赛九强赛主场比赛中,韩国红魔球迷会在上海体育场的助威让人印象深刻,从那时候开始,蓝魔球迷会就开始在亚洲范围内寻找先进的助威方式。
那时,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浦和球迷,“在网上搜索了很多浦和球迷助威的方式。”
浦和球迷为何有名?当地人说,在日本棒球是第一运动,基本上所有J联赛球队所在城市都会有棒球队,因此球迷中支持棒球人数比例会高于足球。
而在埼玉县,只有两支足球队,浦和红钻和大宫松鼠,因此,当地人把足球当做了唯一信仰。
埼玉县也是日本仅有两座有德比大战的城市,另外一座城市是静冈县,这里有磐田和清水两支著名的球队。特殊的德比情节,也加速着浦和球迷的发展。
“没有棒球,这里只有足球,长时间后埼玉县就变成了日本最有足球文化地方。”当地一位媒体人说。
2016年1月11日,第94届日本高中足球大赛决赛就在埼玉世界杯体育场进行,本场比赛现场观众人数高达54090人。埼玉世界杯体育场也是日本国家队最常使用的主场,由此可见足球在这个城市的特殊地位。
埼玉世界杯球场也有一些属于自身的特色,这里每场比赛都会邀请百余名残疾人士来到现场看球,而在通往球迷的通道处,一些著名的足球界人士都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签名,其中包括两位日本队前主帅——济科和特鲁西埃。

两次点球,噪音分贝达最高值
对于来到浦和主场打比赛,上港球员和球迷都有所憧憬。
蔡慧康赛前说,“浦和主场被誉为亚洲非常著名的魔鬼主场,我们做好了更多困难的准备。”
约400名上港球迷也从上海来到了日本,一些球迷选上周末就来到东京,几天游玩后前往埼玉县观看比赛,还有一些球迷索性住在了埼玉县。
很多人都说,“想去看看浦和这座魔鬼主场,究竟有多大的魔力。”
球迷晓峰去年亚冠淘汰赛客场和东京的比赛就曾是远征军中的一员,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地铁站到街边随时可见东京FC的logo,这次在埼玉县,足球有关的元素更多,尤其是浦和红钻,红色几乎是这座城市的主色调。
由于琦玉世界杯体育场看台比较特殊,东西两侧看台都有顶棚挡雨,球门背后的南北两侧看台,则是完全暴露,双方球迷都只能披着雨披看球。上港400名远征军所在的北看台,隔着走道就是浦和球迷,不过双方球迷完全没有任何冲突。
“除了南看台全部被他们球迷占领外,球场其他地方太空旷了,想来看看满场都是浦和球迷那种压迫感,可惜没有体会到。”一位球迷赛后有些“郁闷”。
当然,即便就是2万名主队球迷,依然给远道而来的上港远征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会在关键时刻干扰你,比方说奥斯卡罚点球的时候。”
当奥斯卡两次获得点球,全场的噪音分贝达到了最高值,还有球门背后的球迷挥舞着旗帜干扰奥斯卡,“如果坐满了人,大概会更夸张。”
而有意思的是,浦和主帅佩特洛维奇赛后说,希望上港和浦和两支球队会师决赛。而上港球迷在返程大巴上听完这话的第一反应是——
“希望到了那时,我们能够再来领教一次魔鬼主场的威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