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睡不着丨有一颗诗意的心,也无法抵抗生活的残酷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
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介绍一部主角年过六旬仍寻找诗意栖息的影片——《诗》。

从《绿鱼》《薄荷糖》《密阳》再到2010年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诗》,李沧东在作品中,虽然逐渐收起了表面的暴戾,但不变的是依旧赤裸裸地拨开了生活平静的表层,直指最为残酷的真相。
据说,鲁迅是李沧东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即便《诗》里的杨美子是位风烛残年的老妪,李沧东对她也毫不留情,照样需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六十五岁的杨美子和十六岁的外孙一起住在郊区的残破寓所,女儿早已移居大城市。年迈的杨美子与叛逆期的外孙没有共同话题,日日沉默以对。
直到有一天,外孙带着一群年纪相仿的少年闯入他们家,和杨美子招呼也不打,急匆匆地躲进外孙的房间里并反锁房门,杨美子才隐约感觉到生活有所冲击和变化。

至于杨美子的个人生活,除了定期去超市老板家里做钟点工,帮他打扫卫生(有时帮他洗澡还得被他吃豆腐)以外,诗歌是她唯一的心灵寄托。
她为此特地报了一个诗歌写作培训课程,按照老师教她的那样,用心地体察生活。

但学写诗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她还有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用以记录那些唤起她强烈情感的事物,只是每次记录下的句子,都跳脱不开外孙犯下的罪行——
那天闯入他们家的那群少年,和她的外孙一起犯下了一起强奸罪,被强奸的少女随后投河自尽身亡,而几名犯罪嫌疑人的家长正在密切地部署着赔偿与和解的方案,以免自己的孩子遭遇牢狱之灾。

第一次的家长聚会,在一个咖啡厅里,那天阳光明媚、窗明几净。但在几名比她稍微年轻却老练事故的中年男子的包围下,被压迫得窒息的杨美子,只想去户外透透气。
一簇大红色的鸡冠花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掏出笔记本,写下了“血一样红的花”。杨美子诗句中的“血”,和那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天气形成了鲜明反差。同样形成反差的,还有学生家长们的麻木和花季少女的香消玉殒。
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是压抑却无能为力的杨美子唯一能够抒发情感和压力的地方。影片中诗歌的作用和力量与宗教无异,除了是精神寄托以外,还是重构认知世界的方式。

当她确诊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时候,她写下了“时间流逝,花朵凋零”;在伺候那个毛手毛脚的超市老板时,她也有意无意地惋惜自己在时光荏苒中逝去的美貌。
年轻时的她曾因美貌而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也是为什么年迈后的她,尽管受生活所迫需要打零工帮补家计,却总是保持着一副清高的姿态。
可诗歌即便能成为心灵的慰籍却依旧无法阻止她向生活低头。几位嫌犯的家长决定平摊赔偿金额,这笔费用却不是杨美子所能承受的。在数次超市老板觊觎她的美色她都用力反抗后,她终于妥协了,与超市老板进行了钱色交易。交易过后的杨美子,并没有面露愠色,而是一如既往平静地走出超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案子的侦破逐渐有了进展,杨美子的外孙也作为犯罪嫌疑人被警察带走。
这边,诗歌培训班也即将结业,老师要求所有学员都提交一首诗歌习作作为结业作品。然而培训班成员大多只是玩票性质,完成诗作的,只有杨美子一人。

“你那里好吗? 还是那么美吗?夕阳是否仍然红彤彤?鸟儿是否还在树林里唱歌?你能收到我没敢寄出的信吗?我能表达自己不敢承认的忏悔吗?时间会流逝,玫瑰会枯萎吗……”
这些意象,是那个素未蒙面、无辜逝去的少女给她的灵感,这首诗致意那位受害者。她用写诗的方式,代替外孙完成忏悔。
影片的结尾,旁白有个苍老的女声吟诵着杨美子的诗句。这个苍老的声音逐渐过渡到了一个女孩的童稚声音,画面上出现了一个稚嫩的女孩,这是年幼的杨美子,又或者是那位逝去的女孩?但无论她是谁,她通过诗歌,灵魂进入了天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