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白鹿原丨张嘉译:匠人精神,咱们现在行业内真的是稀缺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7-04-17 07:5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电视剧《白鹿原》开播。从体量来看,这是最可能还原《白鹿原》所展现的时代风貌、人物群像和精神内核的作品。白鹿原上的人和事,我们将一一剖析。

来南京跟江苏卫视宣传电视剧《白鹿原》时,张嘉译其实还有其他戏等着他回剧组拍,但《白鹿原》的宣传,他是一场没落下。在陕西白鹿原影视基地的一场活动上,张嘉译重回故地,兴奋不已。他在现场率领演员们割起麦子,仿佛又回到当年拍摄时的状态。对于《白鹿原》,张嘉译的感情不同于对其他戏。

张嘉译在《白鹿原》中饰演白嘉轩。
90年代初期,《白鹿原》刚出版不久,张嘉译就读了这部小说。作为陕西人,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他觉得亲切生动:“我读的时候特别能触及到那里面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能想象出来,还会不自觉地在心里用陕西话读这本书。”
2017年4月8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影视基地《白鹿原》发布会,秦海璐、何冰、张嘉译等人出席。  澎湃见习记者 韦毅 图

然而多年后有机会出演这部作品,张嘉译却犹豫了:这部小说要改编电视剧,太难了。“你要想改得忠于原著精神,难度太大;你要添加些的东西,偏离了原著,那拍这个也没意义。”张嘉译这样说。因此剧本给到他手里一周多,他都没看。然而一拿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了。编剧申捷写的剧本,让张嘉译服气了。他立刻打电话告诉出品方:这戏他接了。

2017年4月8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影视基地。  澎湃见习记者 韦毅 图
他回忆拍《白鹿原》的过程,这部大体量的电视剧,动用了几万的群众演员。在张嘉译看来,调度群众演员,是拍摄中相当难的部分。“这不是数字的问题,而是每一个群演,你都要给他们讲戏。不能演员在前面演得好好的,群演在后面发呆。每场戏都是一个整体,服装、道具、灯光、群演,一个小细节不到位,这场戏就不合格。”
2017年4月8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影视基地内景。  澎湃见习记者 韦毅 图
建组时,导演要求每一个演员要熟读原著,每一个演员都做到了。然后,导演和张嘉译就带着演员们看老电影:《老井》,《野山》,讲的都是农村里普通人的故事。用这种方式,让演员们开始逐步触摸到某种场景,某个年代。

张嘉译说,在开机前,他曾陪着一位老导演来外景地参观。“他在原上转了几圈,看完了置景。然后他蹲在田埂上感慨:我太羡慕刘进了。”

老导演说:“一个是你们能把景做成这样。一个是你们能拍《白鹿原》。”

电视剧《白鹿原》海报

【对话】

“捧着《白鹿原》的机会就这一次”

澎湃新闻:最初接到这部戏是在什么情况下,当时是怎么想的?

张嘉译:整个这个项目,从买下版权到如今,十几年的时间,中间有很多不易。我们都属于到最后才享受成果了。我和制片人李小飚合作好几部戏,很熟悉。他们当时可能在看这个项目的时候,就觉得我比较合适一些。其实当时知道这事的时候,我真的是觉得太大了,这部作品改编成过舞剧、话剧、电影。往往改编名著,压力会很大。成可能就成了,不成的话,从你自己心里你就过不去。

我是打从心底里爱这部小说。1990年代初我就看了,加上我是陕西西安人,我读的时候特别能触及到那里面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能想象出来,所以当初要拍《白鹿原》的电视剧,心里确实会突突。因为也了解小说,知道要想改好太难了。

编剧申捷我以前合作过,恰恰我跟他合作的一个戏是抗日的戏,他剧本写得挺飞,当然不是抗日神剧那种飞,是比较高明的。他写东西我知道,是比较跳跃性的,所以完全想象不出他写《白鹿原》的本子是什么样。当时剧本拿给我的时候,我差不多一个星期都没看,特别怕看,万一改得不好对吧?其实我当时对《白鹿原》小说有一个很狭隘的认定,就觉得这小说不能改:你要想改得忠于原著精神,难度太大;你要添加些的东西,偏离了原著,那拍这个也没意义。但当我拿起来看的时候,我是一口气看完。其实当时还没看完,我就给赵总说:这事我接,剧本太棒了。万万没想到,申捷能把《白鹿原》改这么好。原小说是五十万字,申捷改完近百万字。他从原著出发,把每一段剧情每一个人物都延展开了,太难了。

澎湃新闻:听刘进导演说,你在拍摄中帮了他很多忙,尤其是给演员们加油打气。当时是怎么做的?

张嘉译:现在咱们的社会是浮躁的,但这部作品如果不能沉下心来做,那就完了。我和刘进老在一起,我们算发小。他非常聪明,在我心里,他在国内电视剧导演里,算排在最前面的那几个之一。他摄影出身,而且他阅片量大,特别用心刻苦,感受力极强,现场调整能力也强。我们俩合作的时候,很默契,根本不用说几句话,“好明白了”“就这样”,其他演员一头雾水:“什么就这样?”但我常说他:嘴太笨了。我比他还是稍微能说一点。

所以我呢,就代替他,不断“忽悠”这些演员,真的是“忽悠”。七个多月的拍摄时间,大部分演员都是拿出了拍两部戏的时间,来拍这一部戏,而且现在说的实际一点,就是个商业社会,他们都有自己的商业价值。那么多戏请他们,他们选择了这部,而这部戏虽然投资大,但基本都用在制作上,所以拿出来给演员的钱真不多。我要告诉他们:挣钱的机会还有,捧着《白鹿原》的机会就这一次。可能在你最好的年纪和状态,你和这个角色相遇的机会,就这一次,作为演员你肯定希望留下作品。每个演员内心都是这样想的。所以这些演员,他们特别可爱,七个多月,有人等戏一等好几天,有人一拍戏就连着几天的戏,他们基本没有烦躁,也没有疲,每天都是情绪饱满。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要演员靠近角色,所以必须要体验生活”

澎湃新闻:据说申捷写《白鹿原》是“呕心沥血”。具体情况你了解吗?

张嘉译:说呕心沥血那是一点不夸张。这个戏没有申捷的改编,可能很难呈现出现在的效果。所以我们俩一见面,我就跟他道歉:对不起,放我那儿一礼拜没看,但看完以后,我真得感谢你,让我还能够在我最恰当的时候,碰到这个剧本。整个改编三年半,他什么其他事儿都没干,这种专注力,这种匠人精神,咱们现在行业内真的是稀缺。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澎湃新闻:听说申捷在拍摄时也一直跟着剧组,当时还有修改剧本吗?

张嘉译:基本都不改,就调整一些细节。体验生活的时候他就来了,他整个人特别兴奋,他就觉得太棒了,你们这帮演员。因为现在的电视剧很少体验生活,但这部戏必须要演员做到尽量靠近那个年代和环境。而不是像一些现代戏,干脆就剧本去靠近演员了,想怎么演怎么演。

这部戏你必须要演员靠近角色,所以必须要体验生活,因为咱们现在基本都生活在城市里,尤其年轻孩子,农村生活都没经历过,更别说让他们去擀面、纺线、锄地、割麦子,提前没有这样的准备,你到时候上去就演,是没有那个人物感的。所以我们和导演一合计,决定要让演员们来体验生活。当时担心,演员们的档期们凑不到一起,人来不齐。咱们想着能来多少人来多少吧,结果最后都去了,正在戏上的,都抽出两三天请假过来,体验一下,迅速进入状态。这个状态就从体验生活期间一直保持了下来。

那时候申捷常常顾不上吃饭、睡觉,大家都找他聊剧本聊角色,一起聊完了,演员还单独找他聊角色。一个电话接完,又一个电话来了,连口水都喝不上,常常聊到深夜,但他特别高兴。这是大家磨合的阶段,也是大家对剧本更深入阅读的阶段,然后就是接近这种生活。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除了白嘉轩,还想演鹿子霖这个角色

澎湃新闻: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个人物,是支撑起《白鹿原》整个故事的两根支柱。和何冰老师合作感受如何?

张嘉译:特别幸运,能和这么好的演员合作,一起同台。实际上我们相互不说,都哥们儿一样,但心里都存着感激和惦记,实际上面对这样的演员,你放松不了自己,在你觉得你可能很难再进步的时候,碰上这样的对手,会逼着你,让你再往前迈一小步。有时候一场戏拍起来,那种感觉来的时候,特别美。我们俩一演完,都是看看对方,比个“OK”。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澎湃新闻:何冰老师说你在现场特别照顾大家,衣食住行都替大家考虑到,他觉得你太累了。

张嘉译:因为我是主场,我是陕西人嘛,我理应照顾大家。而且我是演员,我特别懂演员的心理状态,如果演员来到一个陌生的剧组,你如果融不进去,始终都是拍完戏就回屋,跟大家不熟,那特别难受,你演戏会放不开。

比如拍完,导演一喊过,实际上你脑子里有更好的想法,还想这么去演你可能觉得更合适,但导演都说过了,你大概也就觉得就这样吧。这对剧组是一个损失。拍戏的时候,希望每个演员发挥到他的极致。让大家熟悉这个剧组,大家跟个大家庭一样,你在这可以尽情表达,演员之间可以随便说戏。比如我跟何冰,我们先成为了朋友,一场戏下来,咱们就可以直来直去地告诉对方,刚刚那反应,咱们这么走,会不会更好。我希望我们剧组的演员都是沟通顺畅的,就像朋友一样。所以我会去做一些工作,让大家熟悉起来。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澎湃新闻:与秦海璐老师合作在剧里演夫妻。白嘉轩和仙草的感情真的是相濡以沫几十年的患难夫妻,怎么看待这个角色?

张嘉译:其实原著中,白嘉轩娶仙草,是第七房了,前六房都死了,有人说他命硬克妻。秦海璐在塑造仙草的时候,强调仙草是白嘉轩的一味药,而从我的角度来看,仙草也是白嘉轩的定海神针。屋里安稳了,在外面才能放开手脚干事。这个人物写得太好了,没有刻意因为是女一号,强加很多戏。她很多时候是一个简单朴实的存在,当到了关键点的时候,这个人物爆发出来,观众才看到她对白嘉轩是多大的支撑。

澎湃新闻:现在回头看这部作品,如果再来一次,除了白嘉轩,你最想演谁?

张嘉译:鹿子霖。你看完这戏,你会觉得这个人物很可爱,他很真实,有小人的一面,但遇见大难大义的节骨眼时,他又存了善念。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