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进入发情期,本月拍到3次圈地恋爱

中新网成都4月27日消息,27日,记者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日前回收老鸦山野外研究区域的3台红外照相机中,均采集到了野生大熊猫“标记领地”和“嗅味树”过程的清晰图片和完整影像。这是该自然保护区在4月份第3次采集到此类影像。
据了解,老鸦山野外研究区域的3台红外相机于2016年12月被放置在海拔2200左右的老鸦山区域,每台间隔2公里。据收集到的图片和视频显示,近半年时间里,共计拍摄到大熊猫标记嗅味树行为6次,每个月均有拍摄记录,其中4月拍摄频率达3次,最近1次是在4月22日,这也符合野生大熊猫的集中在四五月份“圈地恋爱”的这一规律。

据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介绍,大熊猫会不定期的通过撒尿、抓扯树皮、屁股摩擦等方式在把肛周腺分泌物和尿液涂在乔木树皮上,宣誓自己的领地。每到4、5月份,进入发情期的大熊猫,其标记行为变得越发频繁,它们意图用气味散播“爱的讯息”,恋爱并怀孕,在夏秋两季产下小宝宝,为让气味散发得更远,它们还会在通风性好的小山坡林子里选择“嗅味树”。大熊猫撒尿、留信息的位置越高,向异性熊猫展示的就是越强壮,是一种争夺交配权的方式。雌性大熊猫是通过标记气味,引起雄性的注意,而雄性大熊猫则是占领地盘。

据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段兆刚介绍,卧龙作为最早建立、野生大熊猫分布最多的自然保护区,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保护之路,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科研保护领航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卧龙模式”,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做出有益探索和积累可推广的经验,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卧龙将对区内的三个大熊猫廊道继续进行跟踪监测,探究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对这些天然廊道的利用方式,以及该区域影响大熊猫活动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卧龙大熊猫生态廊道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保障邛崃山系核心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长远生存。
据悉,这段时间,自然生态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正在北美上映,作为大熊猫拍摄地的卧龙,美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特色,也随着电影的大热引起全球关注。
(原题为《卧龙自然保护区:4月3次拍到野生大熊猫“圈地恋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