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设计面向未来的节假日制度
字号

我国目前的节假日安排格局大体源于2007年的改革,这次改革取消了“五一黄金周”,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短假期。自那之后就只有小调整,没有大变化。
自2007年到现在,中国的GDP翻了一番有余,国民的生活水平与意识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有的节假日安排是否还能跟得上形势,我们要问问民众的感受,也要请相关部门拿出相关的数据。
近年来,节假日安排一直是舆论十分关心的话题。节假日改革也总是全国“两会”上的重点讨论话题,今年和去年都有人大代表建议恢复五一长假,还有很多其他建议,比如每月攒个黄金周等。
关于放假的很多讨论其实是原地打转。比如,除夕放假还是不放假,以及如何拼假、挪假,翻来覆去地调整,每次都不能让不满声音消失。因为在假日总天数不变的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被寄予厚望的带薪休假也总有些望梅止渴的味道。
零敲碎打已经不够了,假日改革需要再出发。全面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设计面向未来的节假日制度。
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研究:其一,科学的长假设计究竟是什么样的?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理应有充足的数据进行总结。其二,增加公共假期的障碍在哪儿,与我国当前经济水平相匹配的天数是多少?其三,休假的目的是什么?以往休假总是与“发展旅游经济”挂钩,今后或许应该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经济价值只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其四,带薪休假长期难以落实的难点是什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