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场只有6个观众的演出带来了怎样的感动和启示

特约撰稿人 鸿帆
2017-05-04 15:47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这是一场极为特殊的演出。演员是四个,他们不但要表演,还要满场飞奔,追逐他们的观众;而他们的观众,只有六个,都是自闭症儿童。

“一切交给我们演员”

英国Bamboozle剧团专为孤独症/自闭症儿童观众创作的沉浸式戏剧《暴风雨也不怕》,刚刚结束了(5月3日)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的19场演出和3场工作坊。

4个演员,6个观众,这样的配置实在“奢侈”,但又是“必须”。演员要与“星星的孩子”进行长时间的、一对一甚至几对一的互动,希望他们能有所回应、有所喜悦。

在进入剧场前,笔者悄悄地观察那些小观众,说实话,看不出他们与普通孩子有太大的不同。他们白皙可爱、衣着亮丽,其中几个长得非常漂亮。

但是,当剧场陷入演出前的黑暗,灯光、音响渐次出现,这些孩子的特殊,就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了:一个孩子跑到演员身边去打他的腿;一个孩子大声地自言自语;一个孩子不停地跑到小剧场的各个角落,试图拉开厚重的隔光窗帘。

还有一个孩子,大约是对声音特别敏感,头上戴着一个大耳套。他用手捂着这个耳套,大声尖叫“我怕我怕!”,不肯坐在剧场中央的观众席,而执意要和剧场边的母亲在一起。

他的母亲并没有强制他回到观众席。Bamboozle剧团的演员在开场前就和家长们沟通过了:孩子们怎么做,怎么反应,都可以;一切交给我们演员,在必要的时候会向你们家长求助;请信任我们,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和专业素养。

演员的专业素养令在场家长感到放松

他们确实值得信任。在国际舞台上,为特殊儿童专门演出的剧团并不多,但英国的Bamboozle剧团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剧团之一,成立至今已有23年,剧团演员除了有专业的戏剧表演功底,也接受过为特殊儿童服务和提供艺术教育的专业培训,多年来也积累了为特殊儿童表演的经验,有80-90个不同的小技巧。

在《暴风雨也不怕》之前,该剧团已经在申城上演了《可爱的农庄》,那个戏是针对唐氏综合征及学习障碍儿童的。

这个剧团的经验和素养,从《暴风雨也不怕》的开场便能看出。演员们吟诵着温柔的歌曲,让那些特别害怕陌生环境的孩子们放松下来。他们走到每一个孩子的身边,歌曲中唱到那个孩子的名字,那些名字,演员在开场前记住、并反复练习以确保中文发音正确。

Bamboozle剧团艺术总监Christopher Davies告诉笔者,这个环节非常重要。通过吟唱孩子的名字,演员要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知道你的名字,并且我已经记住你的名字了;这个世界是你的,你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演出过程中,小观众们会自顾自地行走、奔跑、或趴在地上扭动,演员们则凭经验把握时机靠近孩子——他们会做各种手势,会模仿对方的动作,也会将书本、斗篷、塑料袋这些简单的道具生出无限意趣。当一个孩子伸手要过书本,模仿演员将书本摊开作出一只飞鸟的形状,那位演员适时地发出几声海鸥的鸣叫。

不过,很多时候,演员们的努力似乎收不到回应。比如,那个喜欢在剧场各处拉窗帘的孩子,有位弹吉他的演员一度一直跟着他,给他唱歌,吸引他对吉他的注意力,但那个孩子对一切仿佛置若罔闻。几分钟以后,那位演员悄悄地离开。

显然,这就是专业。这些表演者/教育家知道什么时候是好时机,可以再接再厉;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暂时放弃,避免对孩子产生惊吓。

不过,在Christopher Davies看来,与特殊儿童交互的专业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成为他们这个剧团的演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两个,一是基本的舞台戏剧素养,二是愿意来做这件事情的态度(attitude)。只要演员有这个心意,有这个决心,那么具体的方法和知识,都可以通过后期的培养与经验获得。

“剧场不应该只为健康正常的儿童服务”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的总经理梁晓霞告诉笔者,引进Bamboozle剧团的两个演出,是他们剧场今年投入最大的公益项目。之所以如此不计成本,缘起一次偶然的经历。

2015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演针对0.5-3岁儿童的小宝宝启智剧《翻滚吧,宝贝》,她在观众席看到一个明显超龄的小姑娘。之后梁晓霞了解到,那个女孩已经8岁了,是自闭症儿童,女孩的母亲觉得她的心智不到3岁,于是便带她来看演出。

当时,丹斯玛舞蹈剧院的成员也注意到了这个超龄的小观众,并揣测出了孩子的病症。剧团总监跟梁晓霞说,让这个孩子留一下,等正式演出结束,我们的演员会专门给这个孩子表演。

演出结束,这个孩子一时与家长走散,在退场的人群中陷入恐慌。梁晓霞急于去找孩子的家长,那孩子又不愿意跟着她,这时,路过的家长们也都看出了端倪,他们跟梁晓霞说,你快去找大人吧,这个孩子我们会帮忙看着。

就是那一次经历,让梁晓霞有了引进特殊儿童剧的念头。她认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不应该只为健康正常的儿童服务;她也相信,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有了足够的包容与爱心,去为特殊的孩子们搭建一方温暖的艺术舞台。

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做的剧目,目前我国还没有。这一次,Bamboozle来沪演出,吸引了不少有志于此的国内艺术公益团体。但是,这些专业人士在观摩之后普遍表示,他们也许可以做出原创的、针对特殊儿童的戏剧,但这个《暴风雨也不怕》,他们暂时还没有办法“本土化”。

笔者知道他们的意思。在观剧时,笔者不但感动于演员与自闭症儿童互动的耐心与专业,还感佩于他们出类拔萃的演艺素质。尽管这只是一个由《暴风雨》改编的、时长仅40分钟的“沉浸式戏剧”,但依然保留了莎翁原著中的一些华彩篇章。而当演员们表演这些片段的时候,他们不但是合格的、而且是极为优异的舞台艺术家——从台词到歌喉、从表情到肢体,都足以让国内一些儿童剧工作者生出一种“望尘莫及”之感。

英国的戏剧基础是多么深厚,才会让一出特殊儿童剧的演员,都如此的出色与华美?

英国的戏剧演员是多么地热爱他们的莎士比亚,才会让他们在面对自闭症儿童时都如此卖力地演绎,相信莎翁的艺术有击穿灵魂厚障的光芒?

演出中有一幕,是四位演员一道挥舞着由泡沫塑料制作的树桩。他们舞着舞着,突然间,那个演出前半程一直在尖叫“我害怕”的孩子,离开了他的母亲,走向舞台中央,拿起一截树桩道具,模仿演员开始做挥舞的动作,并且忘情地大笑起来。

这个孩子,和所有自闭症儿童一样,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但在这一刻,他的世界打开了。尽管可能只是一个缝隙,尽管可能只是区区几秒,但照进他世界的,是爱与艺术的光芒。

笔者哭了。身边好几个观摩者都哭了。但那个孩子的母亲,她没有哭,她只是笑着,笑得很开心。

事实上,所有这些自闭症小观众的家长都没有哭。他们都在笑。别人眼中的不幸,于他们都早已成了寻常。他们只是高兴,有这样的一台演出,让孩子可以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半步,也能让自己从孩子的世界里退出片刻。

“所有自闭症儿童的父母都一样,我们早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更不可能去娱乐。你想,我们能带孩子去电影院么?去看戏么?不可能。孩子们会害怕,会尖叫,会到处乱跑。旁边的人即使了解这是自闭症,也会从内心深处希望我们离开……”一位家长在演出结束后对笔者说,“对这些,我们其实早就习惯了。但有这样的戏,真的、真的很好。”

她想了一想,又说:“这是我孩子被确诊以来,我第一次,可以坐下来静静地看自己的孩子,只是做自己。”

小观众主动模仿演员的扫地动作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