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田沁鑫带领上戏学生再度《狂飙》,16年后激情和青春都在

“时光荏苒,人生骇跃16载。《狂飙》上海戏剧学院重排,里面的激情和青春都在。就似人可以老去,就像艺术精魂不朽。”
5月5日晚,这版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联合出品的青春版《狂飙》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演,成为今年戏剧谷开幕大戏。演出前,导演田沁鑫写下了这句话。

16年前的2001年,“五四”青年节,年轻的导演田沁鑫带着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演员,在北大百年讲堂上演了一出热血沸腾的《狂飙》,从此在中国剧坛留下浓重一笔。16年后,当年的演员辛柏青、朱媛媛、袁泉、陶虹、师春玲俱已成名。而导演田沁鑫带着又一批年轻的上戏学生,以及强大的幕后团队,创作了一版在视觉审美上完全迥异的《狂飙》。其间不变的,是当年“狂飙突进”中的“激情和青春”。
8台高清摄影即时投射的“半电影化戏剧”
《狂飙》讲述了众所周知的“国歌词作者”,同时却少为人知的天才艺术家田汉一生,以他四段凄婉爱情为主线,回顾了中国早期戏剧发展的历程,把观众带回热血沸腾的狂飙年代。
对于剧名,田沁鑫曾说,“早期为中国话剧做出努力的人们,他们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像狂飙突进时代。田汉在戏剧创作生涯的早期和中期,曾自诩为‘席勒’,称郭沫若为‘歌德’。歌德和席勒都是狂飙突进时代的代表人物。而新文化运动的这批人,都受到了狂飙时期的影响。‘狂飙突进’也很契合反映田汉和那一代的戏剧人。今年是中国话剧110周年,我们也希望,在今天的中国,在这样一个时代面前,多一些筛选、学习西方的创新能力。”

因而这一次,她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复排,而是想尝试做一次“狂飙突进”的舞台实验:运用视觉技术,展现一个激扬的民国,互动一场现代的审美。
田沁鑫的实验在于做一个“半电影化的戏剧”。随着德国邵宾那剧团《朱莉小姐》等作品的引进,在欧洲兴起的舞台实时影像投射日益被国人了解,也在国内舞台出现了潮流性并劣质化的“滥用”。但田沁鑫想在自己的这部作品里,能够真正通过此技术打造“电影”质感,让科技为艺术所用,突破舞台的形式和边界。

于是,舞台上出现了上下两层6个空间,实时地捕捉舞台画面并即时剪辑呈现。8台高清摄影,投射到7个成像面上。摄影师亦是演员。创作者精心排列的舞台细节,最终以电影质感的黑白影像呈现。影像和舞台表演同步进行,影像放大了舞台的表演,“从发丝到衣摆,从眼睛到灵魂”,展现了田汉和几位女性间的丰富情感。舞台的时空,也得以有了无限拓展。

“我们和《朱莉小姐》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狂飙》会有东方的写意精神。”田沁鑫的这句话,也正是这一版《狂飙》在多媒体影像技术学习实验的维度上,最成功的地方。

不过,以多媒体影像为主导的舞台实验,没有技术支撑很难实现。 据说,由于操作难度大、磨合时间短,在呈现之前,田沁鑫导演也是为其捏了一把汗。但国内一流的幕后团队,还是为这种高难度的技术实现提供了可能,也让《狂飙》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半电影戏剧”的质感。





最后附上名剧展演的戏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