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军22年,他待过的10余个单位几乎都撤编或转隶
一个基层的排长,因为喜好新闻与我结识。
昨天突然给我电话,很苦恼地说:“原一直想进机关专职搞新闻,却在这次改革中移防他乡,且被调整到一个陌生的岗位。”
我说:“那就碎掉过去,重建自己!”
他有些沮丧:“怎么个碎掉?”
我讲了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新兵下连,因为是高中毕业,连长修建腾让我当了炮兵班的瞄准手。
我非常努力地钻研着自己的专业,并拼命地一次次自我超越。
就在我要“出师”之时,因为在《前进报》发了一篇小稿,被政治处选中当报道员。
说真,当时千个不情愿,甚至有一种碎裂的痛苦。我不忍心也不甘心奋斗近半年的努力成果,因为得到的竟然是“0”。
“瞄准手”与“写新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专业。
我不得放弃原先,在破碎后的自我重建里从“0”开始,并一次次地扩展自己的边界。
也由此,开启了我军旅新闻的第一步,直至今天。
1
生命改变的每一步,都在于面对内心的勇气。若不肯正视,我们便无法真正成长。
我曾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条信息,说的是当兵22个年头,所走过的单位不是撤编、就是转隶——
当兵第二年,适逢1997年大裁军,所在的原沈阳军区39集团军某步兵团被裁;
大连陆军学院后勤干部训练大队,是我的母校。毕业没几年,因为任职教育改革,大队撤编;
我在辽南某装甲团当过排长、指导员,后又调至师宣传科任过新闻干事。2013年师改旅,装甲团也随之撤编。
2003年9月,我考入南京政治学院政治工作进修系,虽然是专升本,但两年生活让我对这所学院产生了深厚感情。这一次院校改革,我的第二“母校”听说也要改。
从原沈阳军区调到原南京军区后,我待过的第113医院从陆军转隶海军,联勤某分部也在这次改革中成为历史。
一直以为,军区报社是一个非常忙碌但也绝对稳定的单位,谁知道在强军征程上也转隶了,贡献了一份力量。
2
改革强军是大业,伤筋动骨则难免。
回过头来,这些年走过的10余个单位,几乎都没有了。
有人戏谑,说我当了一回“假兵”。
我“呵呵”一笑,心里倒有些酸酸的,毕竟那句“常回老部队看看”,对我而言已然成为了一句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过去我总认为,破碎是悲惨的,遇到破碎自己就是受害者,应该被怜爱和补偿。
实际上,如果你觉得疼痛的时刻,这时领悟到的才是深刻的。
每一个能做大事的人,都经过无数次破碎的疼痛,再在一次次的重建里,自己的主观世界与自己要征服的客观世界,渐渐融合达到了人剑合一。
无法留恋过去,却有着美好的回忆,因为1998年的裁军和这次改革强军,我都在破碎中实现了重建。
3
1998年5月,我是团政治处的报道员,面对团建制撤编,政治处主任何军找我谈话:要么继续留队,但分配方向不明;要么选择退伍,可立即打背包回家。
那时,我当兵才1年半,就这么碌碌无为地离开,自然心有不甘。
在团领导的推荐下,我幸运地成为了师机关的一名公务员。
从“报道员”到“公务员”,这又是完全陌生的两个岗位。
还好,从小生活在农村,虽不太懂得照顾人,但也不会太娇气,至少还有一颗勤奋的心。
边干边适应边破碎过去,边学边努力边重建未来。
那段时间,我保障的师政治部张蕴之主任教会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还特别关心我,让我平时可以写写东西、复习文化,晚上时间或节假日可以到他办公室学习,安静!
第一年,我就在《解放军报》《前进报》等军地报刊发表稿件100多篇,政治部秘书科王郁山等5名科长一起为我报请二等功。
第二年8月,我考上了军校,也让我这个农民的孩子彻底改变了命运。
4
去年1月15日,随着“脖子以上”的改革,人民前线报社转隶东部战区陆军,《人民前线》报休刊。
似乎在瞬间,曾经热气腾腾的办公室竟变得冷冷清清。
习惯于紧张的忙碌,竟然有些不适应这突然转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谁会想到,曾被誉为“最稳定”单位的报社,会成为第一批改革的对象。
诚然,再大的改革我们都能理解,强军路上这几乎是每个人的必须面对。
当然,再多的阵痛我们都得服从,因为绝对听党指挥是我们不变的忠诚。
这时,陆续有人外调、有人借用,似乎在突然间,报社的走廊里变得安安静静、会议室里变得稀稀朗朗、办公室里变得空空荡荡。
很快,转业工作也跟着展开了。
社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征求家人的意见。
农村的父母接到我电话后,半天蹦出来一句话:“你老实告诉我们,你有没有犯什么错误?”
爱人一下子就哭了,这些年跟着我东跑西颠,她图的就是我这身军装啊!
所幸的是,我没有转业。
既然没有转身,那就必须转型。
从“纸媒”到“新媒”,着实是一种疼痛的挑战。
疼痛,是因为有不一样的东西在碰撞你。疼痛的时刻,领悟到的东西才是深刻的。
对于愿意真诚面对内心的渴求及挣扎,我愿意由里到外焕然一新,因为这必将是生命的又一次破碎与重建。
没有观望,也没有彷徨,带着敢于迎接挑战自己的勇气,在经过一次次策划、采访、编辑与推送微信稿件中,完成了焕然一新的脱胎换骨。
这一年多,我参加了10多个重大事件、典型的宣传,完成近百篇微信稿件,其中“10万+”稿件19篇,50多篇稿件被百余个微信公众号转发。
这一年多,我成功转型,不负组织的期望、不负这身军装。
这次改革之后,我更懂得了什么叫感恩,不管将来的路如何走,也注定是一次积累与沉淀。
5
一声号令起新航。
这次“脖子以下”改革,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而是整体性变革、革命性重塑。
重整行装、铿锵前行,人人都必须浴火重生。
如果害怕碎掉过去,或者不愿接受现实,那就只能被新的体制排除在外。
你怎样,军队便怎样。
破碎,才是成长的关隘。
每一名军人都在直面转型之痛。没有个人的观念突围、状态切换、能力升级,就没有军队的换挡提速、重构重生、转轨转型!
前进的路上,你不必假装一切都好,你也不必假装挣扎和困惑宵遁无影,其实破碎不一定都是悲伤,只要勇于中流击水,像鹰一样换羽振翅,像蝶一样破茧远飞,换来的就能是重建、希望,甚至是重生。
固然,改变是渐进缓慢的过程,但我们相信,每个人都能踏上那条可以结出丰盛生命之果的又新又活的路。
(原标题为《 从军22年,他待过的10余个单位几乎都撤编或转隶,但他却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