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想阅读长篇大论,那可以了解一下短篇小说天花板

2022-02-28 19: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生于1897年9月25日(卒于1962年7月6日),被认为是美国南方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其最代表性的作品有《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福克纳在1957年和1958年担任弗吉尼亚大学驻地作家时,还为年轻作家提供了很多建议。他的演讲和公开演讲被记录下来,并可以在该大学的档案库中收听。这些年来,他也接受了广泛的采访。

1. 不要成为“作家”,而应该是写作。成为“作家”意味着停滞不前。写作行为代表着运动、活动、生活。当您停止前进时,您就死定了。一旦学会阅读,马上开始写作。

2. 我认为最好使用尽可能少的方言,因为它会使不熟悉它的人感到困惑。没有人应该让角色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最好通过一些简单,稀疏但可识别的触摸来指示。

3. 阅读,阅读,阅读。阅读一切-垃圾,经典,好与坏;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当一个木匠学习他的职业时,他通过观察来做到这一点。读!你会吸收它的。写。如果很好,您会发现的。如果不是,请将其扔出窗户。

4. (一个好的小说家)绝不能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满意。它永远都做不到。永远做梦和获取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要为超越自己的同时代人或前辈而感到烦恼。尝试变得比自己更好。

5. 真正的真理来自人的内心。不要试图向读者展示您的想法。相反,尝试在看到事物时描述它们。从您认识的一个人那里取某物,从另一个人那里取某物,然后您自己创建了第三个人,人们可以查看并看到他们了解的东西。

6. 对于(写作)小说,最佳年龄是从35岁到45岁。您的火还没有全部耗尽、您知道的更多。小说比较慢,诗歌的最佳年龄是十七岁至二十六岁。诗歌写作更像是一枚飞涨的火箭,把你所有的火都凝聚成一枚火箭。

7. 作家需要三样东西,经验,观察力和想象力-其中任何两点,有时甚至其中之一,都可以弥补其他东西的不足。

8. 你总能找到时间写作,任何说他不能的人都是活在虚假的借口之下。在这种程度上(写作)取决于灵感。不要等待。不要把它放下,再等你有灵感的时候。不要等到晚些时候,当你有更多的时间,然后再试图抓取情绪,你永远不可能用它给人的第一印象的生动再现那种气氛。

9. 任何一个不能用一句话或至少一段话来讲述的故事,不值得写下来。

福克纳一生中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可是,这位大师却连高中都没有毕业,虽然选修了一些大学课程,但实际上也没有获得大学毕业证书。虽说没有取得正式教育,福克纳一直孜孜不倦地阅读。正如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所说,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看来大师们一生坚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阅读,不停学习。

中国作家莫言曾将福克纳的《公道》纳入影响自己的十部短篇小说之列,《福克纳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这篇佳作以及《给爱米丽的玫瑰》等经典福克纳短篇故事。

【书名】福克纳短篇小说集(上)(Collected Stories of William Faulkner)

【作者】[美]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译者】陈珺、崔凝紫、陆路、王敏、赵辉

【责任编辑】王敏

作品简介

本书为福克纳短篇小说选的上辑,包括3部分20个故事。包括获得欧·亨利奖的《烧马棚》等经典作品。

福克纳常常以一些特殊的身份视角书写故事,如儿童和痴傻人的视角。本选集中的《那天的夕阳》即为一例。黑人厨师南希与白人有染并怀孕,害怕回家被丈夫发觉,就待在康普生先生家里。她的恐惧通过九岁的昆汀、七岁的卡迪和五岁的杰森的眼睛传递给读者,虽然这些孩子并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的反应也反衬了成年白人对黑人的冷漠。

福克纳还善于运用传奇手法、恐怖因素,《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爱米丽,多年与一具尸骨睡在一起,令人在毛骨悚然的同时,思考她以这种方法满足自己欲望的深层原因。女性的敏感、同情心和青春意识同样在福克纳笔下得到了展现。爱米丽有着强有力的意志,但却为男权社会所忽视。婚姻意识是女性个体意识的重要体现,但在南方社会的传统中,她们的选择权利受到摧残。

在福克纳的故事里,南方小镇的闺秀爱米丽小姐是旧式显赫家族的末代,她抱残守缺,一切如故,与小镇隔绝,不为所动。房子也是她的牢笼,父亲生前赶走了所有上门来的青年男子,父亲死后,她仅有的一次爱情,留下的不过是些荒唐的议论和答案不明的猜测,此后便是仿佛永恒般坚固不移的孤独和封闭。在她死后,人们终于得以进入房子里那个密闭的房间,窥见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被夺走最后一丝希望的人,用死亡永远地将情人与自己一同封锁在已然倾颓的旧日世界中,身姿俨然一块顽固不化的墓碑,让人在压抑、叹息中竟生出一丝诡异的敬意。尸骨朽烂的情人,尸骨旁枕头上的一绺长发,骇人的场景却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哀伤。

爱米丽小姐逝世,镇上的人前去送葬开始,而后跳跃到十多年前爱米丽拒绝纳税,随后又用一句话将故事推到三十年前的“臭气事件”,紧接着又回溯爱米丽与父亲的种种纠纷。可以说,时序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同样是被完全打乱的。小说叙事时而顺序推进,时而突然逆转,时而骤停,时而又再次向前推进,直到小说完结,读者才大致明白事件的究竟。

精彩段落

我们再一次见到爱米丽小姐的时候,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变得灰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的头发越来越灰,直到变成了胡椒盐的那种铁灰色,颜色就不再变了。直到她在七十四岁去世之日为止,她的头发依然是顽强的铁灰色,像一个仍然活跃的男人的头发。

从那时候起,她的前门就再也没有打开过,除了她四十岁左右有那么六七年的光景,她打开门教授陶瓷彩绘。在楼下的一个房间里,她布置了一个画室,萨托里斯上校同代人的女儿、孙女儿会被送到她那里,风雨不改,仿佛周日带着25美分去教堂募捐那样肃穆。那时,她的税仍然是被豁免了的。

后来,新的一代成为了小镇的主心骨,那些学画的学生长大成人、逐渐离开,并没有让她们的孩子带着颜料盒、枯燥的画笔和从女性杂志上剪下的图片到爱米丽小姐那儿去学画画。前门再一次地关上,并且永远地关上。小镇实行免费的邮递制度了,唯独爱米丽小姐拒绝让他们把金属门牌号和邮箱钉在自己的房屋上。她也懒得听他们解释。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眼看着黑人的头发变白了,背也驼了,还照样提着菜篮子进进出出。每逢12月,我们给她寄去一张税务通知单,但一个星期后又被邮局退还,无人认领。我们偶尔还能在楼下的一个窗户旁边见到她的身影——很显然她把楼上封了起来。她坐在那儿,仿佛神龛中的一副雕塑,是不是在看着我们,我们也说不准。她就这样经历了一代又一代——高贵漠然、安宁乖张,让人无处闪躲。

她就这样与世长辞了。在这尘埃满布、阴影遮目的大屋里病倒了,身边只有一个蹒跚羸弱的黑人在伺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病倒了,因为我们很早以前就不再从黑人那里打听她的消息。他从不和任何人说话,恐怕对她也是如此。他的嗓子也因为长期不吭一声而嘶哑锈蚀了。

她死在楼下的一个房间里,在一张挂着床帏的笨重的胡桃木床上,她满是银灰色头发的头枕着一个霉得发黄的枕头,那时因为经年累月的用着,却又晒不着一丝阳光。

黑人在前门接待了最先来到的那批妇女,把她们领进了屋。妇女们悄声细语,好奇的目光快速打量着屋子。黑人随即消失了。他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不见了踪影。

两位堂姐妹也同时赶来了。葬礼在第二天举行,全镇的人都赶来看爱米丽小姐那覆盖在鲜花底下的遗体。棺材上方挂着爱米丽小姐父亲的炭笔画像,他看上去一脸深思;妇女们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死亡的恐怖;那些年长的男人呢——有一些穿上了刷得干净笔直的南方同盟军制服——站在长廊或草地上,谈论着爱米丽小姐,好像她是他们的同代人,还认定自己曾经跟她跳过舞或者追求过她;就像所有老人家一样,他们已经记不清时间先后顺序了;对于他们来说,过去并非一条越走越窄的路,而是一片没有冬季的草地,只是最近的十年像窄小的瓶颈把他们与过去隔绝了。

我们很久以前就知道楼上有一个房间,在这四十年里谁也没有见过,要进去就得撬门了。等到爱米丽小姐入土为安以后,他们才去把门打开。

猛地打开门,整个房间被震得灰尘弥漫。这间布置得像新房一样的房间,却处处笼罩着坟墓般淡淡的凄惨的阴森:褪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灯罩,梳妆台,一排精致的水晶工艺品和银白色衬底的男士盥洗用具,但那银白色已失去光泽,刻在上面的字母也难以辨认。杂物之间有一条硬领和领带,仿佛才刚从身上取下来,拿起来之后,在铺满尘埃的台面上留下浅浅的月牙印子。椅子上放着一套西装,叠得一丝不苟;衣服下面是两只寂寞无声的鞋子和一双丢弃了的袜子。

床上躺着一个男人。

我们在那儿怔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俯视着那张枯瘦无肉的脸上所露出的深奥莫测的咧嘴笑容。看起来这个尸体曾经是个与人拥抱的姿势,但长眠比爱情更久远,甚至战胜了爱情苦痛,彻底地驯服了他。他所剩下的躯体已在那套睡衣底下腐烂了,跟他身下的床黏在一起,难以分解;他身上以及在他身旁的枕头上,均匀地铺盖了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尘埃。

后来,我们注意到旁边的枕头上有被人头压过的痕迹。有人从上面拈起了什么东西,凑近一看,一股淡淡的、看不见的干燥异味钻进鼻孔——我们看到了一丝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原标题:《不想阅读长篇大论,那可以了解一下短篇小说天花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