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大前校长谈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学不应被排名牵着鼻子走
从“211”到“985”再到当下如火如荼的“双一流”,中国高校已迎来新的评价体系和建设目标。
5月20日,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江苏教育现代化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在谈到“双一流”建设时表示,所谓“一流”的目标,能实现最好,但也没必要每个学校都去争。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不用把“一流”看的太重。毕竟,每个排名系统指标体系不一样,大学不应被排名牵着鼻子走。
许智宏说,国内学术界对高校排名一直有不同看法。十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行榜把北大排进世界前十几名。当时担任北大校长的他就在学校内部会议上直言,“我不相信北大在全世界能够排十几名。”
排名靠前原本值得骄傲,但许智宏认为,学校到底处在什么位置,自己心里应该有数。此前,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观点,认为严格来说,中国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5月20日的论坛上,许智宏还指出,现在很多大学校长,听到“双一流”建设就很紧张,好像一把刀架在脖子上。对于这一点,哈佛大学的学生看得很透彻。他们多年前就提出,希望哈佛退出高校排行榜。
为何要退出?许智宏称,这种高校排行很容易造成误导。在他看来,每个学校都有长处和短处,排名指标体系又有所不同,学生只有通过到学校访问,深入了解才好作出判断。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许智宏认为,首先要有人,大学要有大师,从而吸引优秀的学生。同时,学校培养的学生走出去,要有一定影响力。这个学生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国家有所贡献。
他还特别提到,现在国内高校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多重视硬环境建设,校园规模扩大了,新购买的仪器设备也不比国外名校的差,软环境建设却没有跟上。
“我们的大学氛围怎么样?老师是不是真正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学生是不是埋头学习?”许智宏坦言,前不久,国外某期刊宣布撤销107篇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这一事件足以引起警惕——如果再不重视高校软环境建设,所谓“提升竞争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大学的目标或者说根本任务应该是什么?许智宏给出的答案是,改良大学的土壤,给学生最好的环境。
他表示,过去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是生物学家,更愿意把教师比作园丁,相应的,大学就是花园。
“我们大学的环境并不是太好。特别是土壤,使用了太多‘化肥’‘农药’,培养的都是拔长的苗。” 许智宏打了个比方,每个学生就是一粒“种子”。这些“种子”,有的可以成为参天大树,有的只是灌木、花卉等一些普通植物,还有的甚至就是路边默默无闻的小草。
无论最后长成什么,能让这些“种子”在大学的花园里茁壮成长,将来进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大学就是成功的。
说到这里,许智宏又主动提起昔日备受关注的北大中文系才子陆步轩卖猪肉一事。
“当时有人讲,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怎么去卖猪肉?我就反问,为什么北大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卖猪肉?何况,他毕业后还有工作,由于企业经营不善,他下海去了。”许智宏说。
据他透露,陆步轩后来回北大觉得很惭愧,认为给母校抹黑了。实际上,是外界不应再抱着过去固有的看法,认为北大、清华就应该是培养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的地方。
“大学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从这个意义讲,北大出几个卖猪肉的并不奇怪。”许智宏称,现在陆步轩和另一位北大学子陈生一起卖土猪肉,生意做得挺大。这足以说明,每个专业都可以出人才,都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就像他有很多研究生,并不是985学校毕业的,一样做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人才观应该改变一点。”许智宏这样强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