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科大首届第二期少年班王永回忆高考:当年15岁

央广网
2017-05-25 14:12
中国政库 >
字号

王永给少年班上新生研讨课。本文图片 央广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比如一群人见面后相互握手,每个人暗记自己握过手的次数,要你证明握过奇数次手的人数是偶数。”这是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第二期少年班面试时的一道题。如今,已经是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的王永,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年的考试,那年他15岁。

王永回忆说:“人家都说你上少年班,一定是上学比较早。其实我九周岁才开始上学。我爸爸妈妈都属于家庭出身不好,在‘文革’期间是受冲击的。当时给我爸爸扣了一个帽子——反动的学术权威。家里生活自然就很不正常,也就没有考虑到我上学的问题。”

王永(左一)跟同学们在宿舍。

小时候,王永是玩扑克牌识数,看连环画认字。父母恢复工作后,王永才走进小学,直接念了3年级。他上初中时,“开门办学”被视为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

就在王永说着相声到处巡回演出时,高考恢复了。学校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高一的王永竞赛分数比高中毕业班学生还高,被推荐参加1978年的高考,没想到考了全县第一。王永的父亲接到了县里通知中科大少年班要招生的电话。

王永说:“我爸没问我,直接当家说考!我们都知道宁铂的故事。如果能考上,就跟被宣传得家喻户晓的人物成同学了。当然,从小孩来讲,还是比较兴奋的。”

1978年3月8号,中科大第一期少年班开学,宁铂等21名少年大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4岁。这些小小少年成为当时全中国青少年的偶像和家长的向往。

就在中科大第一期少年班开学十天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第二期少年班合影。

伴着科学的春天,中科大也迎来了1978年夏季第二期少年班的大学生。“第一期少年班招生就是看你聪明不聪明,相当于做智力测验。第二期就要先按高考招生大纲单独命题。由科大老师单独命题出了一套卷子,工作量巨大,相当于组织一次‘小高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组招生组来做科大专门招考的这套题目。这套题目达到一定的分数线,被认为就达到可以进入本科学习的标准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向中央建议,参考培训芭蕾舞演员的方式,从全国选拔部分十三四岁左右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到大学里去培养,在中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中科大少年班的出现,正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尝试。

少年班学生站在凳子上验算习题。

王永说:“要承认,人的智力发育有早有晚。我同学中有的在小学就能做微积分,而且做得很溜。你还让他天天窝在小学里,从初一初二一直往上走,多少有一种不人道。所以让这些孩子能够在这样的年龄,在达到接受水平的情况下,去学习大学知识。但是,如果让这些够上大学水平的孩子直接上大学普通班去,人家都比他大好多岁,他会觉得不舒服。很多关心的事情、看问题视角不同,不是同龄的玩伴。”

“风里锻炼、雨里考验,我们是一群展翅高飞的海燕。在波浪里出没,在碧空里盘旋……”这是电影《女跳水队员》的主题歌,当初,少年班的老师和同学们把这首歌选为少年班的班歌。当中,重复着一句歌词“下苦功在少年”。

在当时拍摄的一张课堂照片上,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大学生踩着凳子,够着黑板验算数学题。这群人们眼里的“神童”,有的还带着在家玩的铁环走进了大学校门。懵懂间,心里已经种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种子。

王永回忆说:“记得那会儿,我们要是晚上吃过饭聊会儿天,只要时间聊得多了,就说算了算了赶紧学习去。就说我们在这儿这么浪费时间,将来给我们写传记的人怎么来看这件事?都觉得将来有人会来帮自己写传记的。有一次我去图书馆,从早晨开始到晚上离开,一本新的作业本从第一页一直写到封三,一次作业就一本。但也许还不是做得最多的。”

虽然他们的智力发育比同龄人早,但他们毕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和王永同宿舍的谢彦波,年龄最小,当时只有12岁。“有一天买了运动裤,见到汪老师来了,他就说你把我的裤子在这儿掏一个洞,小便不方便。汪老师说‘好,知道知道’。回去掏完了之后锁好边,让他试行不行。这个事情完全是儿子跟妈妈说的话。”

申请开办少年班的相关文件。

小时候,王永从新闻里知道了国外有种“高空无人侦察机”,搞不懂怎么就“无人”了,还能搞侦察。为着这份好奇,他在大二选择学习自动控制。后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深造,读完硕士、博士。后来又回到中科大任教,为了儿时的梦想,一直研究振动主动控制、飞行器制导与控制。

王永说:“小时候我认为,要有‘要干成一些什么事’的愿望可能更重要。现在有不少少年班录取通知书都发到他那儿了,他还放弃上少年班。从家长到老师以上什么学校为目的,是非常糟糕的。你上了这个学校之后还有什么样的目标?人生不是以上到某一个大学为人生结束的。”

王永:人类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研究?

学生:人生下来对世界一无所知,所以我觉得探索未知世界是活着的重要意义。

“下苦功在少年,下苦功在少年……”似水流年,归来仍是少年。每年,王永都会给科大少年班的新生上研讨课,作为老师、作为学长。

(原题为《【那年我高考】王永,下苦功在少年》)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