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睡不着|多少平凡的夫妇就像他们一样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
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讲述一对平凡的夫妇。
好像《飞屋环游记》和《平如美棠》,《伦敦一家人》(Ethel and Ernest)亦是关于一对平凡夫妇的相守一生。
不同的是,这部98%动画的影片来自英国作家、插画家雷蒙德·布瑞格斯(Raymond Briggs)的同名绘本(1998),片中的主角布瑞格斯夫妇是他的父母。

时长1小时26分钟的电影中,这对经历了人类史上最大的科技进步和最惨烈战事的伦敦人相识、相恋、结婚、生子,死于同年(1971)。
1928年,年轻的送奶工欧内斯特与日日经过的一户人家的女侍埃塞尔相识。一束花,一场电影,二人在伦敦郊外买下一栋带前后花园的小屋,卧室里有四扇窗。

如此熟悉,雷蒙德画笔下的花园是人类社会变迁之外的另一个时间标志。童年时用梨核栽下的梨树在父母去世那年梨花满树,一只黑猫从父母看房的时候便在这里游荡,黑猫生黑猫又生黑猫一直陪伴到父亲去世。
而英式花园的花草四季更迭,一面木架上永远开满红紫色铁线莲,门前的粉色月季也在伦敦大轰炸中幸存下来。

数不胜数的此类作品中,《伦敦一家人》因为平凡至极的主人公,因此共通性较之其他更胜。即使在中国,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父母辈及祖父母辈的影子。不是一星半点,而是非常多的相似。

他们才不管政治正确。偏向社会主义的欧内斯特和保守主义的埃塞尔尽管有各自阵营的局限,亦免不了浓浓的白人优越感(曾把从犹太人到穆斯林数落了一长串),但当欧内斯特对一位26岁的女性竞选议员表示不屑,埃塞尔毫不留情地讽刺了他的性别歧视,“你们工党不是提倡人人平等吗?”
当然最后他们一笑而过,就像对他们一生中的无数次政见不合,以及社会变迁一样。
作为个体欧内斯特和埃塞尔当然非常渺小。希特勒、张伯伦、丘吉尔、广岛原子弹、工党胜利、福利体系建立、越战、登月、嬉皮运动……每一股浪潮都足以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
但随着影片的进行,又会觉得他们非常伟大。就像一面湖泊,政治和社会的变迁如浮云流转,湖泊只是一直在那里倒映出不同的颜色。

父母的恋爱往事雷蒙德一定从小便听了无数次。这是欧内斯特和埃塞尔一生里未被折损的美好时刻,因此故事连贯,色彩明亮。
雷蒙德出生后五年便遭遇二战,所以一直到他成年,故事都如书页翻过,由母亲埃塞尔的哭泣和父亲欧内斯特的劝慰(或者反一反);父亲欧内斯特对时局政治的看法与母亲时常相左的意见连接。
这段时期是雷蒙德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记录下父母的交谈,第一次领女友回家的情形,在咖啡馆告诉母亲妻子因精神分裂无法生育的现实,母亲罹患阿兹海默症后逐渐淡出人生的悲哀。
回忆起一生中的大事,恐怕就是这样的片段纷纷。遭遇变故时的震惊和难过,经历煎熬时的每分每秒,事后都会塌缩成一幅幅扁平的画面。
以回忆幻灯片式的特点拍成电影会削弱故事性,有时故事性的缺乏却会让人更加进入这回忆中。

作为职业插画家,小到花园里的一棵植物,客厅和卧室的家具,以及欧内斯特和埃塞尔在这四十几年中面貌和体态的变化,《伦敦一家人》的大部分画面都简洁而写实。
但画至母亲的死状,简直是恐怖的。当欧内斯特和雷蒙德在太平间里看着埃塞尔的尸体,铅灰的笔调把尸体画得骨瘦如柴,灵魂已经离开。父子二人在这一刻内心震荡,雷蒙德让同样的感受轰一下砸中观影者。
还有一处,欧内斯特在送奶时被老街坊拉住,请他帮助自己应付欲望强烈的妻子。欧内斯特尴尬地红着脸拒绝。这样的一个小插曲是由谁告诉雷蒙德的?很可能是父亲自己,或者邻人,会不会是母亲?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父亲会告诉儿子这样的一桩往事?不得而知。
这是欧内斯特的秘密,后来成了雷蒙德的。再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并在看到的时候,想起自己的父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