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瓣9.4,“人只要活着就难免疼痛”

2022-03-04 0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这里没有天才的光芒,只有盼着早点回家的黑眼圈。

救死扶伤不是什么医疗神话,不过是问题解决后的一下短促的舒气。对他们来说,work-life balance才是医疗神话。

前不久,由同名回忆录改编的医疗英剧《疼痛难免》播出,它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群公立医院的妇产科医护人员,如何在不平衡的国家医疗体系下,一个人顶五个人用地支撑着不堪重负的妇产科。

而近几周里,我们目睹庞大体系中的一个个普通人,在时代的冲突中被伤害、被压迫,又以最小单位的力量倔强地抵抗着。世界的撕裂恐怕需要很久去弥合,但那些微小的反抗都是奇迹。

尽管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但它们都展现出人在冰冷的系统下的挣扎和坚韧。

人只要活着就难免疼痛。不管是来自远方的伤害还是附近的伤害,或许到最后,问题的终极解答就是“我在乎”。

《疼痛难免》时而好笑,时而悲伤,时而脆弱,时而硬扛。它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悲剧,但在这段纷纷扰扰的时期里,《疼痛难免》不失为一部“讲人话”的好剧。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01.

不机智的医生生活

人话一:

“I gave my life to this shithole.”——Adam

2006年,医院停车场的一辆破旧小轿车内,妇产科医生Adam Kay在方向盘上打盹儿。

此时他应该在产房上班,然而他无法逃出粘稠的睡眠。几分钟后,当Adam惊醒并急匆匆地冲向医院时,他遇到了一位难产产妇。经过一番惊险的护送,Adam成功把产妇送到产房并接生。

这是《疼痛难免》的开场,它开篇就给观众扔去一个直球:这里的医生生活一点都不机智。Adam更是常用“shithole(狗屎地方)”来表达他对产房的喜爱之情。

虽然嘴贱,但Adam是个能干的医生。他反应快,经验尚算丰富,擅长剖腹产,即便是休息时间也从不拒绝急诊。在工作中,他有点自以为是,嘴下不饶人,但会在少数族裔同事被患者歧视时挺身而出。

这样有趣的主人公,无疑为故事增添了不少喜剧光彩,但整部剧却选择围绕Adam的一个重大医疗失误展开。

在一个有无数会诊和手术要做的工作日中,Adam因为过于繁忙而误判了一名年轻孕妇的情况,这直接导致她的婴儿早产15周,母女一度双双陷入生命危险。幸好在导师的帮助下,那对母女最终挺过危险期,但婴儿因为早产需要留院治疗。

这一重大失误成为Adam的心结。他开始过度诊断,行医变得十分保守,甚至会产生幻觉。更糟糕的是,那位母亲决定投诉Adam,他很可能因此被取消行医资格,而他的感情生活也随着工作的不遂揉成一团乱麻。

接下来的故事,Adam都在试图解开这个心结。他为此做过一些不体面的事,走了不少弯路,但最终他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站了起来,也得到了一个合适的结果。

《疼痛难免》展现了一种稀少的职业剧面向,即非天才的、祛魅的现实主义叙事。Adam或许算个“天才”医生,但当“天才”在资金不足、人手不足的环境中工作,他就是个会犯错的医生。

《疼痛难免》将视角从“你以为的医生”转到“现实中的医生”——他们也许比常人聪慧,但只要进了公立医院就会一个比一个疲惫,工作时三句不离脏话,下班后倒头就睡。主任医师要么官气,要么是个烟鬼。

这里没有天才的光芒,只有盼着早点回家的黑眼圈。救死扶伤不是什么医疗神话,不过是问题解决后的一下短促的舒气。对他们来说,work-life balance才是医疗神话。

很大程度上,这种刺破是令人不悦的。不仅仅是实力层面的刺破,更是道德层面的刺破。天才叙事无疑是一种疏解人心的爽剧模式,因为看聪明绝顶的人解决疑难杂症,总能带来现实世界缺失的快感。但快感不会带来深厚的思考,只能周旋于浅显的崇拜。

因此,我们还需要另一种职业故事。当它把一些灰色的,有道德瑕疵的,不完美的职业人呈现出来时,你才能真正触及他的善良。此时人物做的抉择和成长才是真诚且有温度的。

而这部剧聪明的一点在于,它用Adam的恶毒吐槽包裹住“狗屎”的医生生活,用喜剧包裹住痛苦。我们就像在看一部“脱口秀”医疗剧,这使得残酷的现实能在笑声中软着陆,但笑完后你会觉得,“这日子其实挺糟糕的”。

《疼痛难免》总让人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老鸡汤:“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没有人是圣贤,医生的仁心与善良也不会24小时不限量供应,恰恰是因为很多基层医护人员拿着平庸的工资,还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如果想让贤良的医生为社会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我们需要看见“狗屎般”的医生生活。

02.

难以察觉的情绪劳动

人话二:

“I'm sorry. I really did try.”——Shruti

科普作家、胸外科主治医师王兴在《看理想电台》的访谈中表达过,医生是个矛盾的职业。

一方面,一个医生不犯错就难以成长,但犯错的代价却比大多数职业要大得多。运气好时,患者的身体可以承受医生的一个错误,运气不好时,就可能酿成医疗事故。但无论运气好或不好,医生都得为自己的过失承担沉重的道德拷问。

显然,医生日常面临着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但他们的情绪劳动往往不被正视,因为在那之前,病患的情绪更显而易见。学者汪民安就在《医院建筑的三个悖论》中指出,由于现代社会的死亡大多发生在医院,即便医院是提供治疗的地方,人们始终对它有所顾忌。

恐怕很多人都经历过“排队一上午,看病一分钟”的情况。除此之外,自己或家属住院时总是找不到医生,找到时却又只能得到几句简短的嘱托。再有同理心的人,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理性。

《疼痛难免》站在医生的视角陈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公立医院的门诊病人不可胜数,但医生却远远不够。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医生很可能又要做手术,又要查房,还要处理突如其来的急诊病例,以及看门诊。如果根据紧急程度来分配精力,问诊通常是最低级。

由于工作量庞大,Adam的实习医生Shruti有一次竟然对胎死腹中的夫妇说出:“那只是一堆细胞罢了”。当Shruti回过神来,她才意识到她的话对夫妇造成了伤害。医生的冷漠或寡言,可能只是因长时间工作而不得不架起的情绪保护盾。

王兴医生还提到,至少在中国,出门诊不会给医生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所以从逻辑上来说,他们确实没有很大的动力去让门诊病人百分百满意。

另一方面,病人与医生的信息不对等造成了更多沟通问题。比如,很多病人会把从互联网上看到的信息当真,或把一位医生与另一位医生的诊断作比较,而医生在有限的门诊时间内是无法认真回答每一个类似问题的。

正如王兴医生在《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中所写,“对教授来说,(看诊的一分钟)是要决定治疗方案的,任何无关的信息都会拖延他下判断的时间,作为门诊医生,他并不希望和你聊天。”

更多时候,病人对疾病的不了解,会使他们比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更焦虑。因此,医生除了需要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还承受着一定的安抚责任。

《疼痛难免》还展现了医生的另一种情绪劳动——徒劳伴随的无意义感。

实习医生Shruti在一次会诊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位二胎孕妇可能被丈夫家暴,在她采取隔离手段并与孕妇谈心后,孕妇却在第二天拒绝了她的帮助,而那位丈夫也没有受到应得的处置。

这次失败的营救给了Shruti深深的无力感,她开始觉得自己的一些努力其实毫无意义,而她没办法改变现状。

但产房不等人,Shruti很快又投身到下一位患者上,根本没时间悲伤。她的工作在“问题出现”-“解决问题”-“下一个问题出现”之间无限循环,中间还穿插着备考。当生活被工作高度异化,久而久之,她陷入了麻木的沼泽。

有一次,Shruti在超市遇见了她接生过的孩子的父亲,那位父亲认出了她并热情道谢,而面对此景的Shruti却落荒而逃。

当新生命的成就感都无法让枯萎的心灵回光返照时,Shruti已然变成了一架冰冷的机器。

在某个照常忙碌的工作日,Shruti得知自己通过了妇产科资格考试,她游刃有余地治疗好当天的所有病人,然后在又一个迎着晨光下班的休息日,用最后的人性,结束了机器的生命。

观众就跟Adam一样,在为Shruti的独当一面欣慰之时被当头一棒。阵痛过后,才回想起指向自杀决定的种种迹象——无休止的加班、无处消解的情绪、患者投诉、考试......

原来,扛得住的人是少数,扛不住才是常态。正如Adam所说:“她并不认为(通过考试)是成功,因为在这样一个破碎的系统中继续工作,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光明的未来。”

03.

选择善良

人话三:

“They do it because they care.”——Adam

医疗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影视题材,或许是因为人人都得经历生老病死,而人们又渴望从伤痛中提炼出希望。

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医疗剧,经典如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温暖如韩剧《机智的医生生活》,还有《豪斯医生》《急诊室的故事》《白色巨塔》等等,它们都展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多个面向。

在前作如此丰富的情况下,《疼痛难免》的独特之处或许就在于它的吐槽精神,以及吐槽背后,选择善良的普通人。

Adam的吐槽之所以好看,离不开他的“口嫌体正直”。因为最终打动人的,不是他生来善良,而是他在经历过一切后,依然选择善良、相信善良。

好看的医疗剧让你共情角色,有力量的医疗剧让你共情医生本身。

正是在这个资金不足、人手短缺、领导官僚、中基层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的“狗屎地方”,我们能看到一些真实的人,而不是超人。

当他们可以不被身份道德绑架时,我们终于能听到一点人话。

总体来说,《疼痛难免》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理想主义的结尾。

Adam在听证会上的一番肺腑之言,动摇了系统中的上位者。他以一己之力,在这个坚固的系统中松动出一条缝隙。尽管他完全可以选择一条不那么体面,但更保险的路。

这大概是全剧最神话的部分,就是在“正确”和“容易”之间选择了前者。这个神话恰恰建立于“选择善良”的力量。

《疼痛难免》是一部披着喜剧外壳的现实主义医疗剧,它揭穿了公立医疗体系的不平衡。正是因为体系的缺陷,患者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医生则在工作中被一次次推到悬崖。

不过,或许因为篇幅限制,《疼痛难免》第一季只呈现了医护人员的结构性困境,也就是体系有缺陷的结果。虽然它尚未深入剖析公共医疗体系的不合理之处从何源起,但这也不会弭除《疼痛难免》的批判力。恰如《卫报》的一篇影评指出,《疼痛难免》设定在新冠疫情前的2006年,那么16年后的今天,事情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呢?

抛开医疗题材,剧中人物的工作问题其实和大多数现代都市人一样:过劳、异化、意义感缺失、沉没成本高、难搞的“客户”、永远不够的项目预算......

你的公司永远是个“shithole”,但希望我们都能像Adam一样,拥有选择善良的信念。

参考资料: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上海译文出版社,王兴

This Is Going to Hurt review – Ben Whishaw stars in a realism-packed adaptation | The Guardian, Lucy Mangan

番外:《医院建筑的三个悖论》| 看理想节目,汪民安

去医院不慌指南:小王医生给你支几招!| 看理想电台

撰文:林蓝

监制:猫爷

配图:《疼痛难免》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原标题:《豆瓣9.4,人只要活着就难免疼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