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纪委机关报刊文批“蝇贪”:民生资金岂容“雁过拔毛”

鲁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7-05-31 10:31
打虎记 >
字号

“蝇贪”猛于虎,不少深受贪腐之害的群众都有这样的感受。最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民政办被曝光的“微腐败”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值得深刻反思。

据报道,在这个民政办,两个民政工作人员相互勾结、沆瀣一气,置群众利益于不顾,想方设法谋取私利。他们一边对五保户的保命钱“雁过拔毛”,把用于扶危济困的慈善捐款、临时救济款装入私囊,一边让家人住敬老院,对职工自己领救济、公款吃喝等问题放任不管,俨然把民政办当成了私人领地,把民生资金当做了想吃就吃的“家常便饭”。目前,二人均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将面临法律的惩罚。

剖析个案,为的是举一反三,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实际上,在基层民生领域,不只是民政资金和资源被一些腐败分子吞食,在扶贫脱贫、危房改造资金、粮食补贴等方面,也存在“微腐败”现象。其结果,是民生红利沦为个人私利,民生工程沦为“敛财工程”,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给党和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带来严重损伤。

截至目前,各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网站上发布了不少基层“微腐败”案例,有个别村“两委”干部甚至全军覆没。这还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推进反腐败斗争,增强群众获得感,必须向这些群众身边的腐败亮剑,用党纪国法捍卫群众利益。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反思民生领域的腐败现象,往往存在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程序不规范等共性问题,导致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官”小权力大、级别低但手中资源多,事实上处于不受监督、不受约束的状态中。

就拿江苏淮安那个基层民政办来说,作为民政系统的终端,掌握资金多,调配权力大,但人员配备少,基本由助理一个人说了算,行使权力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比较大。临时救济申请多少次,金额要多少,往往一个人就能定。这就为寻租牟利、私相授受打开方便之门。从大量案例来看,基层的微权力一旦不受监督、失去约束,将对一方百姓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常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于基层的微权力而言,这一点同样很迫切。基层治理有其复杂性,权力运行有其自身特点,这都要求在管住管好基层权力上要多接地气、多下功夫。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合适管用的制度笼子,为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保护群众利益打下坚实基础。

(原题为《民生资金岂容“雁过拔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