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不着|对于校园欺凌,请别轻描淡写

岳无羞
2017-06-06 22:0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

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聊聊校园霸凌。

一、从校园欺凌说起

根据2017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

2017年5月20日,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在中南大学举办“社会风险与校园治理”高端论坛中,正式发布《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根据《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在校园中,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绝大多数欺凌者也是被欺凌者;关系欺凌的长期性、反复性特点明显;隐瞒校园欺凌事实成为被欺凌学生的“第一选择”;校园欺凌主要来源于同班同学;男生是欺凌行为的主要参与者。

校园欺凌的手段逐渐增多,行为数量逐年增加,已成为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仅在中国如此,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着“校园欺凌”的现象,尤其在日本,“校园欺凌”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生“不登校”(既不是因为生病,也不是因为家庭贫困,但却不去学校的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研究》一文中,作者经调查指出,日本校园中广泛存在着以诽谤嘲笑、无视排挤、恶作剧、刻意刁难、发送恶意信息、打人等多种类型的校园欺凌(刘雅梦:《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研究》,第36页 )。

而由于许多学生很难界定“闹着玩”与“校园欺凌”二者的区别,因此往往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意识到自己是“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在反思“校园霸凌”问题上,日本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品。

由中岛哲也执导,松隆子主演的《告白》

由古泽良太编剧,石川淳一、城宝秀则执导,堺雅人、新垣结衣主演的《legal high》

这些作品都致力于探讨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手段,对于社会现实而言,影视作品中的许多冲突情节也许过于极端,过于理想主义,但单就种种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而言,无论对“校园欺凌”再如何重视,都不会显得极端。

2016年上映的《声之形》是京都动画根据大今良时的同名漫画改编的剧场版动画,由山田尚子执导。

作品主要讲述了先天性听觉障碍的少女西宫硝子,在六年级转校后,多次努力尝试与同学交流相处,不仅无果,反而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后终因无法忍受,再次转学。而带头欺凌硝子的实田将也,在硝子转学后被校方认定为欺凌事件的唯一负责人,成为被所有同学孤立、欺凌的对象,遭受挚友背叛,饱受打击。

升入高中后,将也对周边的人、事产生了认知障碍,试图自杀,未遂。后来,将也偶然与硝子重逢,将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弥补当初硝子所受到的伤害,但这一行为却无法获得其他小学同学的认同。

当年的矛盾在多年后又一次被旧事重提,自我厌恶的硝子选择自杀,而将也在阻止硝子时,不慎从阳台跌下。康复后,硝子与将也都开始努力接受自己,修复与朋友的关系,重新认识世界。

尽管动画中剧情冲突较为剧烈,但是结局并没有沿着剧烈的冲突惨烈收场,最终仍是让动画中的诸多角色前嫌尽释,共建美好未来。

《声之形》拥有非常深刻的出发点——校园欺凌,也拥有十分容易令人产生共鸣的结局——理解并接受自己,同时还拥有多个值得被探讨的话题,如“如何打破交流的屏障”,“如何弥补年少的过错”,“如何让赎罪不是自以为是”,但很可惜,动画作品中用以解决矛盾,使众人获得“救赎”的方式仍然是“少男少女间朦胧的感情”,这使整部动画作品在深度上颇显不足,殊为可惜。

被欺凌的硝子与被欺凌的将也

二、不宜轻描淡写的沉重性

相比于漫画原作,动画版的《声之形》在许多深层问题上草草带过,几个交替镜头,几句无关痛痒的对白,这种刻意或是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使动画相比于漫画牵强了很多。

例如,漫画中强调了实田将也起初欺凌西宫硝子的原因,不仅仅是硝子本身的听觉障碍,而是将也在“小升初”之际,试图用“欺凌硝子”这一行为使他自己摆脱“需要成长”“不想长大”的矛盾性,通过欺凌行为释放压力,逃避压力,重新成为班级中心,仍然扮演“孩子王”这一角色。

但在动画中,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被简化为将也毫无根源厌恶硝子的几个画面。

硝子尝试和将也成为朋友,但失败了

又例如,在与硝子重逢后,将也其实有过一段坦白,认为自己在硝子走后的一切遭遇是由自己肆意妄为造成的,他不想这样行尸走肉地生活。对于当时欺凌硝子这件事,他感到非常后悔。

漫画中也在此处进行了点题,将也认为,曾经年少不懂事,只会用“互相伤害”作为传达声音的形式,而现在的他,希望能够了解硝子的“声音”。但很可惜,这一段在动画中也被删减,并且直到末尾,动画中也没有真正交待将也决定弥补“赎罪”的心理变化,仅仅是让将也认真地致歉。

而动画中对于整个故事线索的提炼,也局限于“成为朋友”:硝子试图和将也成为朋友,将也试图和硝子成为朋友,永束和真柴试图和将也成为朋友,植野希望朋友之间的关系都能回到过去。

相比于漫画原作,这种“成为朋友”的叙述方式实在太过浅薄,不仅不能凸显出原作中众人不同的性格与出发点,也不能解释许多冲突爆发的原因,反而是让复杂的剧情归因于简单的“愿望”,略显粗糙。

在动画中被反复强调的只有“朋友”身份

再例如,关于硝子的母亲西宫八重子。在漫画原作中,母亲的戏份较重,作者十分细致地展现了硝子母亲的性格成因,彻底抚平了读者之前对母亲的一切怨气与误解,可以说是原作漫画中一个非常精彩的爆点。母亲对硝子与结弦两个女儿的爱与教育都体现在这一段刻画中,并且与前画中的许多细节一一呼应。

同时,这个角色也是故事成立的重要原因。正是硝子母亲的出现,读者才能意识到,为什么将也在重逢硝子后所做的一切是杯水车薪乃至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将也努力赎罪、弥补,都不能消弭将也自己的痛苦。

但很可惜,在动画中,关于母亲的戏份大部分被删除了,只给观众留下母亲略显不近人情的印象,观众也很难从剧情处理中理解将也复杂矛盾的心态。

动画反复渲染着硝子与将也之前对彼此的好感,其实是在逃避漫画原作所试图探讨的课题。

结尾中向将也道歉的硝子母亲

再例如,动画删减了许多次要人物的戏份,使次要人物在动画中显得多余,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是真柴智。

在漫画中,真柴智试图和将也成为朋友,因为真柴智认为将也是一个怪人,他希望能够通过和怪人成为朋友,从而找到一种正常感,这是真柴智的初衷。

他在漫画原作中其实是与男主角实田将也形成镜面的人物,真柴智曾经遭受过欺凌,敢于面对并且反抗欺凌,同时也厌恶欺凌他人的人。面对同样的欺凌行为,真柴智和将也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漫画将这种对比呈现给读者,也是在为将也的行为做出注释。

但很可惜,在动画中,真柴智成为了确切意义上的花瓶,被将也斥骂为“多管闲事的局外人”所以离开,再以“朋友”的身份和将也修好,对于剧情而言并没有太多意义。

在动画中存在意义稀薄的真柴智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动画并没有将漫画原作中的重要主题呈现出来。

或许是考虑到受众,或许是限于“校园”“友情”“爱情”的标签,或许是想要表达的事物太过杂乱以至于喧宾夺主,《声之形》动画版更像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讲了一个青涩的校园友情爱情故事。而漫画原作,则在刻画社会现实、反映人性本质上,更为直截了当,更为一针见血。

三、细节精巧

尽管有缺陷,但动画作品在细节呈现上仍是十分精巧的。

在经受欺凌后,男主角实田将也生活得颓丧且落魄。但动画中想要呈现男主角落魄其实并不容易,由于画风的限制,即便男主角穿着松垮的T恤,顶着鸟窝头,在动画中也很容易呈现出“放荡不羁”的美感,所以在动画中,出现了许多精巧的细节。

在整部动画中都没有放好的衣服领标

皱皱巴巴的制服

同时,《声之形》动画版也会往往通过一些前后相似的细节来让读者理解人物关系,避免使用过多镜头造成拖沓感。将也为结弦打伞,自己暴露在伞外边淋雨,这成为结弦尝试谅解将也的开始;硝子为植野打伞,自己暴露在伞外边淋雨,这成为二人关系改善的开始。

十分相似的两个镜头

延续了漫画中的表现手段,《声之形》动画版在呈现实田将也的主观世界时,也用了将旁人脸上“打叉”的方式,暗示外界的人、事对于实田将也而言是缺乏真实感、不重要、无法碰触的。当有人被将也接纳时,Ta脸上的叉将掉下,成为能够与将也进行实质互动的人。“叉”是否存在是实田将也判断能否与对方进行实质交流的重要标准,也是表现实田将也心理变化的重要手段。

在遭受校园欺凌与朋友陪伴后彻底封闭内心,自我厌恶,无法面对他人的实田将也,其实在通过向硝子赎罪这一行为,拯救硝子,也使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救赎。

其他人、“叉”掉落的真柴智、结尾时所有“叉”都掉落

而在表现西宫硝子自杀的一段镜头中,动画也呈现了极为出色的镜头语言,整个过程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暗示。

在陪伴母亲、妹妹与将也度过快乐的篝火节后,穿着和服的西宫硝子爬上阳台准备自杀,夜风将硝子的头发、衣角吹起。

动画采用交替的镜头呈现望着烟花,相对静态的硝子,与试图阻止硝子、从外屋摔进里屋,相对动态的将也,之后运用飘动的窗帘隔开将也与观众的视野。

窗帘尚未飘起时,观众与将也试图阻止硝子的心情是一致的,窗前飘起,遮挡硝子身影时,观众与将也内心的绝望与恐惧是一致的,而当窗帘落下,硝子的身影消失无踪,只剩下仍然璀璨的烟花时,观众和将也的情绪都达到了顶峰。

四、人皆有过

回到作品本身,尽管作品试图探讨的许多问题都被“校园恋情”模糊了焦点,但观众仍能窥见一些藏在和平外表下尖锐感。

从六年级西宫硝子转入班级,到结局所有人都宽恕彼此,这一长长的过程中,所有人都是有错的,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人可以站在道德立场谴责他人。

实田将也带头欺凌硝子,多年后自以为是地赎罪,弥补自己的愧疚感与罪恶感,试图解开自己颓丧生活的死结。但在游乐园事件前,将也从来没有认真地理解过硝子,也没有真正理解其他人,只是自顾自压抑地活着,尝试用受苦的方式将西宫硝子作为自己的责任,实质是一种自我满足。

植野直花出于对将也的好感,加入了欺凌硝子的行列,并在多年后仍然直言讨厌硝子。植野一直将当年将也被欺凌,与朋友反目的原因归结于硝子,并一厢情愿地想让朋友之间的关系回到起初的状态。

她口口声声对将也有好感,却没有在将也被欺凌时挺身而出,也没有尝试理解后来的将也,仅凭着对儿时生活的执念行事,以至于造成了硝子自杀,将也险些丧命的严重后果。

佐原美代子在小学时可以成为那个唯一将硝子带出深渊的人,但却因为懦弱胆怯最终屈服于大众,并在重逢后仍然没法鼓足勇气与硝子相处,想要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平和,在遭遇困难时唯一的行为便是逃避;

川井未希的内心只有自己,抱着优等生的想法高高在上,自以为甜美可爱,旁观一切罪恶,是欺凌行为的帮凶,却试图撇清自己置身事外。

没有人是无辜的

而作为受害者的西宫硝子,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无辜的。作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她的确是值得同情,值得怜悯,而欺凌行为的实施者也绝对是必须被谴责惩罚的。但作为普通人而言,西宫硝子也并未以正常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

从植野直花的视角看来,硝子并没有尝试理解别人,或敞开心扉让别人理解她;硝子只是在遇到所有交流障碍时再三道歉,回避问题,回避交流;硝子常常自动将自己代入受害者的一方,利用权威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路,如求助于老师、家长。

植野的看法当然是偏激而片面的,但硝子确实出于自卑与对自己的强烈不认同产生了极度悲观的情绪,她的性格使所有与她相处的人都产生了不由自主的“负罪感”,而这种“负罪感”很多时候是毫无来由的。

她先天性听力障碍并不是她被欺凌的真正原因,而由此产生的性格问题,才是造成诸多严重后果的主要因素。长大后的硝子也并没有改变这一切,在面对旁人的努力时,硝子甚至无法像小时候那样喊一句“我也在努力啊”,反而是用极端的方式逃避现实,认为只要自己死去,所有的矛盾就可以不复存在,这种由自卑产生的极度自我厌恶才是硝子悲剧的本源。

这种极度的自我厌恶也是实田将也一直以来的心理问题,而实田之所以会在许多冲突之后,开始选择理解硝子,而不是自我满足地继续“赎罪”,正是因为实田终于明白了硝子对自身的厌恶,也开始明白对硝子的真正拯救应该从何做起。与其说实田用拯救硝子来使自己的存在有了真实感,不如说实田与硝子实则是在相互救赎。

面对植野的和解举动,硝子选择了坦白,但未被对方理解

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不是造成欺凌的理由。欺凌本身所怀揣的巨大恶意是毫无根由、毫无依据,且绝对无法被原谅的。

无论在校园、工作单位或是社会中,欺凌行为都是普遍存在的。欺凌的手段层出不穷,受害者的心灵相比于身体更加千疮百孔,许多欺凌行为的受害者随着年龄、能力、社会地位的提高,又转换身份成为了欺凌者,这种恶性循环所造成的危害看似不起眼,实则在用细微的方式腐蚀各种道德与规范。

在欺凌行为中,欺凌者是错的,旁观者是错的,默不作声担心祸水东引的人是错的,随波逐流永远漠不关心的人是错的。

故事的最后,《声之形》并没有告诉我们声音的形式究竟是怎样,或许作者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所有观众都知道:

声之形,绝对不是以校园欺凌的形式。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