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临海风物:蔺草团扇和乌饭麻糍
拉什什
最初听说浙江临海的紫阳街,是因为紫阳真人。这名字虽是后人起的,紫阳真人曾在这里居住修行却是不假。一条古街不拐弯,整整1050米,有街无名很多年,商贾往来,兴旺经年。它曾被叫中正街、解放街,可最终还是落在了最具仙气的名字上。
紫阳真人是谁呢?史上真有其人,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是也。因为吴承恩的垂爱,他还上西游记露过一次脸。对,就是他,天使下凡般地送给被妖怪掳走的百花羞公主一件带刺霞衣,呵护公主不被玷污直到被救......

被仙名诱来至此,我却被古街上的两件人间小物吸引:蔺草团扇和乌饭麻糍。
在老街一家不起眼的店铺,守店的女主人十指翻飞,手中粗细均匀、柔软强韧的就是蔺草。用蔺草编织的帽子,拿起时一股冰凉光滑的触感渗进指尖,蔺草编织的表面纹路均匀,如同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观看这样娴熟的手艺,是一种享受。抬眼望去,发现头顶上也是蔺草编织的灯罩。一面墙上挂了十几把蔺草编织的团扇,花纹各有讲究。遮阳帽除了宽檐帽,还有时下流行的爵士帽,捏在手中非常柔软。
另一面墙上,贴着一张海报,上面介绍了临海岭根草编成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缘起综述。
说是早年间,临海岭根村一带,当地农民普遍种植蔺草,冬日种下,春夏收割。手工编织草帽、蒲扇、草篮及草鞋等日常用品,是村民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过去不少岭根村妇女,从小跟长辈学习编草帽和蒲扇,最初为的是给家人遮阳、扇热驱蚊,再后来有积存,就拿出少量售卖,逐渐形成了家家户户编织草帽的风俗。这风俗也就到80后一代的小时候为止,90年代出生的孩子,几乎没人去学了。

当地政府想要扶植这门手艺,评了非遗之后,又在手艺的诞生地岭根村开设了一家草编馆,把好几位90多岁的手艺人和她们的儿孙弟子请来坐堂,展品资料也搜集得很全,可谓用心良苦。
说话间,店主人的双手却没停,草帽的沿又宽了一圈。发现待了半天,店中客人就我一个,不禁为这冷清感到有些可惜。
见我好奇心重,主人指着角落里一桶深紫色的渍物说,这是野蓝莓。听说过野生树莓,野生蓝莓还是第一次见,细看除了个头小点,其他和蓝莓本尊并无二致。
外乡人的大惊小怪,让主人觉得好笑,她又用家乡话说了另一个名字,我听不太清,用相似发音上网一查,发现这个野生蓝莓的学名其实叫乌饭子。

本地人用乌饭子和叶子一起捣碎,混合糯米,包裹豆沙馅之后,外面撒上一层鹅黄细粉,做成一道点心名叫乌饭麻糍。细粉初疑是豌豆粉,后来一问,答曰松花粉。松树开花,塔状的花穗,摘下来晒干,再抖一抖,就得到金黄的松花粉。松花粉撒向乌饭麻糍,既好看又防粘手,闻上去还有蜜香。
而这幻紫和鹅黄,配一起馋煞人的东西,居然最开始是为了犒赏耕牛的。临海民间有说,4月初八是牛的生日,为感谢牛儿一年辛苦,人们喂它吃乌饭麻糍,既补养身体,又有防蚊蝇的效果。
既然牛吃了防蚊,那么也别怪人类投食自个儿了,甜香不腻又无添加,即便放五星级饭店,也是很高级的一道甜点。我问编织娘采购了一把蔺草团扇、一只蔺草置物筐,出店门左转,看见有人推车叫卖乌饭麻糍,毫不犹豫来了一盒,大爷一开心,另切了一小段让拿手里吃,真是满口留香、一手金黄,一时间,“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更多前沿旅行内容和互动,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公众号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