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是男的,我反对性别偏见,但我说不出口

2022-03-10 0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苏七年 果壳

与性别有关的陈规旧俗,例如女性应当依附于男性、归属于家庭,以及衍生出的“女孩子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主外、女主内”,“贤妻良母”等话语,是性别不平等在世界各地依然存在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社会在急速发展,性别平等意识近年来得到了广泛普及,像下面这篇《罗马假日》的影评,2007年刚发出来的时候大多评论在夸“好丈夫”,在最近几年就已经是开怼的远多于赞同的了:

“女人嘴馋”不是事实,女性不需要被当成公主供着,

也不需要被强加伟大解释 | 豆瓣

另一方面,与性别有关的陈规旧俗依然顽固地存在于每个村镇、每座城市,暗藏在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段对话中。

当社会规范的更新远远落后于社会变化的速度,就很容易出现一个悖论:

大多数人私底下其实都已经不接受这些偏见陈规了,但规范依然没有得到革新,因为所有人都以为其他人都同意遵从这些规则,所以即使不情愿,他们依然会在行为上遵从古旧的社会规范。

这被称为“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比如说当亲戚们聚在一起处理家庭纠纷的时候,往往会要求女方再忍耐一些,以和为贵;但私下里回到家把门一关,很多都会说男的做得太过分了,是该好好教训一下。

就像皇帝的新衣,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没穿衣服,但在公众场合,他们都以为别人能看见,那么“皇帝”就能继续荒谬的游行。

如何打破这种荒谬?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说:“时代变了”。

时代变了,现代化一点吧朋友!

“我很想支持妻子,

但同伴会因此嘲笑我的”

日本和沙特两个国家的研究都发现了对传统性别规范的多数无知现象,这两个国家是当今世界性别不平等现象较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在女性经济参与和工作机会的平等上,2021年日本处在世界各国的第117位,而沙特只有149位[1]。

在日本,按照传统,家庭分工是由性别决定的,男主外、女主内,在孩子出生后,往往由母亲担任养育者的角色,而男性就不该有要参与家庭活动的想法。

父亲如果因为家庭原因在职场缺席,既会让上级对他的工作评价降低,也很容易让他遭受诸如“太太很凶吧”之类的冷嘲热讽。

美国职棒联盟选手会因孩子纪念日缺席比赛,

但日本观念不认同这点 | 《勿言推理》

即使日本社会的双职工家庭大大超过了单职工家庭,但因为“男性顾家是在职场偷懒的借口”、“照顾家庭是女性的责任”等一系列性别陈规的存在,大多数妇女会为了照顾子女而在结婚或第一次生育时离开职场,在子女不再需要密集照顾后,才重返工作岗位[2]。

以陪产假为例,即使日本法律规定男女均可休产假/陪产假,且时间最长可为一年,2019 年日本男性实际休陪产假的比例依然只有 7%[2],而女性休产假的比例达到了82%。

男性是真的不想休陪产假吗?并不是,早在2008年,就已经有超过60%的20岁至40岁的日本男性希望在生孩子时休陪产假[3].

意向与实际行动之间相差如此悬殊,背后的根源很有可能就是多数无知[4],一项2017年的研究就表明,日本青壮年男性会显著低估自己同年龄段男性对休陪产假的赞同态度。

研究的参与者均是年龄在20-49岁之间的男性,他们既需要给自己对休陪产假这件事的态度打分,也需要给自己同年龄段男性对休陪产假这件事的态度打分。

结果发现,参与者实际态度均分是4.22分,偏向于轻微支持,而他们认为同龄人对休陪产假的态度均分是3.16分,偏向于轻微反对。

不仅如此,那些支持休产假,但认为他人对休陪产假持消极态度的人,虽然有着较高的休陪产假的渴望,但问他们未来休陪产假的可能有多大,他们就改口说不太可能了。

3.5分以上是积极态度,3.5分以下是消极态度,

整个就是我想休但我不会去休[4]

与之类似的还有沙特[5],它的文化观念比日本还要保守得多,在工作上,除非得到男性监护人的同意,否则女性不能外出工作。

2018年,在调查了500名18-35岁来自不同社区的男性后,研究者发现,他们中有87%的人都支持“女性应当被允许外出工作”,但平均来说他们认为只有63%的同期参与者同意这一点,72%的人都低估了周围人对这件事的支持比例。

横轴是(估计比例 - 实际比例),纵轴是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5]

告知这些人周围人实际的同意比例,多数无知被打破后,将有效推动性别平等。长期随访研究就表明,相比对照组,告知实际比例的家庭中女性外出求职的比例从5.8%上升到了16.2%。

当然,无论是男性休陪产假,还是女性外出工作,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家庭生活参与者的普遍诉求。在经济压力等因素的推动下,这类落后于时代的社会规范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消除。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更普遍存在的,更加隐形的性别歧视时,就会发现,多数无知的负面效果可能更加根深蒂固,需要更多人把这件事说出来,并且切实地表示反对,才能推动改变发生。

性别偏见中的多数无知

今年最新发表的一篇研究就重复了性别偏见的多数无知现象,研究者首先是测量了被试的性别偏见信念,以及他感知到的周围人的性别偏见信念。

结果发现,男性确实会高估其它男性的偏见信念,换而言之,他们觉得周围的男性会对女性更有偏见。

并且这不是因为自我感觉良好,或是想要夸大自己没有偏见一类的原因,一个支持证据是,男性对女性反偏见信念的感知就很准确,与女性的自评没有显著差异。

然后,研究者就试图在实验室中消除这种偏差,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向被试呈现多数无知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就告诉他们,你们周围的男性其实比你们想象中更没有偏见。

另一种方式是在模拟情景对话,让被试直接看到有其他人站出来,对抗性别歧视的言论。

结果发现,光是“知道别人没那么有偏见”,对提高被试的同盟行为(例如反驳歧视者、关心被歧视者等)没有显著帮助。知道多数无知现象既没有让男性,也没有让女性更多地支持性别平等。

只有在看到有人站出来后,同盟行为才会显著增加,被试的犹豫才会显著减少,而且这种改变主要显示在女性被试身上。无论是给予信息还是给出行为榜样,男性的同盟行为都没有显著增加,连作者都在论文里大喊“Why”。

为什么用尽办法,男性还是对周围已经改变的规范不为所动?

反对性别偏见,无论男女

性别定规既压制了女性本身的蓬勃力量,也让男性在获得特权的同时,担负起更大的家庭压力与期待。

就像一篇男性访谈中所提到的那样:

“童年的生活还是给我留下一个意识: 我是这个家的男孩,将来是要主事的, 家庭的很多责任、家族的很多责任, 我是需要担当的。那时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是说的那样吗, 为什么要这样呢? 男孩就是要比女孩重要、比女孩强吗?”[6]

性别不平等的后果人人都在承受,无论是男是女。

我国国情复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代际间的观念差异更是相当之大,所以年轻人会发现,在自己身边的熟悉世界外,守旧力量依然无处不在,就像一块巨岩挡在社会发展的前路上。

今天的一张海报

面对不正确的事情,大家很可能早就看不顺眼了,只是犹豫自己是不是人微言轻,无法撼动周围的偏见。

巨石没办法被一个人推动,但站出来的每个人都将让巨石倾斜一分。

社会规范的改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很简单。在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性别意识,挑战不平等的性别规范,打破多数无知的陷阱后,曾经虚假而落后的社会规范将会破裂。

也许有天你会发现,周遭世界变得不那么荒谬,不那么不合理了,而原因就在于你多年前踏出的那一小步,说出的那句“我不相信”。

参考文献

[1]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GGGR_2021.pdf

[2] https://www.gender.go.jp/about_danjo/basic_plans/5th/

[3]https://mixi-research.co.jp/voluntary/2009/pdf/200911_1.pdf

[4]Miyajima, T., & Yamaguchi, H. (2017). I want to but I won't: Pluralistic ignorance inhibits intentions to take paternity leave in Japa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508.

[5]Bursztyn, L., González, A. L., & Yanagizawa-Drott, D. (2018). Misperceived social norms: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Saudi Arabia (No. w24736).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6]De Souza, L., & Schmader, T. (2022). The misjudgment of men: Does pluralistic ignorance inhibit ally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周洪超, & 方刚. (2015). 具有性别意识男性的男性气质研究. 中国性科学, (11), 111-115.

作者:苏七年

原标题:《我是男的,我反对性别偏见,但我说不出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