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纪委机关报刊文:官员绰号之中见民意,不妨顺藤摸瓜

崔登峰/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7-06-09 10:07
打虎记 >
字号

前不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北京市门头沟区原区长王洪钟案件警示录。王洪钟被老百姓送绰号“王指倒”,意为“拆迁中,他指哪儿,哪儿倒”。

抓早抓小、落细落小,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是正风肃纪的一大特点。如何抓早?那就要听民声、察苗头、看公论。而绰号就是最好的公论,预示着这样那样的端倪。

绰号,亦作外号、诨号,通常是根据某人的生理特征、性格特点、事业成就等因素给予的非正式称谓。俗话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绰号是民声民意的反映,善恶忠奸都在其中。好官廉官的绰号我们暂且不谈,单说说那些贪官庸官的绰号,以探寻其中的时代方向、作风导向、民心走向,警示为官者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

北朝后魏王室子弟拓跋庆智,非受贿不办差,人送绰号“十钱主簿”。北宋“三旨宰相”王珪,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只做“三步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奉行“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这样的贪官庸官,历朝历代都有。任何一个官员,无论他们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其为人行事,民间自有口碑。这就是民心的力量。

古代贪官庸官的这些绰号,有的被叫了一辈子,但由于当时的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够严,他们有的可能未被“问责”。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就不能对一些官员的绰号视而不见、不管不问。因为这些绰号包含着群众的极大讽刺,隐藏着或违纪、或腐败的信号。

梳理近几年落马的官员,不少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绰号。譬如,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称为“拆迁大佐”,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被称为“玉痴省长”,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被称为“推土机市长”,天津市原公安局局长武长顺被称为“武爷”……诸如此类,不难看出,代表着官员什么样的嘴脸。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群众心里有标杆,给谁起、为何起、起什么,绝对是一针见血,准确恰当。“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今天,发挥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妨以绰号为切入点,顺藤摸瓜、查明就里,把正风肃纪、纠贪反腐做到前端。

(原题为《绰号之中见民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