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郑君里全集》出版,回溯“一个人的电影史”
郑君里,一位活跃于中国20世纪30至60年代的戏剧家、电影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日前,八卷本《郑君里全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6月10日, “一个人的电影史——《郑君里全集》首发暨纪念郑君里特展开幕仪式”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几乎上海大半个电影界的人都到了现场,老中青三代电影人们在这场活动上找到了“寻根”的感觉。

中国电影的全才艺术家
1928年,郑君里进入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此后至1940年代中期,他至少参加过二十六个团体超过七十种话剧的演出。1932至1937年,他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主演了《野玫瑰》《火山情血》《奋斗》《人生》《慈母曲》《联华交响曲》等22部进步影片,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郑君里多以普通劳动者或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映现于银幕,他英俊的形象和不甘压迫的个性给影迷留下深刻印象,在影坛素有“伟大的老虎”的绰号。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加入了上海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孩子剧团、西北巡回教育班、中国电影制片厂等机构,在前线和大后方从事国防影剧,编导完成了《西北特辑》《民族万岁》《野人山》等纪录片。
抗战胜利后,郑君里转入故事片的编导创作,先后进入联华影艺社、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蔡楚生合作)及《乌鸦与麻雀》《我们夫妇之间》等影片。1950年代初到1965年,他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主要导演,编导了《人民的新杭州》《宋景诗》《聂耳》《林则徐》《枯木逢春》《李善子》等作品。

但这些仅仅道出了郑君里不凡人生的一半。他勤于笔耕,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字。据统计,可单独出版的学术著作(含译著)就有八种,其中,《现代中国电影史》《演技六讲》《演员自我修养》《角色的诞生》《画外音》等,都是戏剧和电影领域的殿堂级读物。此外,郑君里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笔记、教案、小说、杂文等超过百种。
近四百万字的《郑君里全集》八卷本经上海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图书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史研究人员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上世纪20—60年代的话剧、电影以及相关的文化艺术领域。堪称中国第一部电影导演的艺术全集。这不仅仅是一份影剧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一部记录了40年间的中国社会史、战争史、生活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生态史的国宝级文献。很多资料直接整理自郑君里的手稿,系首度与读者见面。
《郑君里全集》的主编李镇在活动上谈到,“编这本书,可能是到现在为止,我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了,可能也是我这一生最骄傲的事了。我在编完这套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读《郑君里》,从《郑君里全集》里读到什么?还有我们真的认识郑君里吗?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在李镇看来,郑君里的才能并不仅仅是“天才”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他在25岁的时候写《中国电影史》,能在27岁拍出《民族万岁》,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成为最卖座的电影,他到现在《乌鸦与麻雀》都是一座高峰。平时我们一个人把握一个事物,总是单向维度的,但是郑君里的文章,如果大家感兴趣,在细读《画外音》的时候,他的导演阐述也可以当做评论来读,也可以当做一个演员的自述。他的维度非常多,他还是一个历史学家,也是一个文献学家,还是一个老师,而且他在每个维度里都达到了一个高度,不仅是专业,达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首发式当天,“一个人的电影史——纪念郑君里特展”也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继谢晋诞辰90周年纪念展,汤晓丹、蓝为洁精品文物展之后电影博物馆再一次对上海电影艺术家的礼敬。
此次特展创新性地采用双展联动的形式,通过艺术创作展、肖像图片展两部分,全面展示郑君里生平。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策展团队经过两个多月的文献梳理工作,完成了对五箱文献资料、逾千件珍贵文物的整理和登记。上海电影博物馆从中精选出实物、手稿、剧照、照片、译著等约84件,珍贵肖像照、剧照等30幅,进行为期一年的展出。展品中逾九成将是首次与观众见面,逾八成均乃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此次展览,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以来,展出物品最多、史料价值最大的一次特展。
艺术创作展中,既有《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民族万岁》《聂耳》等经典影片的创作手迹,也不乏《演员的自我修养》《角色的诞生》等重要理论著述的手稿。而肖像图片展将特别展出的郑君里青年时期肖像照、“联华”剧照、工作照等,这将是迄今为止郑君里早期图片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次集体亮相。
此次特展将从历史的褶印中反映真实,以细节还原经典。例如,展品中有一张蔡楚生写给郑君里的场景画稿,写有关于《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一个重要场景的构想,细致到拍摄镜头的选择,布景道具的安排。电影最后呈现出的镜头中,前景是素芬的踟蹰和寻觅,景深处是张忠良宴饮上的歌舞升平,镜头内部的对立强烈而有力。通过视频和场景画稿的展示,观众便可以了解镜头背后的创作细节。
郑君里之子郑大里将家中珍贵的文献捐赠给上海电影博物馆。活动现场,郑大里十分感慨,称文集的出版是父亲一生的心愿,也是母亲的遗愿。“我只能好好的保管这些财富,但我太脆弱,只要一打开,就会引起很多回忆。”郑大里泪洒当场的一番表述,引得到场嘉宾们都纷纷动容。

当日,还举行了“郑君里电影美学论坛”,沪上的电影艺术家和工作者们分享了和郑君里有关的回忆和创作心得。郑君里导演在其执导的影片中,都曾有意识地寻找民族化与诗意的表达方式。比如《枯木逢春》中,郑君里导演不仅借鉴了戏曲艺术,更把《清明上河图》中的横轴俯瞰视野借用到镜头调度之中。
此外,本次活动还将特别放映《火山情血》《人民的新杭州》,两部影片极为罕见,是尘封数十载后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
据介绍,不久之后,中国电影资料馆还将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发起“郑君里经典回顾展”,通过电影让影迷们回顾这位电影大师的艺术创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