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代芭蕾《霾》:为什么要在海绵上起舞
今年9月,当代芭蕾霾》将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一场。6月10日,王媛媛在文化广场首开工作坊,带领一群舞蹈爱好者,在海绵上跳起了舞。
海绵是《霾》中最重要的道具,也是这部舞蹈之所以特别的原因。

软绵绵的海绵和坚实的木地板不同,它改变了舞者肢体受力的习惯,每完成一个动作,他们都要花费比平时更多的力气。
在海绵上,舞者们很难站稳,在这样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人各方面的触觉都会有一种“危机感”。
他们不断在海绵上摔打、翻滚、深陷、坠落,筋疲力尽之后扑倒在地,随后又在下一个乐句中爬起重来——这些动作有别于普通的舞蹈表演,观众也因此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看体验。



“我的动作能在海绵上呈现,我开始适应环境,舒展身体。因为不满足,我又要了第二块海绵,还不够,四块、八块……后来干脆铺满,加到42块,身体力量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然而,在海绵上起舞,舞者们一开始是拒绝的。
舞者冯林舒七年前开始跳《霾》。那时她刚从舞校毕业,身体素质和肌肉力量尚弱,站上海绵,她整个人是恍惚的,脚底也站不稳。
连跳了好几场,她和海绵才有了信任感。王媛媛教她用大腿、腹肌发力,就像在沙滩上跳舞,感受困境和阻力,“你心要信任,你人才会信任,脚底下稳了,心就稳了。”
一场《霾》跳下来,她几乎要花其他舞蹈的三倍力气,但结果是痛快的,摔下去她也不怕受伤,慢慢也就适应了。

与海绵的朴素相对应,台上的舞美朴素、简洁——背景是一堵带裂缝的灰墙,半空挂了几盏油灯,几抹烟雾欲拒还迎,偶尔会有几束光从舞台上空斜落下来——暗沉的色调、肃杀的氛围,恍若雾霾天附体。
去除无意义的装饰,《霾》将整个空间都留给了肢体,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由完整的蓄力开始,再到疲倦的跌倒结束。
王媛媛对舞美的要求是“切题”,而不是搞一大堆花哨的装饰——花哨是她一直避讳的,“舞美出现在舞台上应该是有目的的,我不希望有太多强加的装饰感。”
服饰亦是极简。舞者们身着暗色系紧身衣裤,裸露出健康的肌肉线条。他们都有古典芭蕾的基础,身体要赏心悦目,这也是自称“颜值控”的王媛媛最基本的要求。

问世以来,《霾》走遍了30多个国家,观众的反馈也积极。但在国内,《霾》上演的频率并不高。因为太过抽象,王媛媛要想很多办法来做推广。
“中国的演出环境喜欢做熟悉的、好卖的、有故事的东西,抽象、解构的作品不太能接受。中国观众喜欢问,你到底想说什么,总想要一个特别清晰的结果。”
然而在西方,当代芭蕾是一种通行的国际语言,观众并不需要太多解释,“他们看到舞台就很惊叹了,更关注整体的视觉创意,也能感觉到我们是在表达一种生存现状。不是说他们有心灵困境才能理解这部作品,不是说我摔了也跟着疼。他们不疼,但能理解我疼。”
纵然力量微弱,王媛媛还是相信艺术作品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促动作用,而艺术家在创作时,也逃脱不了“社会责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