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融时报》副主编:西方“普世价值”不能决定中国未来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竭力推崇在中国推行西方的“普世价值”,似乎只要中国实现了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就会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中国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然而,今天,西方的著名学者马丁·沃尔夫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为嘉奖他对财经新闻作出的杰出贡献,沃尔夫于2000年荣获大英帝国勋爵位勋章(CBE)。他是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客座研究员,并被授予剑桥大学圣体学院和牛津经济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时也是诺丁汉大学特约教授。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一篇附带视频的文章,题为:“沃尔夫:西方眼中最大的‘中国谜题’”。文章中,沃尔夫以一个经济学家、思想家及媒体人的角度,就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国模式以及西方在2016年之后的路径选择谈了他的看法。在他的言语中,不时显露出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中国政治体制在中国发展中作用的赞叹,以及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思。他的许多观点无形中对中国某些诋毁中国现体制、竭力推崇西方“民主自由”体制的“专家学者”是一次有力的驳斥。
一、中国的成功让中国体制成为西方眼中最大的“中国谜题”
沃尔夫20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于一个“非常庞大复杂”、“非常古老文明”的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推行现代化,并取得的成果,发出感叹:“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对于西方来说,最大的“中国谜题”是:“这种现代化进程是由一个共产主义政党领导的。”

“中国经济当然有很多特色,其中一点是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在每一个大企业中都有一个党组织,这一点很特殊。我们需要搞清楚他们的角色,他们是怎么工作的,会怎么影响企业运营。”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其中起着什么作用?确实会让对社会主义体制国家抱有敌视的西方不可思议,成为“中国谜题”应该是很正常的。因为一向以“民主自由”为傲的资本主义体制国家,在美国引发的“金融风暴”后,一个个走向衰落,而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却蓬勃向上,快速发展,这不得不让他们思考。体制上的优劣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国家的发展、物质及精神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状态的稳定更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如果实行所谓的西方“民主自由”的体制,其结果只会是中国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战争四起,何来真正的民主自由?这些,并非西方不明白,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而已。因为,中国若真分裂成无数个国家,经济衰败,就证明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彻底失败,这才是他们要的结果。
因此,沃尔夫如果从这点去分析,也许更能帮助西方破解“中国谜题”。
二、西方的优越感正在消失
西方一贯认为,西方的“民主自由”体制从根本上要比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优越,不论在经济上、文化上,甚至在种族上,中国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可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功与西方的逐渐衰落,让这种优越感受到挑战,甚至在慢慢消失。
因此,沃尔夫说:“美国人肯定觉得他们的经济文明仍是世界上最优越、最有活力的,但他们肯定不像三四十年前那样如此顽固地确信这一点了。西方那种旧时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了。”

虽然,沃尔夫表示,“现在还不能说资本主义和民主失败了”,但他依然指出了西方存在的致命问题“资本主义和民主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是联系在一起的,都肇始于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本不应发生,是政府的金融市场政策失误所致,凸显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而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运转中的一个重要特质,要靠民主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困难,至今依然很难。”
沃尔夫上述的分析,也许让我们更加理解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是腐朽、没落的”观点,虽然这是个需要经历长期、痛苦的瓦解过程。
然而,中国某些专家学者绝对不会认可这个观点,有不少人质疑“说资本主义是腐朽、没落的,可为什么现在它还充满活力?”“全球为什么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要远远多于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笔者认为,持这种观点的所谓专家学者是有意误导人们的观念。一是不承认在社会各阶段进程中存在的客观时间性和各国社会进程的差异性;二是制度优劣的标准不是以存在于国家多少决定的,而是以社会物质发展与人民生活状况决定的。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体制的国家一塌糊涂的还少吗?另外,凭什么就认定资本主义就一定都“充满活力”?
三、中国“推墙派公知”享受西方的偏见
人们常见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抹黑和歪曲,让人愤愤不平。他们为何要这么做?
沃尔夫给出了答案:“大部分国际主流媒体的记者是西方人,秉持美国式的自由主义立场,他们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本能地不喜欢中国的政治体制。”

沃尔夫的这个解答应该是很实在的,也给我们破解了西方及西方媒体为何对中国有偏见。其实,就是因为你的政治体制我们不喜欢,所以就要“黑”你!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中国的某些人特别享受西方的这种偏见,而且常常将这种偏见用作“推墙”工具,以证明中国政治体制的不好,甚至按照西方的观念,认为在经济有了发展后,中国就一定要在政治体制上向西方靠拢。
对此,沃尔夫也给出了答案:“大多数西方人的假设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人变得更富有,出现更多中产阶级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中国在政治上可能会变得更像西方。这一过程确实在韩国和日本发生过,但好像还没有要在中国发生的迹象。”

沃尔夫的这两段分析,不仅是对西方的自我认知,更是对中国“推墙公知”跪舔西方丑态的狠狠打脸。
如果无视自己国家所取得成就,对自己的国家不怀有起码的信任和情感,而将西方的政治制度无知地顶礼膜拜,到头来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原题为《英国著名学者:西方“普世价值”不能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