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华社评论:还剩最后180分钟,国足会战斗到最后一秒

中国男足只能接受补时被“绝平”的苦涩结局。
从落后到反超,再到补时被“绝平”,中国男足以一种落差极大的苦涩结局,让90分钟里令人眼前一亮的整体技战术进步再次化为泡影,这也让最后两场的战役,又被套上了总是与他们挥之不去、却又更加渺茫的“理论可能”。
的确,不仅仅是万千球迷,包括主帅里皮在内,心中也都想过,在补时阶段,如果一些细节能做得更好,将能拿到理应取得的3分。
那样的话,就如意大利老帅赛后颇显悲壮的假设:“下场面对乌兹别克斯坦只有1分的差距,这样会乐观一些。”

因此,与其有无尽的遗憾和如果,倒不如给里皮麾下取得进步的国家队彻底卸下包袱——
这是15年来才拼进去的12强赛,还剩最后180分钟,能多珍惜一秒是一秒,踢出自己的上限,不再留下遗憾。

他表达出的,不仅仅是对这场失利的无法接受和万般遗憾,更是代表了一批30岁以上的国脚们,在拼到生涯距离世界杯大门最近的位置,遭遇那“黑色一分钟”后,轰然倒地的残酷和无奈。

里皮的确带给了国家队积极的改变。他灌输给球员们的,是强大的必胜信念;传递给他们的,是指令清晰的世界级教练团队的精确部署;挖掘出的,是“大国家队”中即便是中甲球员邓涵文都有的闪光一面。
这三点,对于中国球员而言,都是堪称“伯乐般”的宝贵经历。

而且,在比赛处于僵局时,全队也适应了从433到半场后343强攻阵型的熟练切换,显示出整体的技战术素养在提升。
而国足也用一场场的进步表明,只要延续国家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未来仍然有提升空间。


展望中国足球未来,青训依然是重中之重。过往的失利已经表明,仅靠集训、选拔和一年40场左右比赛的锻炼,还称不上是真正的青训,也远不足以支撑起一国足球的青训体系。
唯有扎根社区、城市、省区市的一级级联赛的历练,同龄孩子们在校园足球间的交流,以及顶层设计上夯实竞赛体系的根基,才能让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在与发达国家同龄人年均翻倍的游戏和比赛场次中,更好地阅读比赛,享受足球。
那样,到了成年的国家队,许多的“如果”和遗憾,恐怕才会少一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