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孟夏韵读《流亡者的梦》|人生百态的短暂叙述

外交学院西班牙语系  孟夏韵
2022-03-14 14:51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流亡者的梦:曼波·贾尔迪内里短篇小说集》,[阿根廷]曼波·贾尔迪内里著,范童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180页,45.00元

阿根廷作家曼波·贾尔迪内里(Mempo Giardinelli)是位和蔼慈祥的老爷爷,卡通漫画似的面孔透露着他童心未泯、温和可爱的一面,但鹤发童颜的外表下藏匿着理智、深邃、犀利和重口味的内心世界。曼波1947年出生于阿根廷查科省首府雷西斯滕西亚,1969年至1976年间居于布宜诺斯艾利斯,1976年至1984年流亡墨西哥,上世纪九十年代结束流亡返回阿根廷,是拉丁美洲文学“后爆炸”的代表作家。

我和曼波结缘还要追溯到十一年前,那时我正读拉美文学研究生,恰巧读到曼波西班牙文版小说《热月》(Luna caliente, 1983),被它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炽热似火的情欲宣泄和黑色幽默的犯罪元素深深吸引,于是我开始搜罗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彼时国内还没有他作品的译本,甚至连对这部早已搬上电影荧幕的《热月》的介绍也没有,我在网上查找之余,又发现他风格迥异的另一部契合我阅读兴趣的小说《无法企及的平衡》(Imposible equilibrio, 1995),它涉及自然和生态保护主题,恰属于我的学术研究范畴,于是我通过美国同学借阅了他的大部分作品。我耗时半年读完借阅并复印的书籍,有长篇小说《自行车的革命》(La revolución en bicicleta, 1980)、《逝者如此孤独》(Qué solos se quedan los muertos, 1985)、《记忆中的宗教裁判所》(Santo Oficio de la memoria,1991)、《第十个地狱》(El décimo infierno, 1997);短篇小说集《模范生活》(Vidas ejemplares, 1982)、《上帝的惩罚》(El castigo de Dios, 1993);散文集《黑色小说》(El Género Negro, 1984)、《故事如此撰写》(Así se escribe un cuento,1992)、《仙境之国:千禧末的阿根廷人》(El país de las maravillas: Los argentinos en el fin del milenio,1998)等。他绮丽多变、可甜可咸的创作风格让我耳目一新,自此,我将曼波锁定为硕士论文的研究目标。研二在西班牙留学那年,我读到更多他的作品,发现他在欧洲的知名度也颇高,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欧洲和拉美国家出版,荣获过拉丁美洲“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墨西哥“国家小说奖”、西班牙“行星文学奖”等奖项,也经常受邀到欧美众多院校演讲、授课、开办研讨会,他不仅担任文学奖项的评委,还以特殊嘉宾身份出席国际书展。

曼波的作品内容丰富,艺术形式独特,深受西班牙和美洲国家读者的喜爱,在阿根廷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在阿根廷文坛中,有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胡利奥·科塔萨尔、里卡多·皮格利亚等富有哲思的文学大师,有曼努埃尔·普伊格、埃内斯托·萨瓦托等跨学科的多才作家,有吉列尔莫·马丁内斯、巴勃罗·德桑蒂斯、克劳迪亚·皮涅伊罗等杰出的悬疑侦探小说家,那么曼波既介于又抽离于他们,他用真实与虚构、元小说、电影蒙太奇、全维度叙事、黑色幽默等艺术手法,颠覆了阿根廷文学传统的叙事话语,展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引起诸多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我在西班牙搜集到很多关于他作品的评论,研究者尤其关注他作品中的流亡、色情、暴力、死亡等主题,并将这些主题与小说中人物所处的历史、政治环境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的将其作品阐释为“新历史小说”“黑色小说”“新警察小说”,而我在他作品中读到了纷繁复杂的主题表现,越发觉得他是个值得深挖的好作家,这种感觉也随着我对他的阅读研究、与他相识了解逐渐加深。

说来惭愧,在研究曼波开始的几年内,我并未与作家本人建立起任何联系,直到2016年曼波第一次来中国。那时我刚博士毕业步入工作,偶然从朋友圈看到他来中国参加国际文学论坛的消息,辗转获得了曼波的联系方式,虽错过与他在北京会面的机会,但我们自此建立起了邮件往来的长久沟通。笔端的曼波和我作品中读到的他有些许不同,他热情友好、平易近人,每封邮件都亲切地叫我夏韵,和我讲述他创作背后的各种奇闻轶事和心路历程。我将自己发表过的对他作品的评论文章传给他,他欢呼雀跃得像个孩子把它打印出来合照,还说要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也是那时,曼波决定将其作品中文翻译的版权洽谈工作交给范童心,恰巧我和童心也于2017年相识。此后,童心开始陆续翻译曼波写给儿童的手绘本童话,我也第一次感受到我认知中那个重口味作家内心潜藏的无比天真烂漫和奇思妙想的童趣。

与曼波正式会面是在2018年,他邀请我前往阿根廷参加雷西斯滕西亚国际书香节,我如约而至。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他家乡雷西斯滕西亚的魅力,他的很多小说故事也以这里为背景发生地,如《第十个地狱》。后来他把以此改编的电影拷贝给我看,这是他自成名作《热月》后改编的第二部电影。我在《电影》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这部暴力美学阿根廷公路电影的评论文章,曼波所擅长的犯罪、情色、暴力元素再次淋漓尽致地以黑色幽默方式展现,疯狂诡谲的氛围极具反讽效果。也是那次会面,我获得了曼波赠送的多部新作,其中也包括童心翻译的这本《流亡者的梦》部分故事取材来源的短篇小说集《永远的查科》,这本书以他父亲喜爱的雷西斯滕西亚著名足球俱乐部命名,是本纪念家乡的书籍。他特别提醒我透过这本书感受他家乡查科带给人的五味杂陈的激情、疯狂、美好、丑陋、平淡和孤寂悲凉。阅读后,我即刻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短书评《人生何故尽悲欢》,透过文章名,或许能感受曼波对家乡及普遍人类情感的描摹、探索和隐喻。故事所涉及的人类感情错综复杂、变幻不定,总在微小的情感波澜处显现人性卑微弱小和矛盾偏执的一面。曼波也以充满讽刺揶揄和嘲弄鞭笞的手法对瞬息万变、难以捉摸的人性善恶给予刻画描绘,让人不由自主无奈慨叹。

曼波早年获奖的作品大多涉及军事独裁、流亡和移民主题,这与他自身的移民和流亡经历密不可分。两部此类主题的代表作《热月》和《记忆中的宗教裁判所》分别获墨西哥国家小说奖和罗慕洛·加列戈斯小说奖,双双荣登由哥伦比亚《周末》(Semana)杂志评选出的1982年以来西语百部最佳小说榜单。卡洛斯·富恩特斯曾称赞过他作品移民主题的“人性化”,表示在那个“充满了愤怒、歧视和排外的年代”,人们尤其需要“这样的文字”。胡安·鲁尔福评论他“深谙消解苦涩之道,或许是流亡异国的经历令他如此”,认为他创造了“深刻的文字”,富有“将伤痛转化为乐观豁达”的精神。无独有偶,他的这些主题表达和创作特质在童心译的这本《流亡者的梦》中也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

这本书中的二十五个故事跨越约半个世纪,讲述内容林林总总,涉及警匪破案、异国寻亲、作家手稿、悲情恋爱、友情约定、买卖交易、战争伤痛、政治独裁、家丑外扬等众多主题,揭示了复杂人性掩盖的积怨愤恨、梦魇阴影、恼怒困窘和自私贪婪,以及以不同形式表现出的压抑、背叛、妒忌、复仇、悲痛、苦闷等种种因生活所迫而难以控制的情绪和匪夷所思的举动。曼波用平实舒缓的文字语言娓娓道来一个个充斥着死亡、暴力、血腥、耻辱、奥秘和寂寥的故事,看似描绘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和日常琐事,却层层递进营造离奇场面、设置悬念、制造疑点,勾起读者阅读兴趣和思索猜测,不经意处停笔耐人寻味,出乎意料和戛然而止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死亡”是这部故事选集中涉及最多的主题,但每个故事呈现的死亡方式、本质和意义皆不相同。

《彼端起舞,此处哭泣》营造着一种彼端狂欢、此处悲凉的氛围。圣胡安之夜来临前夕,胡安娜黯然销魂地为被刺穿心脏的爱侣罗萨洛挖掘着曾许诺一起燃起节日篝火的土坑,在彼端热闹的音乐声中她回顾着和罗萨洛爱意浓浓的往昔岁月,此处哀怨凄清的院落、孤守空房的寂寥和泪干肠断的心房将她推向无望的深渊,死亡之于她不过是在篝火的烈焰中忍耐多一点,陪伴爱侣一同葬身火海。

《珍妮·米勒》略带曼波自传色彩的讲述,以“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角痛斥了种族歧视下黑人姑娘珍妮死亡的悲情结局。自称没有种族歧视的雷西斯滕西亚人民,表面追捧漂亮诱人的黑人姑娘,白人富家公子和她热恋到处炫耀,可当她怀上他的孩子想要结婚时,却被冠以“不知谁是黑皮肤野种的父亲”的耻辱恶名。莫大的人格羞辱和自尊践踏导致珍妮最终自杀,雷西斯滕西亚在“我”心里变得丑陋、灰暗和肮脏,也让“我”对家乡由爱而恨,死亡是引发“我”恨意高潮的导火索。

《胡安与太阳》将人物胡安的命运与太阳的起落紧密相连,两个好友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陪伴行将就木的胡安,仿若只有雨停歇出太阳,胡安才能好转重生。然而一切了无生气,好友选择亲手在屋顶为他绘制象征生命的油画太阳,死亡也在这挚友缔造的“灿烂阳光”中悄然来临。而他逝去的第二天,太阳拨开云层露了面,这或许是抵达天堂的胡安为临终陪伴他的挚友带来的曙光。

《那家伙》讲述了报社记者因撰写刊登“不合时宜”的报道而得罪权势遭遇追杀灭口的故事。“那家伙”以略带调侃式的语气进行了被谋杀前对自己职业生涯和命运归宿的终极思考,对事情始末和生命即将终结的戏谑式交代和总结。明知报道潜藏危险,也必将付出生命代价,却仍坚持以卵击石的“自杀式”举动。这是面对死亡的自嘲精神,也是面对不公社会和世界的最好方式。

《收获时节》中可怜的外乡人找不到工作,花费一半积蓄讨一杯酒喝却被排外的查科当地人殴打,他本想趁查科省最好的收获季节谋生赚钱,却毫无缘由地死在了他们的拳脚之下。“收获”是对冷漠残忍之心的反讽揶揄,是对生命逝去的悲叹,也是曼波对家乡既爱又恨的再一次情感宣泄。

《上帝的惩罚》还原了阿根廷历史上的黑暗年代“肮脏战争”。惨无人道的将军为救命悬一线的儿子,不得不在他所镇压的“叛变者”中寻找救命医生,无法可解的两难境地也让人们反思这战争背后的缘由和意义。那晚将军儿子丧命于手术台,那晚更多“犯人”被秘密处决,这是报复宣泄,还是加速惩戒?而人们更愿相信,将军儿子之死是上帝对这场“肮脏战争”所降下的最公平和最富有惩戒性的惩罚……

除了明显集中的主题表现,这部故事选集另一突出之处便是设置开放式或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读者在阅读之余意犹未尽。

《吃掉他》中鹿死谁手、犹未可知的结尾让人们继续揣测主人公洛克命运的归宿。洛克在精神病人拳打脚踢和萦绕耳畔的“吃掉他”的喊叫声中晕厥,对于结尾读者似乎不明就里,也无从知晓洛克的生死,但戛然而止的收笔营造出人们对难以捉摸的精神疾病心生畏惧的无奈情绪和对此无能为力的凄凉氛围。

《柯格兰车站》同样呈现了没有结束的结局。主人公“我”最终是否帮助患病挚友路易斯如愿以偿结束生命无从得知,但无论如何选择,读者体会到的都是主人公内心的煎熬折磨,成全友人死亡是对他的帮助,于己于人却造成伤害,人往往陷入矛盾的两难处境,不选择或许成为最好的选择。曼波开放式的结局或许是为路易斯命运设置的最佳答案,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人在体察人类情感的同时,思忖人类精神焦虑的出路。

《鲍勃叔叔》又是一则曼波自传色彩的故事,他和纽约相识的同姓“鲍勃叔叔”是忘年交,答应帮叔叔了却前往巴塔哥尼亚旅游的心愿,但始终未能实现。直到叔叔去世,才知道他想去那里的原因:一战中被叔叔杀死的德国士兵临终前坦言去南美的巴塔哥尼亚生活是其心中所愿。叔叔未达成心愿便去世的意外结局略显遗憾,但这遗憾何尝不是叔叔有意为之,战争杀戮带给他的伤痛隐藏在奢华的生活背后,他想前往又害怕前往巴塔哥尼亚,因为他对德国士兵心怀愧疚,想帮他了却心愿却又难以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略显意外遗憾的结局也变成了最佳选择。

《博尔赫斯丢失的书稿》中,曼波模仿博尔赫斯虚实结合的叙述手法,以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段“我”与博尔赫斯飞机偶遇交谈,被大师授权阅读他手稿,“我”归还后却发现手稿被陌生人偷窃的故事。然而“我”认知中的这个结局并非故事真相,“我”以为遗失的手稿是博尔赫斯的真迹,担心他老人家错把“我”当偷窃者,直到多年后“我”在一场他的演讲中得知那份手稿不过是为掩人耳目,炸出企图偷窃者的假手稿这一“真相”。而“我”不过是大师虚实“梦境”和“故事”中的一枚棋子,“我”被大师塑造的手稿和飞机故事耍了。而阅读曼波故事的读者,也被他游戏般地设计在了以第一视角“我”杜撰的自我经历中,被他故事内外的故事耍了。曼波以博尔赫斯的文学游戏手法致敬他,或许是对大师本人最好的礼敬。

《伤感的旅途》也以出人意料的遗憾结尾收场。本以为充斥着激情荷尔蒙的男女主角之间会发生点什么,读者跟随他们彼此靠近、观察和意淫的步伐,即将相信两人要达到水乳交融的一刻,却被旅途结束、他们各奔东西却未张口说一句话的结局所敲醒和逗乐。诙谐讽刺之余,只能为他们保持缄默、缺乏勇气而错过“美好”缘分摇头慨叹,难怪谓之“伤感的旅途”,再怎么天作之合的姻缘,也有无可奈何的彼此错过。

《加西亚司令》中那个消失的编辑皮鲁兹,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相信了老头儿加西亚火星人入侵地球的“谬论”,当所有人都为此不解之时,同事伊万科维奇的异样声音和宣告也让故事结局来了大反转,或许火星人真的开始入侵地球了……

无论是沉重的死亡、暴力和战争主题,还是开放式、出人意料的结局,曼波在主题和艺术手法上的处理都恰到好处。人心的悲喜、矛盾、悔恨、遗憾与怒火在几个故事的平实讲述与意外结尾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那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片段蕴含着人类情绪的高峰低谷,透露出人性、人心的复杂多样以及人情世态的残酷悲凉。每个个人、家庭、集体,各有各的不幸和确幸、美好和悲哀,故事也好,人生也好,选择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样的结局都非任性而为,各种人物、时代、事件、背景,各种情绪、思维、心理、精神,种种内外因素叠加作用成为一个故事或一段人生的短暂叙述,梦亦如此。《流亡者的梦》的故事讲述并没有刻意编排与臆造的戏剧性,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开端和令人拍案叫绝的收尾,却以一种缓慢自然、循序渐进的方式反映着生活的真相和人心的本质,润物细无声地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启示。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