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浙大新增一处科研基地,聚焦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文物保存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大的国家。6月22日下午,“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揭牌,基地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聚焦“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长罗静、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出席仪式。关强与罗卫东共同为科研基地揭牌。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任科研基地主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文物局重视石窟寺文物保护的科技工作,在石窟寺的壁画保护、石刻保护、窟顶和窟体结构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浙江大学自1997年开始敦煌石窟数字化技术的探索,与文物考古工作者全程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窟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
科研基地的目标是建成为文物数字化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科研基地将在浙江大学现有的学科、技术、合作基础上,重点研究突破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基础科学问题,研发石窟寺文物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形成文物大数据永久存储与智能分析处理能力,构建数字化学术研究平台,制定相应的标准,筹备建设文物数字化保护学科(研究所),为石窟寺等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家战略支撑。
关强在致辞中说,当前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基地的成立必将进一步推动和提高我国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整体水平。他认为,基地的成立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下,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石窟寺文物保护的有益尝试。他希望科研基地依托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对科学机理、原理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同时针对石窟寺文物保护领域的紧迫需求与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应用研究。希望基地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从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到知识组织、智能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柳河说,浙江大学一直以文物保护利用的需求为导向,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资源优势,特别是在文物的数字化采集、考古发掘信息记录、文化遗址监测、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与工程工作,有力推动了浙江省以及全国的文物科技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文物数字化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手段之一,浙江大学将在国家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他表示,浙江省文物局将全力支持科研基地的建设,根据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并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对基地建设进行督促和检查,确保完成。同时,他希望科研基地针对浙江省在文物科技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继续主动积极对接浙江省的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将基地在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最新高科技研究成果辐射到浙江省的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中去,同时为浙江省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培养人才。
罗卫东说,浙大十几年来以推动自身学科发展为基础,全力以赴解决国家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大战略问题,服务文物保护的基础机理、材料研究、关键技术、系统装备、规范应用、成果推广等几个层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在文物数字化、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修复材料研究、文化价值挖掘和传播利用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文物保护是重大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解决的是前沿的、交叉的、疑难的问题。学校需要对计算机、材料、化工、信息、环境、生命科学等校内学科资源,以及浙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艺术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浙大人类学研究所等相关资源进行认真梳理与整合,同时融合社会优秀科技资源,对接国家在文物保护工作上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和进一步发掘浙大在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科研基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我国重要石窟寺文物管理单位的代表,和浙大各相关学院、职能部门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了仪式。参会人员随后参观了建设中的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并就基地发展规划相关事宜举行了研讨会。
(原题为《浙江大学“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揭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