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建华专栏:“桂兴华现象”添彩上海城市底色

何建华
2022-03-19 10:51
专栏 >
字号

桂兴华被誉为“红色诗人”,他属于上海这座城市,从他内心情感深处流淌出来的政治抒情诗歌,凝聚并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红色”。在“红色文化热”兴起的当下,桂兴华现象及其价值显得日益珍贵,其独特的魅力在于他用生命激情和艺术感染讴歌“红色”,释放出新时代主旋律的精气神正能量,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于新中国的一个鲜明文化符号。

桂兴华的诗歌,可以说开创了政治抒情诗的一片天地。诗人发自心灵的吟咏,让我们一同重温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程,一同感受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一同抒发对党的满腔真情与无限热爱。品味桂兴华的诗,禁不住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昂扬的激情,引发人们关于红色、中国革命以及红色文化的思考与认知。

红色崇敬的精神力量

在大自然的色彩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中红为先。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还象征着具有驱逐邪恶的功能。中华民族对红色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怀有崇敬。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的中国点燃了中国革命火焰,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红色,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原色,人们用红色赞颂中国共产党为“红色政党”,用红色形容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国革命,红色无疑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最为鲜亮的一道色彩,用红色来礼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

对红色的崇敬之情,为什么在上海显得浓烈?早在2017年8月25日下午,一场主题为“喜迎十九大:上海如何继承红色基因”的专家研讨会在上海市社联举行,来自上海市作协、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上海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及其继承与发扬的问题,一致认为上海应当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之城、实践之城、示范之城、引领之城。

专家学者在研讨中形成共识指出,上海城市的底色是红色。这是一个历史话题,严格意义来说却是现实问题。上海的底色从其一诞生就应该是红色,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上海作为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下被迫开埠的半殖民地城市,再加上封建因素,其性质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上海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一部表现反抗斗争的书。先进生产力要素最早在上海集聚,中国近代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外来的西方资本在这里集聚,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孕育诞生了中国工人阶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上海又是先进革命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传播者,上海也成为中共建党和一大召开地。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对国家贡献很大。在改革开放时代,上海是走在前列的排头兵、先行者。所以从各个历史阶段加以观照,上海的城市基因、精神底色都是红色的。

现在为什么强调上海的底色是红色?这里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为如果城市的底色模糊了,红色淡化了,对上海城市的本质颜色和精神源泉、对共产党执政、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噪音”就有可能出现并放大。据此,专家学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注意维护上海的城市底色,要让上海的红色越来越鲜艳有力;第二,要注意树立和维护上海的正能量城市形象,不能随意歪曲这个形象;第三,要加大上海红色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力度,让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入脑入心。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认为,由于对上海城市性、城市底色、城市特征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说起上海除了“十里洋场”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革命历史一段也没有很好地概括出来。红色题材也是文学创作非常重要的源泉,关键是怎么写,红色题材写得好也是非常好的作品。

桂兴华认为,“红色基因”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是理想之火的激情燃烧。现在,人们似乎缺乏了一种政治激情,精神的力量有点松散。而红色基因是我们这代人感情的凝聚、灵魂的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应该有所作为,传承和发扬上海的红色基因。正是基于对上海城市底色的文化自信,桂兴华以诗人的责任担当,浓墨重彩还原上海城市内核的原色,凸显上海城市精神的底色。

红色礼赞的政治抒情

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的诗人桂兴华,底色无疑是红色的,他将毕生的真挚情感倾注于对红色的礼赞。早在1993年,桂兴华就创作出版了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第一部政治抒情长诗——《跨世纪的毛泽东》。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创作推出了《邓小平之歌》、《中国豪情》、《祝福浦东》、《永远的阳光》、《青春宣言》、《智慧的种子》、《又一次起航》、《城市的心跳》、《前进!2010》、《金号角》、《中国在赶考》、《领跑者》等13部长诗和《南京路在走》等7部散文诗集。

桂兴华以深厚的情感积累、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从红色革命根据地到改革开放的一片片热土,他从前沿阵地走进历史,再从历史走进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红色主题”,以诗人的激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党的红色传承的史诗般画卷。视角从微观切入,激情从细节喷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我们心中珍贵的红色记忆。桂兴华以自己饱蘸真情和充满魅力的红色颂歌,为我国诗歌界平添了一道华彩乐章,在文坛上连续引起了反响。

《1935:苟坝“毛泽东小道”》是桂兴华的一篇激情诗作,与笔者还有一段渊源。那是2016年5月初夏时节,笔者带队去红色圣地遵义学习交流,在苟坝会议旧址前一条泥泞的小路上,时任遵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郑欣博士深情讲述了一段历史:1935年3月,红一军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联名致电中央,建议进攻打鼓新场。中共中央在苟坝举行会议,会上出现严重分歧,毛泽东独自审时度势,不同意贸然进攻。可惜,他的分析没有被大家接受。当夜,在一条小道上,毛泽东手拎一盏马灯,匆匆赶到周恩来住地,说服周恩来后,又请来朱德商议。随后举行的会议,因为周恩来、朱德的支持,加上新情报的佐证,终于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使红军没有钻进敌人设计的“口袋”。毛泽东由此进入工农红军的最高指挥层,使长征实现了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这段鲜为人知的党史故事深深感染了我,建议请上海的红色诗人桂兴华来写一写遵义,得到郑欣满口响应。我当即给桂兴华拨响了手机,郑欣连线对他说:你在《邓小平之歌》中写过“邓小平小道”,这一次,我们请你来遵义写“毛泽东小道”!刚刚还端坐于窗前专注写作的桂兴华,在电话的另一端激发起内心奔腾的热望,也听出了对方邀约的诚挚。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他来到了遵义、踏上了苟坝,心灵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交汇:伟人,总免不了走在崎岖的小道上/你,还得提起这盏势单力薄的马灯,一点、一点,划破长夜/于是,这条小道啊这条小道,成了许多大路的铺垫。

事实上,自从他的长诗《跨世纪的毛泽东》于1993年推出以来,他不断接到来自各地、各界的邀请,定向创作反应宏大历史与时代风貌的作品,再加上他的自身情怀与志向,这些年来,他已经成为当代少数走过整条红色之路的诗人。从南昌、井冈山,韶山、广安,到红军长征路,延安、西柏坡,直至深圳、浦东、西昌发射基地,一系列源于史实、发自内心的吟唱,组成了他的红色系列链条,几乎涵盖了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如今,这一条“毛泽东小道”,又给予桂兴华一个机遇,让他的系列更为丰富。

被人们赞誉为“红色诗人”,桂兴华欣然接受,毫不回避他本人和诗歌两个鲜明的字:红色。开始的时候,可能也有人质疑,但是现在看来:红色,是桂兴华一种很朴素的本色,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这代人的感情凝聚与精神家园。

“红色诗人”的独特魅力

有人说,在当下的中国,颂歌的时代结束了。事实上,我们从桂兴华矢志不渝创作政治抒情诗的实践和成就中不难看到,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政治抒情诗仍然不失感人的魅力,关键在于要用真心、抒真情、写真意!

有人说,我国历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人们似乎缺乏了一种政治激情,更多关注市场经济大潮,学界也在评判整个社会是不是道德有点滑坡,精神力量趋于松散。但是,桂兴华以政治抒情诗的艺术样式,用事实说明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是具有精神力量的,而且这种精神力量同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穿透力与凝聚力。

桂兴华甘愿孤独,不谋功利,倾情潜心于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他患有哮喘,发作时晚上常常要垫两个枕头还难以入睡。他的很多作品,是伴着他的咳嗽声,在急诊室里完成的。诗人豪情满怀、语言优美、笔触细腻,形象化、视角新、角度巧、气魄大、全方位地表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领袖人物、先贤英烈和广大群众的风采,发人深思,使人昂奋。沪上孙道临、秦怡等许多著名艺术家朗诵、吟咏桂兴华的“红诗”,情不自禁对诗人产生敬意。

有文艺评论家认为,桂兴华把传统的政治抒情诗写到了极致。同为诗友的上海诗人傅亮先生认为,桂兴华政治抒情诗的亮点是:不空洞、不空谈、不空吼。这一个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审视与观照,不是通过“口号”传递信息,而是运用深入细致的艺术手法进行诗意表达。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所言:桂兴华的诗是跨世纪的歌唱。诗的抒情性、音乐性,是诗的生命。桂兴华的作品有所发展,并且综合了许多现代诗潮的优点,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红色使人”,桂兴华倾力推动红色文化走近大众。他在浦东塘桥成立工作室,说自己曾经是塘桥的居民,现在又回归塘桥,经常与普通市民和各界人士组织诗歌朗诵活动。20多年来,桂兴华以连续20部作品及由此策划开展的近百场大型配乐朗诵公众活动,让政治抒情诗走近人民群众,使社区居民可以近距离朗诵、吟咏、欣赏红色诗歌,让市民大众品味红色颂歌的真情和魅力。这不仅续写了政治抒情诗的新篇章,而且发扬了政治抒情诗通过公众朗诵诞生效应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发挥政治抒情诗的社会功效,极大地发挥了政治抒情诗感染人、激励人这一特色。

作为一个政治抒情诗人,桂兴华伴随着伟大时代的节拍前行。北京冬奥运期间,他饱含深情写给16731支用于颁奖的绒线花:献上你,早春二月最早盛开的笑/献上你,冰天雪地最暖的江南春/献上你啊,五环旗下最艳丽的中国花朵。去年中秋时节,他获得第二十届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上海广播电视台离退休工作党委授予他202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按照传统说法,桂兴华已届古稀之年,但诗人的心永远不老,尤其是对政治抒情诗人来说更是这样。因为政治抒情诗,它需要对社会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它的激情要有准确的政治把握,同时也要对社会人生有更多的一种历练和灵魂上的一种感知。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抒情诗人,桂兴华的艺术生命可期,有理由期待读到他更多讴歌伟大时代的篇章。

由此可鉴,桂兴华主编的《散文诗的新世纪》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付梓出版,向诗歌爱好者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彰显艺术性、体现感染力。是为序!

(何建华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此文系为桂兴华主编的《散文诗的新世纪》一书所写序言。)

    责任编辑:韩少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