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华东理工“入党公开答辩”三十年,严格程度堪比学位论文答辩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什么?”……这是一场特殊的答辩,近日发生在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8名学生需要像论文答辩一样,回答上述提问,通过这场考核后,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华东理工大学,这样的考核模式已施行三十年。自1987年起,共有18500余名该校学生经过公开入党答辩,成为学生党员。
据华东理工大学介绍,入党公开答辩和入党后的“述责答辩”等机制,保证了学生党员的质量,近几年,该校学生党员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

上述机制的诞生有一些偶然 。
据当年分管学生工作的华东理工校党委副书记回忆,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等公交车,偶然听两个同学聊天,“要想入党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这让他很不舒服。
“如果学生都这样想,那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就成了问题,发展出来的党员也很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说,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是希望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于是就有了通过公开答辩增加入党考察环节的想法——在公开答辩过程中,群众、党支部成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到监督作用。经试点后,这一制度在华东理工大学全面铺开,延续30年至今。

据华东理工大学介绍,入党答辩的具体流程,首先是成立答辩小组,之后公示答辩人员,再是现场答辩,最后给出答辩意见。该校各个学院为此都建立了完备的题库。
其中,客观题考察理论知识,主观题的考察内容较丰富,有时政分析等,也有平时表现、专业发展,主要考察答辩者的入党动机、现实表现。
在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看来,革命战争年代,考验党员的是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对高校来说,答辩是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考察手段。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万胤婕说,入党“公开答辩”不是走形式,严格程度不亚于学位论文答辩,几乎每年都有学生未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的情况。
答辩中,资环学院大二学生杨莹莹共回答了8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并以92分的成绩通过答辩。谈及答辩的感受,她说这个特殊的答辩,督促了她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商学院大二学生孙丽玮共参加了3场11名发展对象的入党“公开答辩”。在她看来,与平时的思政课相比,入党“公开答辩”更具有教育意义,既能普及党的理论知识,也能在问答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同时,答辩会正式严肃的氛围,也使孙丽玮感觉到“选择入党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慎重、郑重的决定,它不像选择加入某个讨论小组、某个社团,它是在选择一项人生事业”。
据华东理工大学介绍,对学生入党后,容易出现思想上放松要求,组织观念淡薄等情况,学校也自2001年起全面建立了“述责答辩”机制。
按该校相关规定,学生入党后,必须要在新生督导员、网络引导员、心理保健员等岗位上进行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每年要向同班同学汇报自己一年来履行党员责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党的宗旨、改正缺点和不足等情况,并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据校方统计,近几年,在这些制度保障下,该校学生党员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以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