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共舞长江经济带】“深绿”璧山:走15分钟就有绿地公园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发自重庆璧山
2017-06-30 08:2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绿水美美,芳草树叶翠,梦里的小而美。”著名词作家庄奴在2014年创作的歌曲《小而美》中如此描绘渝西小城璧山。

庄奴与璧山的邂逅正是这座渝西小城打造生态城市显现成效之时,180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13处中水回用处理厂站的投入运用、璧山母亲河璧南河由臭水沟向风景线的转变是这座城市“小而美”的注脚。

6月29日,重庆市璧山区区长章勇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目前璧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28平方米,市民均可在15分钟内步行至一个绿地公园,而融合景区化城市、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深绿城市”正是璧山孜孜以求的目标。

秀湖公园成为壁南城区中一处亮丽的风景。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图

“创造宜居舒适的环境并不是赔本的买卖”

“石缸里的水为什么清澈,就是生态净化的效果。”章勇武站在璧山区秀湖公园里的一处大石缸前阐述着优化生态的意义。

坐落在璧山老城区和绿岛新区的秀湖公园常为当地人津津乐道,“一年365天都开花,哪天不开花可以把公园送给你。其次,公园投资额达近8亿元,但政府却没有投入一分钱。”秀湖公园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说道。

在章勇武看来,这正是一种生态建设理念的体现,“创造宜居舒适的环境并不是赔本的买卖。”

章勇武告诉澎湃新闻,于2012年9月建成的秀湖公园建有3个仿古古建筑组团,其中有约5万平方米用于商业开发,2万一平米的均价使得公园的投资早早得以收回,古城与绿城的概念在其中得以结合。

在秀湖公园开办茶楼两年的王永华告诉澎湃新闻,其每年利润均可达一两百万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便利了市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重庆主城区的客人。

秀湖公园是璧山绿城建设的一处生动体现,章勇武在公园内一处镌刻有“千年璧山,深绿城市”8个大字的石碑前语带自豪地表示,深绿城市概念起源于瑞典,但璧山在实践中亦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式。

“景区化城市=浅绿城市,浅绿城市+环境保护=中绿城市,中绿城市+低碳城市+循环经济=深绿城市。”章勇武表示,2009年,璧山为治理生态关停上百亿的高污染产业,而彼时璧山工业总产值为305亿元,并通过治理璧南河污染作为建设深绿城市第一枪,而今治理生态已近8年,璧山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达1029亿,财政收入翻了10倍。

璧山秀湖公园中镌刻有“千年璧山,深绿城市”的石碑。澎湃新闻记者李珣 图

大力治水告别看海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璧山也曾有过悲情时刻。

2007年7月17日,璧山遭遇暴雨洪灾,因璧南河设防标准低、阻洪建筑物多、淤积严重引发全城被淹,街道水深普遍达3米,而彼时百姓更将壁南河与臭水沟划上等号。

“当时就是全城看海,壁南河臭气熏天,河两边房子都不好卖。”璧山区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的回忆中满是苦涩,而后璧山痛定思痛,十载光阴过去,璧山治水也大有变化。

璧山区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2008年在严重水质性缺水的情况下,璧山确立了“上游建库、城市修堤、河道疏浚、生态修复”的治河理念,开启璧南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并将璧南河划分为68个河段,34个区领导任河段督导长,6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分河段长,先后关停各类污染源1000余处,绿化河岸40余公里,铺设排污截流干管20余公里。

而今十年过去,璧山城区的防洪能力由过去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以上,实现了防洪保安,昔日臭气熏天的河水变清、两岸变绿了,水质由Ⅴ劣类实现了向Ⅲ类水质的转变。

“后来璧山有一次降雨达230毫米,但城市安然无恙。”章勇武说道。

而除此之外,观音塘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项目作为重庆市首个采用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的示范项目,以生态系统中完整的食物网链为基础,充分利用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间相生相克关系,利用沉水植物群落、鱼类群落、底栖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及岸带植物群落,构建健康的生态群落结构,达到水体中营养盐的转移及削减,改善及提升水质,同时经过长时间系统微调控,整个生态系统向本地转化,使系统更加稳定。

如今风光秀美的璧山母亲河壁南河。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图

这一项目除颇具创新意义外,也更显治理生态的恒心,项目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该项目施工期为半年,优化调整期为两年,质保期为7年,而今项目已初显成效,澎湃新闻在湿地公园内看到,绿水盈盈,水草在水底漂游,环境优美。

回望璧山十年治水路,或许正如璧山南河公园内那块石碑上的八个大字所诠释的理念:“与水共生,依水发展”。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